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就诊指南 > 常见疾病 > 系统性硬皮病

系统性硬皮病

  别名:系统性硬化症

概述

硬皮病(sclerodenna,Scl)是一种临床上以局限性或弥漫性皮肤增厚和纤维化为特征,可影响内脏包括心、肺、肾和消化道等器官的结缔组织病。 根据皮肤增厚程度及病变累及部位,硬皮病分为三大类:系统性硬化(systemic sclerosis,SSc)、局限型硬皮病及嗜酸粒细胞性筋膜炎。我国硬皮病发病率是结缔组织病的第三位,仅次于类风湿性关节炎和系统性红斑狼疮。任何年龄都可发病,女性多见。

病因

目前本病病因不清,可能与多种致病因素有关。包括体液和细胞免疫异常、细胞因子作用异常、结缔组织代谢异常及血管异常学说,且与环境和遗传有一定关系。
   1.体液和细胞免疫异常
   硬皮病患者体液中CD4阳性的辅助性T淋巴细胞比例增加,CD8阳性的抑制性T淋巴细胞比例减少,B淋巴细胞数量增多。硬皮病患者皮损处细胞间粘附分子-1(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1,ICAM-1)表达增高。有报道,局限型硬皮病病人血清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明显低于正常人,CD4与CD8比值、肿瘤坏死因子α(tumour necrosis factor α,TNF-α)、可溶性白介素2受体(soluble interleukin-2 receptor,sIL-2R)水平高于正常人。
   2.细胞因子作用异常
   研究表明越来越多的细胞因子对胶原成分的表达起调节作用,如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β,TGF-β)、表皮细胞生长因子(epi-dermal growth factor,EGF)、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PDGF)等。TGF-β可以调控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的合成和改造,影响基质的成分,调节细胞粘附因子和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TGF-β促进细胞外某些成分如纤维蛋白、胶原等的合成,促进成纤维细胞增殖,参与皮肤纤维化形成过程。在硬皮病早期皮损处的深部皮肤组织的炎性浸润部位有TGF-β的m-RNA的表达,但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或皮肌炎(polymyositis,PM)患者的皮损中则无此变化,TGF-β还有可能影响其他细胞因子如IL-1、TNF-α、EGF、PDGF等的受体的表达。
   EGF与成纤维细胞结合力下降可能与硬皮病胶原的过度表达有关。PDGF受体在硬皮病患者的皮肤中表达增强,PDGF是正常成纤维细胞一个强的有丝分裂原,可刺激细胞生长使胶原合成速度加快。
   3.结缔组织代谢异常
   在硬皮病早期,真皮下部和皮下组织上部有紧密的透明性变的胶原纤维增加、血管周围和间质内淋巴细胞和组织细胞浸润。将硬皮病患者的皮肤成纤维细胞进行体外培养显示有胶原合成增加。
   SSc与局限型硬皮病相比较皮损的组织病理不同:局限型硬皮病皮损中常见炎症浸润细胞、真皮上网状层胶原束的增粗及真皮乳头层胶原纤维硬化;而在SSc的皮损中前二者不常见,真皮乳头层胶原纤维硬化则观察不到。这提示两类硬皮病的发病机理不尽相同。皮损浸润淋巴细胞bcl-2蛋白的表达增强、细胞凋亡的过度抑制可能与两类硬皮病的发生均有关。
   SSc皮损中,5-脂氧合酶(5-LOX)过度表达于血管周围浸润细胞及成纤维细胞中,损害部位皮肤组织表达5-LOX的细胞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皮肤,其细胞数依炎症浸润及纤维化的程度而异。
   4.血管异常学说
   SSc患者指端血管的典型病理改变是内膜胶原和基质增殖,组织纤维化。毛细血管镜观察甲皱微循环发现有微血管异常,表现为单个毛细血管袢扩大扭曲,夹杂有毛细血管袢的缺失,近端手指的组织静水压超过毛细血管床。SSc患者内脏血管的典型病理改变是小动脉和微小动脉的纤维性动脉硬化。
   5.与遗传和环境的关系
   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 leukocyte antigen,HLA)和硬皮病有一定的相关性。HLA抗原中DR5、DR3和DR1在美洲加拿大欧洲硬皮病患者出现率较高,而在日本硬皮病患者出现率较高的抗原是DR2、DRw8、DRw6及DRw1。HIA-DR5与抗Scl-70抗体有相关性,抗着丝点抗体与HLA-DR1、HLA-DR4及HLA-DR8有相关性。
   SSc在煤矿、金矿和硅石尘埃相接触的人群中发病率高。服用掺假菜籽油和服用污染L-色氨酸食品出现硬皮病样皮肤改变。因此,某些化学物质和药品可引起硬皮病样皮肤改变。有报道,具有HLA-DR7等位基因的个体比不具该等位基因的个体更易患硬皮病。细胞色素P450(CYP)基因的多态性是遗传调查的另一目标。这些等位基因在编码一些酶具有重要作用,这些酶可以代谢一系列包括有机溶剂和药物在内的化合物。这些基因包括CYP2E1(对有机溶剂的代谢有重要作用)和CYP2C19(是主要的5-甲基苯乙妥因42羟化酶)。
   CYP系统编码某些遗传易感因素,可使接触有机溶剂后患硬皮病的可能性增加。还有乳房硅酮置入术后发生硬皮病的报道。
  

