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就诊指南 > 常见疾病 > 胆囊炎

胆囊炎

  别名:胆囊炎症

概述

胆囊炎是胆道最常见的良性病,其中除了约5%~10%的病例不合并胆结石外,绝大多数的胆囊炎均与胆囊结石存在密切的因果联系。 急性胆囊炎是由于胆囊管或胆总管的梗阻和继发的细菌感染而引起的胆囊的急性炎症,主要表现为发热、右上腹疼痛、胆囊增大压痛,伴恶心、呕吐,白细胞升高等。 慢性胆囊炎95%合并胆囊结石,是由于胆囊结石致胆囊管反复梗阻而引起急性胆囊炎反复发作最后形成慢性胆囊炎。

病因

1.急性胆囊炎
   (1)胆囊管梗阻:多数病人是因为胆囊管或胆囊颈结石嵌顿所致,由于嵌顿,胆囊内压力升高,胆囊粘膜充血、水肿炎症形成。同时,胆汁淤滞,胆汁浓缩,高浓度胆盐可造成粘膜损伤而引起急性胆囊炎。
   (2)细菌感染:胆囊管梗阻后,细菌可以通过门脉、上行性、血液播散或淋巴管进人胆囊引起胆囊细菌性炎症。
   2.慢性胆囊炎
   由于胆囊结石致胆囊管反复梗阻而引起急性胆囊炎反复发作最后形成慢性胆囊炎。

症状

1.急性胆囊炎:多见于中年、肥胖的女性。表现为右上腹部疼痛或绞痛,多在进食油腻或高蛋白食物后,向后背部放射,伴恶心、呕吐。继发细菌感染时可以有寒战、高热。同时有胆总管梗阻者可伴黄疸。胆囊坏死或穿孔时可以有压痛、反跳痛,肌紧张等。
   2.慢性胆囊炎:慢性胆囊炎大多由于胆囊结石引起反复的急性胆囊炎,因此表现为反复的右上腹部疼痛,进餐后出现或夜间发作疼痛,放射到后背,伴恶心、呕吐等。可以伴有消化不良等症状。

并发症

急性胆囊炎并发症:
   1.气肿性胆囊炎:是急性胆囊炎罕见而严重的并发症。此并发症中的30%发生于糠尿病患者,50%患者的胆囊内无结石存在。常与产气细菌感染有关,病原菌大多数为梭形芽胞杆菌,其次为大肠杆菌、链球菌及其他肠源菌群,予起病后24~48小时才出现气体征。但应排除并发胆囊一小肠瘘。基于疾病的严重性,除积极抗感染治疗外,应立即行胆囊切除术。
   2.胆囊穿孔:常发生于胆囊的严重化脓性感染的基础上,在病程中出现腹痛加重、胆囊显著肿大、高热和血白细胞计数显著增高时,高度提示有胆囊穿孔可能,穿孔可分为三型。
   (1)游离性穿孔:属最少见和最严重的一型。常发生于起病后3日内,一旦发生游离性穿孔,感染性胆汁进入腹腔引起弥漫性胆汁性腹膜炎,预后严重,死亡率较高。
   (2)局限性穿孔:常发生于起病后第2周的炎症反应高峰期,穿孔常被周围组织包裹粘连,常出现右上腹疼痛和压痛、局部反跳痛或肌卫加重,特别是突然出现包块时,应考虑此症,宜行外科手术治疗。
   (3)向其他脏器穿孔:当胆囊穿孔进入邻近脏器可形成瘘管,常穿入十二指肠的第2部分、其次为结肠、空肠、胃、胆总管。罕有进入肾盂、支气管或穿透腹壁者。瘘管形成后,胆囊内容物被排入肠道,急性胆囊炎发作的症状可以缓解。临床上瘘管本身无独特的症状表现,常被忽视,许多病例在以后偶然检查时发现。但在胆囊-结肠瘘的患者中,由于胆汁的转流或因小肠上部细菌过度繁殖,而产生吸收不良的症状。
   (4)胆石性肠梗阻:常发生于老年人,当胆囊内大结石通过瘘管进入肠腔,尤其当结石直径>2.5cm时,可引起结石性肠梗阻。结石常梗塞于回肠末端,出现小肠梗阻的体征,腹部X线平片可见脐区多处液平段、胆道系统内有气体及胆囊区以外的阳性结石影。治疗应紧急切开肠腔去除梗阻的结石,术后许多患者的瘘管可自行闭合。

诊断

1.急性胆囊炎:根据患者有典型的胆囊结石的病史,右上腹痛不缓解伴发热,查体右上腹痛、胆囊触痛征阳性,白细胞升高,B超示胆囊增大,胆囊壁厚,胆囊内有结石影。此时诊断急性胆囊炎并不困难。
   2.慢性胆囊炎:患者表现为反复的右上腹疼痛伴消化不良症状者,B超显示胆囊结石,胆囊壁增厚或萎缩等征象即可诊断为慢性胆囊炎。

治疗

1.急性胆囊炎
   (1)一般治疗:禁食、胃肠减压,输液,抗感染治疗等。
   (2)手术治疗:经保守治疗无效者应考虑行手术治疗,对有坏疽或穿孔者应进行急诊手术治疗。对合并胆总管梗阻,可以通过ERCP乳头切开取石,对肿瘤引起梗阻者可以放置支架以减压。
   各型胆囊炎均应施行手术(开腹或腹腔镜胆囊切除)治疗。手术或采取:
   (1)早期胆囊切除术:保守观察(禁食、胃管减压、药物抗感染)1~2天后即手术,是目前主要的治疗方式;
   (2)或稳定期胆囊切除术:先保守观察稳定后2~3个月再手术,治疗周期较长,不够经济。
   2.慢性胆囊炎:对消化不良可以通过对症以减轻症状。对有症状的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患者,手术切除胆囊是目前最有效的办法。

预防

1 注意卫生,注意饮食,食物规律,以清淡为宜,少食油腻和炸烤食物。
   2 保持大便畅通。
   3 要改变静坐生活方式,多走动多运动。
   4 长期家庭不睦,心情不畅的人,可引发或加重此病,要做到心胸宽阔,心情舒畅.。



分享到:
(更新时间: 2016-01-08 本信息由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信息研究所专家团队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