首页 > 就诊指南 > 常见疾病 > 白血病

白血病

  别名:Leukemia

概述

白血病(leukernia)是一类造血干细胞的恶性克隆性疾病,因白血病细胞自我更新增强、增殖失控、分化障碍、凋亡受阻,而停滞在细胞发育的不同阶段。在骨髓和其他造血组织中,白血病细胞大量增生累积,使正常造血受抑制并浸润其他器官和组织。
   根据白血病细胞的成熟程度和自然病程,将白血病分为急性和慢性两大类。急性白血病(AL)的细胞分化停滞在较早阶段,多为原始细胞及早期幼稚细胞,病情发展迅速,自然病程仅几个月。慢性白血病(CL)的细胞分化停滞在较晚的阶段,多为较成熟幼稚细胞和成熟细胞,病情发展缓慢,自然病程为数年。其次,根据主要受累的细胞系列可将AL分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简称急淋白血病或急淋,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ALL)和急性髓细胞白血病(简称急粒白血病或急粒,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CL则分为慢性髓细胞白血病(简称慢粒白血病或慢粒,chronic myeloid leukemia,CML),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简称慢淋白血病或慢淋,chronic lymphoblastic leukemia,CLL)及少见类型的白血病如:毛细胞白血病(hairy cell leukemia,HCL)、幼淋巴细胞白血病(prolymphocyte leukemia,PLL)等。

病因

1.生物因素
   主要是病毒和免疫功能异常。成人T细胞白血病/淋巴瘤(ATL)可由人类T淋巴细胞病毒Ⅰ型(human T lymphocytotrophic virus-I, HTLV-Ⅰ)所致。病毒感染机体后,作为内源性病毒整合并潜伏在宿主细胞内,一旦在某些理化因素作用下,即被激活表达而诱发白血病;或作为外源性病毒由外界以横向方式传播感染,直接致病。部分免疫功能异常者,如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白血病危险度会增加。
   2.物理因素
   包括X射线、γ射线等电离辐射。早在1911年首次报道了放射工作者发生白血病的病例。据国外调查的资料证实,1929~1942年放射科医师白血病的发病率为非放射科医师的10倍,而后随着对防护的重视和防护措施的不断完善,发病率渐减少。日本广岛及长崎受原子弹袭击后,幸存者中白血病发病率比未受照射的人群高30倍和17倍,患者多为AL和CML。此外,过去对强直性脊柱炎用放射治疗,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用32P治疗,其白血病的发生是多因素的。根据实验研究和临床观察较系统地叙述了放射因素、化因素、病毒病因以及遗传因素在白血病发生中的作用,其中化学因素与白血病发生的关系,近年来有了些新的进展,故给予了重点介绍。这些研究成果为白血病的预防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其白血病发病率也较对照组高。研究表明,大面积和大剂量照射可使骨髓抑制和机体免疫力下降,DNA突变、断裂和重组,导致白血病的发生。
   3.化学因素
   多年接触苯以及含有苯的有机溶剂与白血病发生有关。早年制鞋工人(接触含苯胶水)的发病率高于正常人群的3~20倍。有些药物可损伤造血细胞引起白血病,如氯霉素、保泰松所致造血功能损伤者发生白血病的危险性显著增高;乙双吗啉是乙亚胺的衍生物,具有极强的致染色体畸变和致白血病作用,与白血病发生有明显关系。抗肿瘤药物中烷化剂和拓扑异构酶Ⅱ抑制剂被公认为有致白血病的作用。化学物质所致的白血病以AML为多。
   4.遗传因素
   家族性白血病约占白血病的千分之七。单卵孪生子,如果(唐氏综合征)有21号染色体三体改变,其白血病发病率达50/10万,比正常人群高20倍。先天性再生障碍性贫血(Fanconi贫血)、Bloom综合征(侏儒面部毛细血管扩张)、共济失调一毛细血管扩张症及先天性免疫球蛋白缺乏症等白血病发病率均较高,表明白血病与遗传因素有关。
   5.其他血液病
   某些血液病最终可能发展为白血病,如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等。
   一般说来,白血病发生至少有两个阶段:
   (1)各种原因所致的单个细胞原癌基因决定性的突变,导致克隆性的异常造血细胞生成;
   (2)进一步的遗传学改变可能涉及一个或多个癌基因的激活和抑癌基因的失活,从而导致白血病。通常理化因素先引起单个细胞突变,尔后因机体遗传易感性和免疫力低下,病毒感染、染色体畸变等激活了癌基因(如ras家族),并使部分抑癌基因失活(如p53突变或失活)及凋亡抑制基因过度表达,导致突变细胞凋亡受阻,恶性增殖。

治疗

氮芥对淋巴瘤的疗效更好,甚至用X线治疗无效者改用氮芥治疗也有效,但对急性白血病却仍然无效。此后,药学工作者就致力于研究比氮芥毒性小而更有效的药物,并相继推出氮芥的衍生物——烷化剂一类新药。临床使用这些新药对淋巴瘤、慢性白血病及某些肿瘤均有较明显的治疗效果。
  



分享到:
(更新时间: 2014-05-28 本信息由百科名医网科普专家团队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