症状

1.系统性硬化(SSc)
   (1)皮肤病变:根据皮损的范围,系统性硬化可分为弥漫皮肤型和局限皮肤型。弥漫皮肤型指皮损范围广泛,至少累及四肢远端和近端、面部、躯干的前胸和腹部。局限皮肤型指硬皮病变的范围限于四肢的远端和脸。
   SSc皮损依次为浮肿期、硬化期(浸润期)和萎缩期。在早期肿胀期,手指和手背肿胀,手指呈腊肠样改变,有时浮肿也发生在前臂、面和躯干。随后皮损进入硬化期,表现为皮肤增厚变硬,失去弹性,光亮,如同皮革样,与深层组织粘连不易捏起。在手指、手背、前臂、躯干及面部均可出现。发生在面部的特征性硬皮改变,称为面具脸,具体表现为缺乏表情,鼻端变尖,鼻翼萎缩变软,除唇周以外面部皮肤皱褶减少,唇向里缩变薄并以唇为中心出现大量皱褶(放射性沟纹),张口受限,脸、颈及唇出现多个小点状的毛细血管扩张。皮损最后进入萎缩期,皮肤有不同程度的变薄变软,外表光滑,有时有色素沉着或减退。此期,皮肤绷紧已不明显。在最晚受累的皮肤最早进入萎缩期。SSc病人皮肤萎缩丧失弹性,在关节等摩擦部位的皮肤易出现溃疡。在皮肤病变的晚期,由于局部慢性炎症会出现皮下软组织钙化,指端、肘或膝是钙化的好发部位。SSc皮肤病变的扩展部位和速度因人而异,有的数月之内进展迅速,皮肤变厚变硬;有的数年或数十年逐渐进展;有的间歇性进展。典型病例为无间歇的缓慢进展,通常在起病前3年皮肤病变的范围和严重程度进展较快,以后相对稳定。
   (2)肌肉病变:SSc病人有不同程度的肌无力、肌萎缩,是由于肌肉废用或少用所至。肌活检呈肌纤维化和肌纤维萎缩,炎症细胞浸润和肌纤维退行性变不显著。对糖皮质激素治疗反应差。
   (3)关节病变:晨僵与多关节痛常见,但其发生机制不同于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由于关节周围的肌腱、筋膜、皮肤纤维化所致。纤维化严重的可造成关节呈挛缩状,关节功能受限,常见受累关节有指(趾关节)腕、肘关节等,X线表现关节间隙狭窄、关节面硬化或骨质疏松,关节变形,但少出现囊性变、骨破坏等侵袭性关节炎的表现。
   (4)消化系统病变:食管功能障碍在SSc发病率最高,主要症状为吞咽干食困难、胸骨后烧灼感、反酸等。食管造影显示食管蠕动和排空减慢,尤其中下段,因食管壁张力减弱而呈扩张或僵硬状。食管造影的异常可出现在皮损早期或临床无消化道症状时,因此此项检查可协助早期硬皮病的诊断。食管组织病理示食管平滑肌萎缩,被纤维组织所替代,粘膜下层和粘膜固有层纤维化,粘膜呈不同程度变薄和糜烂。消化道的其他部位如小肠和结肠也可出现类似的硬化,表现为间歇性腹痛、慢性腹泻、肠梗阻、吸收不良及粪便脂肪排泄增加。小肠病变发生机制主要是肠壁纤维化和平滑肌成片或弥漫性萎缩,小肠蠕动减慢和扩张,致使食物在局部滞留或细菌过度繁殖,造成腹泻、吸收不良等。结肠病变发生机制主要是肠蠕动减慢,出现广口憩室,造成腹胀、便秘腹泻交替。肛门括约肌受累可出现直肠脱垂和便失禁。
   (5)肺病变:SSc肺病变主要是肺间质纤维化、肺动脉高压,症状表现为进行性活动后气短、干咳、胸痛呼吸困难等,X线显示肺间质纹理增加,外带及双下肺明显,严重者可布满全肺野,呈网格状、结节状、小囊样改变。肺功能示弥漫功能及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临床上也有许多患者经X线或肺功能检测出肺部受累,但并无任何临床症状。有报道,SSc合并肺癌特别是肺泡细胞癌的发生率增多。
