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就诊指南 > 常用药品 > 青霉胺

青霉胺

  别名:D-青霉胺

适应症

1.用于治疗重金属中毒、肝豆状核变性(Wilson病)、胱氨酸尿症
   2.也用于其他药物治疗无效的严重活动性类风湿关节炎
   3.有报道,本药可治疗结缔组织病如硬皮病、多发性肌炎肺纤维化等以及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慢性肝炎等。
   4.本药滴眼液用于石灰等碱烧伤、病毒性角膜溃疡及角膜水肿等疾患。

不良反应

本药不良反应与给药剂量相关,发生率较高且较为严重,部分患者在用药18个月内因无法耐受而停药。最初的不良反应多为胃肠道功能紊乱、味觉减退、中等程度的血小板计数减少,但严重者不多见。长期大剂量服用,皮肤胶原和弹性蛋白受损,导致皮肤脆性增加,有时出现穿孔性组织瘤和皮肤松弛。大多数不良反应可在停药后自行缓解和消失。
   1.过敏反应:可出现全身瘙痒、皮疹、荨麻疹、发热、关节疼痛和淋巴结肿大等过敏反应。重者可发生狼疮样红斑和剥脱性皮炎。
   2.消化系统:可有恶心、呕吐、食欲减退、腹痛、腹泻、味觉减退、口腔溃疡、舌炎、牙龈炎及溃疡病复发等。少数患者出现肝功异常(氨基转移酶升高)。
   3.泌尿生殖系统:部分患者出现蛋白尿,少数患者可出现肾病综合征。用药6个月后,有的患者出现严重的肾病综合征。
   4.血液:可导致骨髓抑制,主要表现为血小板和白细胞减少、粒细胞缺乏,严重者可出现再生障碍性贫血。也可见嗜酸粒细胞增多、溶血性贫血。
   5.神经系统:可有眼睑下垂、斜视、动眼神经麻痹等。少数患者在用药初期可出现周围神经病变。长期服用可引起视神经炎。治疗肝豆状核变性时,易加重神经系统症状,可导致痉挛、肌肉挛缩、昏迷甚至死亡。
   6.代谢/内分泌系统:本药可与多种金属形成复合物,可能导致铜、铁、锌或其他微量元素的缺乏。
   7.呼吸系统:可能加重或诱发哮喘发作。
   8.其他:本药可使皮肤变脆和出血,并影响创口愈合。据报道,本药尚可导致狼疮样综合征、重症肌无力、Goodpasture综合征、多发性肌炎、耳鸣。也可导致IgA检验值降低。

注意事项

1.交叉过敏:对青霉素过敏者,也可能对本药过敏。
   2.慎用:(1)对青霉素过敏者。(2)过敏体质患者。(3)肝功能不全者。(4)血液疾病患者。
   3.药物对老人的影响:65岁以上的老年人用药后易出现血液系统毒性反应。
   4.药物对妊娠的影响:本药可影响胚胎发育,动物实验发现可致胎仔骨骼畸形和腭裂等。故除治疗肝豆状核变性、胱氨酸尿症外,孕妇一般应禁用。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对本药的妊娠安全性分级为D级。
   5.药物对哺乳的影响:尚不明确本药是否可分泌入人类乳汁,但建议哺乳妇女服药期间停止哺乳。
   6.用药前后及用药时:应当检查或监测(1)在开始服药的6个月内,应每2周检查血常规及血小板计数、尿常规,以后每月检查1次。(2)治疗期间应每6个月检查肝功能。(3)肝豆状核变性患者初次用药时,在服药当日应检查24小时尿铜,以后每3月测定1次。

用法与用量

本用法与用量信息仅供参考,如您的用药剂量不同,请您不要未经医生允许擅自更改剂量。请仔细阅读药物说明书或在医师或药师的指导下使用。

成人
   ·常规剂量:
   1.口服给药:一般一日1g,分4次口服。
   (1)肝豆状核变性、类风湿关节炎:开始时一日125~250mg,以后每1~2月增加125~250mg。常用维持量为一次250mg,一日4次。一日最大量一般不超过1.5g。待症状改善,血铜及铜蓝蛋白达正常时,可减半量,一日500~750mg或间歇用药。治疗3~4个月仍无效时,应改用其他药物治疗。
   (2)胱氨酸尿症:用量可根据尿胱氨酸排出量而定,一日最大量为2g,分4次服用。开始剂量宜小,一般一日250mg,以后逐渐递增。胱氨酸尿伴有结石者,要求尿中排出胱氨酸量一日低于100mg,无结石患者尿中排出胱氨酸量为一日100~200mg。
   (3)重金属中毒:一日1~1.5g,分3~4次服用,5~7日为一疗程;停药3日后,可开始下一疗程。根据体内毒物量的多少一般需1~4疗程。
   (4)慢性活动性肝炎:一日800mg,可改善症状;用药3个月,无效者逐渐停药。
   (5)局限性硬皮症:一日300~600mg,用药2个月内显效,可使皮肤张力增加,胶原联结减少。
   (6)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一日150~250mg,8周内用量增至一日300~600mg,可改善胆汁淤积,减轻肝细胞坏死,使肝功能好转。
   2.经眼给药:滴眼,每1~2小时1次。
   ·透析时剂量:
   血液透析的患者用药时应适当减量。
  
  儿童
   口服给药:
   1.肝豆状核变性:一日20~25mg/kg,分3次服用。
   2.胱氨酸尿症:一日30mg/kg,分4次服用。



分享到:
(更新时间: 2013-11-05 本信息由百科名医网科普专家团队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