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就诊指南 > 常见疾病 > 肛裂

肛裂

  别名:肛门溃疡

概述

肛裂是指肛管皮肤全层纵行裂开,并形成梭形溃疡。典型肛裂的特点是:肛管皮肤纵形梭状溃疡,裂痔及肛乳头肥大,并具有周期性剧烈疼痛。
   本病多见于青壮年,男女发病无差别。近年来,婴幼儿肛裂的发生呈上升趋势。多数患者病变位于肛管后正中线处;10%女性患者病变则位于肛管前正中处。诊断时应与肛管因粪便通过而造成的轻微皮肤损伤及肛门皲裂相鉴别。在治疗上,新鲜肛裂与陈旧肛裂的治疗原则不同,新鲜肛裂经非手术疗法可治愈,而陈旧性肛裂不经手术治疗难以治愈。

病因

1.肛管局部解剖特点:肛门外括约肌的皮下部为环行肌纤维束,而浅部为从尾骨起,到肛门后方,分为两束肌纤维绕肛门至肛门前方又汇合,附着于耻骨联合部,故肛管前后两个部位的肌肉有空隙,较两侧为薄弱;另外,肛提肌也大部分附着于肛门的两侧。当肛管扩张时,前后两处所受的牵拉张力较大,容易损伤。直肠下端走行向前下,肛管走行向后下,形成直肠会阴曲,大便时粪便向下的冲力多作用在肛管后部,因此容易使其受到损伤,而且,肛管后部血液循环不足,弹性较差,一旦受到损伤则不易愈合。分娩时阴道扩张,肛管前部可因此而损伤破裂。
   2.感染:感染是肛裂的主要原因之一,常因邻近组织的感染所引起,如肛窦炎,肛乳头炎,内痔感染等。感染在肛管皮下形成脓肿,破裂形成溃疡;再者,溃疡创面变硬变脆,失去正常弹性,易受到损伤,损伤后得不到及时修补,不易愈合,进而形成肛裂。
   3.损伤:肛管因慢性炎症刺激,纤维结缔组织增生,内括约肌部分肌纤维增厚变粗。肛门松弛功能障碍而长期处于紧张状态,当干硬粪块通过、扩肛等机械外力作用时,容易使之损伤而出现裂口,引起继发感染而形成溃疡。
   4.同性恋者中的肛裂:在男性同性恋者中,肛裂是常见的。这可能由肛交损伤所致。这些患者的肛门和肛周可发生多处溃疡,这需要与梅毒下疳、衣原体、巨细胞病毒、单纯疱疹病毒、艾滋病等疾病鉴别。
   以上4个因素是形成肛裂和导致肛裂不能自愈的主要原因。

症状

以周期性疼痛、出血、便秘及肛门部湿痒为主要临床表现特点。
   1.疼痛:因排便而引起疼痛是肛裂的主要症状。疼痛的程度和持续时间的长短,因人而异。当便秘时,肛管扩张,溃疡部的神经末梢受到刺激;同时,当粪便通过溃疡面时,又直接刺激暴露的神经末梢,立即引起肛门部疼痛。便后数分钟或数十分钟,疼痛逐渐缓解或消失,此期为疼痛间歇期。而后,由于肛门括约肌痉挛,患者又感到肛门部疼痛,其程度较排便时更甚,可持续30min至10h余,甚至一直持续到第2次排便时不等。只有待括约肌因疲劳而舒张时,改变了神经纤维受压及局部缺血状况,疼痛才能缓解或消失。这就是肛裂疼痛的1个周期。
   除排便外,如检查、排尿、咳嗽等刺激,也可引起肛裂产生周期性疼痛。因此,在检查肛裂患者时,一定要注意动作轻柔,尽量避免行内镜等器械检查。
   2.出血:排便时由于溃疡表面被擦伤,大便带有血丝,便后滴血,偶有与黏液相混合的少量鲜血。很少有大出血。
   3.便秘:患者因畏惧排便而引起的肛门疼痛,常常有意识地强行抑制排便,使粪便在乙状结肠和直肠内停留时间过长,水分吸收过多,从而造成便秘。丽便秘又加重肛裂疼痛,如此形成恶性循环。
   4.肛门部湿疹:由于肛裂的存在,可有少许分泌物自肛门流出,刺激肛门周围皮肤而引起肛门部潮湿、瘙痒,甚至出现肛周皮肤皲裂等症状。

诊断

根据患者主诉,有肛门周期性疼痛、出血及便秘的病史,检查时发现肛管皮肤(多于前、后正中处)有梭形溃疡,疼痛敏感及肛门紧缩等体征时,即可明确诊断。

治疗

1.口服润肠通便药物:口服化痔丸(每日3次,每次1丸);液状石蜡20~30ml,每日1~2次口服。辨证选用麻仁滋脾丸、槐角丸、栀子金花丸,每日早晚各服1丸。
   2.普鲁卡因长强穴封闭:1%普鲁卡因注射液6ml,注射予长强穴。隔日1次,5次为1个疗程。针头刺人的深度,应达到肛裂溃疡面的基底部。
   3.长效止痛药局部封闭:取长效止痛药3~5ml(对肛门部皮肤消毒后进行封闭注射),注射针头由浅入深地达到肛门括约肌,沿肛裂基底部封闭,每周1次。
  



分享到:
(更新时间: 2014-05-28 本信息由百科名医网科普专家团队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