   (6)心脏病变:SSc可累及心肌、心包、心传导系统。表现为呼吸困难、端坐呼吸、心悸、胸闷、心前区痛、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心律失常等。心电图示心肌损害,房性或室性心律不齐和传导阻滞等。超声心动可见心包积液和心包增厚,少有大量心包积液者。严重者可出现左心或全心衰,也可因肺损害导致肺源性心脏病引起右心衰。SSc心脏受累的可能机制是由心肌内片状纤维化,心肌间歇性微血管痉挛缺血,心肌内雷诺现象引起。
   (7)肾病变:SSc肾病变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不同表现。慢性肾病变常在起病4年内发生,逐渐出现轻度蛋白尿、镜下血尿、高血压、肌酐清除率下降。急性肾病变表现为急骤进展的恶性高血压和急性肾功能衰竭,即硬皮病肾危象,表现为头痛恶心呕吐、视力下降、抽搐、少尿、无尿。硬皮病肾危象是SSc主要死亡原因,其发生机制是因肾小动脉狭窄使肾血流量减少促使肾素的释放,肾素通过血管紧张素Ⅱ加重血管的收缩,恶性循环造成肾缺血坏死而出现肾危象。
   (8)内分泌病变:SSc病人有1/4会出现甲状腺功能低下,血清中出现抗甲状腺抗体。男性SSc早期会出现阳痿,提示阴茎血管的异常。
   (9)神经系统病变:SSc不侵犯中枢神经系统,局限皮肤型患者多见。神经系统受累一般表现为三叉神经痛、腕管综合征、周围神经病、自主神经病。
   (10)其他:口眼干在SSc很常见,大约1/3的SSc病人可继发干燥综合征,但唾液腺肿大少见。唇腺活检可见小涎腺灶性淋巴细胞浸润,有的伴有腺体周围和腺体间的纤维化。
   妊娠和人工流产可能会加重SSc的病情,妊娠后很少出现死胎和流产,但可出现胎儿宫内发育迟缓和低体重儿。
   (11)Crest综合征:Crest综合征属于SSc的一个亚型,主要表现为皮下钙质沉积(calcinosis)、雷诺现象(raynaud phenomenon)、食管蠕动异常(esophageal dysfunction)、指(趾)硬化(sclerodactyly)和毛细血管扩张(telangiectasia)。最特征性的皮下钙质沉积发生在手指、鹰嘴前区、鹰嘴区和髋骨前滑囊以及下肢前侧部位,可广泛累及腱鞘。钙质沉积处可溃破,易并发感染。指(趾)皮肤硬化局限在肘、膝远端,亦可累及面、颈部。皮肤毛细血管扩张常见部位为面、颈、前胸、背、臂和手。
   2.局限型硬皮病
   局限型硬皮病是指一组皮肤有斑块状或条形硬变为特点的疾病。不伴有内脏损害和血清学的改变。根据临床表现分为硬斑病、带状硬皮病、点滴状硬皮病。
   (1)硬斑病:皮肤呈斑块样变硬萎缩,可发生在任何部位,但以腹背为常见,其次为四肢和面颈部。病变初起时有红肿,周围有紫色隆起的边缘,逐渐扩大硬化,中央部位颜色转淡黄或象牙色,表面光滑干燥,呈蜡样光泽,局部无汗,上无毛发,进展缓慢,数年后转变成萎缩性瘢痕。
   (2)带状硬皮病:皮肤呈带状、长条形硬化,儿童和青年女性多见。多发生在上下肢、前额、头皮,呈纵形分布。皮肤的硬化可深入到皮下的深筋膜、肌肉,少数情况下可到达骨质,造成局部肌萎缩和骨发育不良。皮损常沿肋间和一侧肢体分布,肌肉萎缩造成两侧肢体长度有差别而跛行,若发生在额颞部,靠近正中线偏向一侧,向头皮延伸如刀砍状。
   (3)点滴状硬皮病:皮损呈珍珠母或象牙白色的圆形凹陷斑,表面光滑,周围有紫红色晕或色素沉着,逐渐萎缩。多发生在颈、胸、肩、背等处,为绿豆黄豆至五分硬币大,集簇性或线状排列。
   3.嗜酸粒细胞性筋膜炎
   嗜酸粒细胞性筋膜炎是筋膜发生弥漫性肿胀、硬化为特点的疾病,临床特点为皮肤增厚、绷紧、关节挛缩、血中嗜酸粒细胞增多。男性青壮年多见,秋冬季好发,常有过度运动和活动的诱因。四肢为好发部位。早期出现肢体皮肤肿胀、硬紧,可有凹陷性水肿,皮肤表面有如同橘子皮样的微凹。严重病变,皮肤与皮下组织、肌肉、骨骼紧密相连,不能移动。
  
  
  砍状。
   (3) 点滴状硬皮病:皮损呈珍珠母或象牙白
   色的圆形凹陷斑,表面光滑,周围有紫红色晕或色
   素沉着,逐渐萎缩。多发生在颈、胸、肩、背等
   处,为绿豆黄豆至五分硬币大,集簇性或线状排
   列。
   3 嗜酸粒细胞性筋膜炎
   嗜酸粒细胞性筋膜炎是筋膜发生弥漫性肿胀、
  硬化为特点的疾病,临床特点为皮肤增厚、绷紧、
   关节挛缩、血中嗜酸粒细胞增多。男性青壮年多
   见,秋冬季好发,常有过度运动和活动的诱因。四
   肢为好发部位。早期出现肢体皮肤肿胀、硬紧,可
   有凹陷性水肿,皮肤表面有如同橘子皮样的微凹。
   严重病变,皮肤与皮下组织、肌肉、骨骼紧密相
   连,不能移动。砍状。
   (3) 点滴状硬皮病:皮损呈珍珠母或象牙白
   色的圆形凹陷斑,表面光滑,周围有紫红色晕或色
   素沉着,逐渐萎缩。多发生在颈、胸、肩、背等
   处,为绿豆黄豆至五分硬币大,集簇性或线状排
   列。
   3 嗜酸粒细胞性筋膜炎
   嗜酸粒细胞性筋膜炎是筋膜发生弥漫性肿胀、
  硬化为特点的疾病,临床特点为皮肤增厚、绷紧、
   关节挛缩、血中嗜酸粒细胞增多。男性青壮年多
   见,秋冬季好发,常有过度运动和活动的诱因。四
   肢为好发部位。早期出现肢体皮肤肿胀、硬紧,可
   有凹陷性水肿,皮肤表面有如同橘子皮样的微凹。
   严重病变,皮肤与皮下组织、肌肉、骨骼紧密相
   连,不能移动。

诊断

SSc常用的是美国1980年风湿病学学会分类标准,具体如下。
   1.主要标准:有近端硬皮病,即手指及掌指关节或跖趾关节以上的任何部位皮肤有对称性的变厚、变紧和浸润。皮肤上述改变可累及全部肢体、颜面、颈和躯干。
   2.次要标准:指端硬化,硬皮改变仅局限于手指;指端有肿胀性瘢痕或指垫缺乏,指端由于缺血而有凹陷或指垫组织的萎缩;双肺底有纤维化,在标准胸X线片双侧肺底部有网状的纹理或结节性密度增高影,可以是弥漫性斑点影或蜂窝样改变,并已明确不是因原发于肺部的疾病引起。
   凡具有主要标准或≥2条的次要指标者则可以诊断为SSc。
   局限型硬皮病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症状,根据局限皮肤呈片状、带状、点滴状肿胀、硬化、绷紧,呈象牙色和蜡样光泽,可初步诊断,组织病理有参考价值。
   嗜酸粒细胞性筋膜炎的诊断有赖于局部组织活检的病理结果,如发现筋膜及外肌膜有胶原明显增生和炎症反应则可以诊断。

治疗

1.总体治疗
   (1)免疫抑制剂:免疫抑制剂的应用有争议。在SSc早期,患者存在明显细胞或体液免疫异常,如ANA高效价阳性,免疫球蛋白增高等,或是快速进行性的重症病例,可应用免疫抑制剂。包括甲氨蝶呤环磷酰胺硫唑嘌呤环孢素、对苯丁酸氮芥、抗胸腺细胞球蛋白等。硬皮病患者会因肺炎而发生肺功能恶化,有肺小泡炎患者接受环磷酰胺1~2mg/kg/d治疗可改善这类患者的肺功能预后并提高存活率。发现应用甲氨蝶呤的SSc试验组在皮肤硬度和手握持力上有明显改善。环孢素可用于治疗SSc,治疗中,当剂量>3~4mg/(Kg.d)时常出现肾毒性。虽然多数为一过性的,但在SSc中,累及肾脏者并不多见,所以环孢素的应用必须谨慎,要密切注意肾毒性的发生。
   (2)糖皮质激素:糖皮质激素不能阻止本症的进展,对晚期特别是有氮质血症患者,能促进肾血管闭塞性改变,故禁用。对于有内脏损害的弥漫性SSc患者,可用强的松30~40mg/d,连用3~4周后逐渐减量,以<15mg/d维持,糖皮质激素通常对患者的炎症性病变如肌炎、间质性肺炎、心肌病变、心包积液有一定疗效。对弥漫性SSc尤其是伴有肾脏、肺脏等内脏损伤的患者在给予糖皮质激素的同时需要联合使用免疫抑制剂。有报道SSc患者伴心包积液者,用中小剂量激素疗效良好,MTX可增强疗效,需慎用肾毒性药物,尤其青霉胺,以免诱发硬皮病肾危象。
   (3)血管扩张剂:常用的血管扩张剂有钙拮抗剂、前列腺素、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ngiotension converting enzymeinhibitor,ACEI)等。钙拮抗剂可单用或与抗血小板聚集的药物合用,增加红细胞的变形能力、减少血液粘滞度、改善毛细血管功能。最近有研究发现血管紧张素受体-1的拮抗剂在治疗SSc中有效。前列腺素也是有效的血管扩张剂,伊洛前列素就是其中之一。
   (4)抗纤维化剂:纤维化被认为是SSc中器官功能不全进展的主要因素,抗纤维化剂通过减少纤维合成、分泌、聚合;提高胶原酶的活性;中和TGF-β、IL-4、IL-6等促纤维化的细胞因子的作
  用而减少纤维化。下面介绍几种抗纤维化剂的应用。
   D-青霉胺(D-Penicillamine,DPA)是弥漫性SSc的主要治疗药物。它是一种铜螯合剂,能阻断分子内和分子间的交联。早期临床实验显示DPA对治疗SSc有效。可软化皮肤,减慢内脏损害进程、减少肾危象、延长存活时间。因此,DPA治疗时,剂量增大无优势。
  秋水仙碱(colchicines)11也是治疗SSc常用的药物之一。机理是干扰微管合成、影响有丝分裂、减少成纤维细胞增殖、提高胶原酶活性和抗炎,从而干扰胶原合成。治疗后,皮肤弹性、嘴张合度和手指活动度有好转。
   松弛素(relaxin)由于它可促进胶原酶活性,抑制SSc成纤维细胞产生胶原、阻止TGF-β过度表达Ⅰ、Ⅱ型前胶原,增加基质金属蛋白酶的表达,故可作为疾病的缓解药物。
   (5)其他
   米诺环素(minocyline):该药作用机制不明初期SSc患者采用米诺环素治疗,100mg/d,连用4周,继之200mg/d,连用11个月。
   体外光化疗法:体外光化学治疗(extracororeal photochemotherapy,ECP)作为一种免疫调节疗法,它以提取光敏细胞为理论基础,首先抽取已日服光敏物质8-MOP的患者的全血,提取出白细胞,UVA光源照射白细胞及血浆,然后回输入患者体内,处理过的白细胞因已发生改变可以诱发T细胞免疫应答。ECP的效果与病期有关,病情进展者通常均是病期较长的患者,所以ECP应倾向用于新近发病的患者。有人认为ECP可作为一种治疗严重的尤其早期的SSc患者的有效治疗手段,该疗法可使皮损部分消退,病程稳定,两内脏病变改善较少。体外光化疗法治疗SSc的原理是通过减少特定的T淋巴细胞株的增殖,而减轻免疫反应。
   口服阿维A酯:SSc和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中的硬皮病样病变相似,所以,在SSc中试用口服阿维A酯作临床观察试验是非常有意义的。
   自体干细胞移植:自体于细胞移植常用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中。
   依他西脱(etanercept,Enbrel):是TNF-α特异性的抑制剂,TNF-α由激活的T细胞和巨噬细胞产生,能刺激其他的炎症前细胞因子的分泌,促进成纤维细胞的增殖,提高金属酶的活性,因此,etanercept可以减轻炎症和纤维化。
  沙利度胺(thalidomide):10例患者在一项开放性试验中应用沙利度胺,在皮肤评分、肢端溃疡愈合、头发重新长出等方面有好转。皮肤活检示纤维化减轻。
   对局限型硬皮病无特效的治疗,需坚持锻炼,防止或减少病变组织的挛缩。药物治疗方面主要采取局部注射。醋酸奥曲肽局部注射(每次100μg,皮下注射,两周一次。)治疗刀砍状硬皮病,可使皮损处胶原纤维增生改善。
   对于嗜酸粒细胞性筋膜炎的治疗,以肾上腺皮质激素为主,强的松30~60mg/d,3~4周后逐渐减量。
   γ-干扰素:有报道,γ-干扰素100万U肌注,隔日1次,共3月。可使皮肤硬度减轻,关节活动度增大,血透明质酸明显下降,可作为SSc治法之一,尤适用于难治性患者及应用青霉胺有禁忌者。副作用主要是轻中度流感样症状,发生率较高。
   高压氧舱治疗:有研究表明,2.5%氧浓度状态可使SSc患者和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增殖显著加快。SSc患者的血氧分压降低可导致组织缺氧,可能会促进患者皮肤和内脏器官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加重已有的皮肤硬化和内脏器官纤维化,使病情发生恶性循环。缺氧可能加重SSc患者纤维化。如能改善患者的缺氧状况,则可能改善患者的纤维化。国内有人用高压氧舱治疗SSc患者,效果较好。临床资料显示,用活血化淤中药治疗SSc也有较好的疗效。可能与该类中药可以扩张血管,改善患者的微循环,使组织血流量增加,从而使组织缺氧得以改善有关。因此,在治疗SSc的过程中,采取改善患者缺氧的方法,可能阻断缺氧导致纤维化加重这一环节,使患者病情得到改善。
   外治法:外擦海普林软膏(肝素钠软膏)治疗硬皮病。具体用法是先热敷皮损处10~15min,再涂软膏,然后做轻微按摩约10min,1日3次。待皮损硬化消失,萎缩基本恢复正常后改为1日2次,逐渐减为1次,直至停药。
   2.症状治疗
   (1)硬皮的治疗:SSc患者皮肤受累的进展差异性很大,有的可自发性变软,有的进展迅速。给予D-青霉胺(DPA),从每日0.125g开始,每,隔2~4周增加0.125g/d至0.75g/d,持续用药1~3年。对于进展迅速的患者,需加用免疫抑制剂及糖皮质激素,如环磷酰胺(CTX)50~150mg/d、硫唑嘌呤(AZA)75~150mg/d、环孢素(CsA)2.5~3mg/(kg.d)。强的松40~60mg/d,4周后规律减量,10mg以下维持。对于病情相对较轻无内脏损害的,可予中成药,证属经络阻滞、气滞血淤型,选用复松片,每次4~6片,每天3次;证属气血双虚、气滞血淤型,选用复甦片,每次4~6片,1天3次;证属气阴两虚、气滞血淤型,选用复康片,每次4~6片,1天3次。
   (2)雷诺现象:首先患者要注意保暖,减少损伤和活动,避免情绪紧张。药物治疗首选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如洛汀新10mg/d,可同时加用钙离子拮抗剂,如硝苯地平10mg,每天3次;络活喜5mg/d,不主张钙离子拮抗剂与血管扩张剂合用。对于伴肺动脉高压的患者,可予前列地尔(凯时)10μg加入10ml5%葡萄糖或生理盐水中静推。此外,还可应用活血化淤的中成药如活血片每次3片,1天3次;复方丹参片4~6片,1天3次。
   (3)肺病:有人认为,口服环磷酰胺100mg/d持续2年,可改善肺功能和肺间质纤维化。有肺动脉高压的患者,宜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和前列腺素,此期患者对免疫抑制剂和激素反应都较差。
   (4)胃肠道:为减轻食道病变引起的吞咽困难和反流可采取体位疗法和少食多餐的方法。服用胃粘膜保护剂和质子泵抑制剂。如麦滋林-S每次2袋,1日3次。奥美拉唑肠溶片每次80mg,每晚1次。西沙必利每次5~10mg,1日3次,可增加胃肠动力,加速胃排空。
   (5)肾脏:目前已公认,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会改善SSc肾病的预后,越早应用效果越好,可予卡托普利25mg,1日3次;洛汀新10mg/d。对于出现干咳等副作用不能耐受的患者,可予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如氯沙坦50mg/d。当患者出现肾功能衰竭,血肌酐在4mg/dl以上时,这类药物须慎用,对于此类患者应及时选用替代疗法血液或腹膜透析。
  

预防

同其他自身免疫病一样,硬皮病无特效预防方法。



分享到:
(更新时间: 2016-01-08 本信息由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信息研究所专家团队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