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就诊指南 > 常见疾病 > 麻疹病毒感染

麻疹病毒感染

  别名:Morbillivirus infections

概述

麻疹(measles,rubeola)是由麻疹病毒(Measles virus)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其临床特征为发热、口腔麻疹粘膜斑(Koplik's spot)及全身斑丘疹。该病传染性极强,我国在广泛应用麻疹减毒活疫苗后,其典型周期性流行已得以控制,发病率和病死率大幅下降。

症状

潜伏期约10日(6~18日),曾接受被动或主动免疫者,可延至3~4周。
   1.典型麻疹
   临床表现可分为三期:
   (1)前驱期:从发热到出疹一般3~4日。起病急,主要表现为:
   ①发热:一般逐渐升高,小儿也可有骤发高热伴惊厥者。
   ②上呼吸道卡他症状:在发热同时出现咳嗽、喷嚏、流涕、咽部充血等卡他症状。
   ③眼结膜充血、畏光、流泪、眼睑浮肿。
   ④麻疹黏膜斑:见于90%以上的病人,具早期诊断价值,在病程2~3日出现,于双侧近第一臼齿旁颊黏膜上,可见约0.5~1mm针尖大小的白色小点,周围有红晕,逐渐增多,互相融合,最初可只有数个,在1~2天内迅速增多,有时融合扩大成片。黏膜疹在2~3日内消失,黏膜斑也可见于唇内侧及牙龈黏膜。除上述主要症状外,可同时伴全身不适、食欲减退,幼儿常有呕吐腹泻
   (2)出疹期:于发热第3~4日开始出现皮疹。皮疹先见于耳后、鬓际,渐及额、面、颈,自上而下蔓延到胸、背、腹及四肢,最后达手掌与足底,2~5日出齐。皮疹初为淡红色斑丘疹,大小不等,高出皮肤,呈充血性皮疹,少数病例可呈现出血性皮疹,疹间皮肤正常。皮疹高峰时,全身毒血症状加重,高热可达40℃,嗜睡,重者有谵妄、抽搐咳嗽频繁。结膜红肿,畏光,舌乳头红肿,全身浅表淋巴结及肝、脾轻度肿大。肺部可闻及湿啰音,X线胸片可有轻重不等的弥漫性肺部浸润改变或肺纹理增多。出疹期约为3~5日。
   (3)恢复期:出疹3~5日后发热开始减退,全身症状明显减轻,皮疹随之按出疹的先后顺序消退,留浅褐色色素斑,伴糠麸样脱屑,历时约1~2周完全消失。无并发症者的病程为10~14日。成人麻疹的全身症状多较小儿重,但并发症较少。
   2.非典型麻疹
   (1)轻型:麻疹发热低,多在39℃以下或热程短(2~5日),出疹期1~2日,皮疹稀疏或无,黏膜斑无或不明显,上呼吸道症状轻,无并发症,全病程多在1周左右。
   (2)重型麻疹:此型多见于并发严重继发感染或免疫力低下者,如营养不良或已患有其他疾病的儿童,病死率高。表现有:
   ①中毒性麻疹:中毒症状重,突起高热,持续在40~41℃,早期出现大片紫蓝色融合性皮疹,伴气促、心率快、发绀,常有谵妄、昏迷抽搐
   ②休克性麻疹:出现循环衰竭或心力衰竭,有高热、面色苍白、肢端发绀、四肢厥冷、心音变弱、心率快、血压下降等。患儿皮疹色暗淡、稀少,出疹不透或皮疹刚出又突然隐退。
   ③出血性麻疹:皮疹为出血性,压之不褪色,伴高热等全身严重中毒症状,可有黏膜及消化道出血
   ④疱疹性麻疹:疱疹样皮疹,可融合成大疱。
   (3)异型麻疹:多发生在接种麻疹灭活疫苗后6个月至6年,当再接触麻疹病人或再接种麻疹灭活疫苗时,出现急起高热、头痛、肌痛、多形性皮疹。出疹从四肢远端开始,逐渐波及躯干和面部。常伴手、足背水肿与肺炎。

并发症

1.肺炎:麻疹病毒感染常波及肺部,多见于5岁以下的小儿,大多发生在出疹期,全身中毒症状严重,有高热、咳嗽、气急、唇指发绀。肺部啰音增多。X线检查可见大片融合病灶。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尤易并发肺脓肿、脓胸或脓气胸、心包炎等,病程常迁延不愈,可导致支气管扩张症
   2.喉炎:麻疹病程中的轻度喉炎,为麻疹的自身症状之一,预后良好。继发性喉炎多由金黄色葡萄球菌或溶血性链球菌引起,有声嘶、犬吠样咳嗽、吸气性呼吸困难(可见三凹征:胸骨上窝、锁骨上窝、肋间隙内陷)。严重者有面色苍白、发绀、气促、烦躁,如不及时抢救,可因喉梗阻引起窒息而死亡。
   3.心血管功能不全:多见于2岁以下小儿,表现为气急、烦躁、面色苍白、发绀、四肢厥冷、脉细速、心音低钝,皮疹不能透发或突然隐退。肝脏可急剧肿大,心电图检查有低电压、T波改变、传导异常等。少数病人有心肌炎心包炎
   4.脑炎及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subacute sclerosing panencephalitis,SSPE):
   麻疹脑炎的发生率为0.01%~0.5%,主要为儿童,多见于出疹后2~6日,表现为高热、头痛、呕吐、嗜睡、昏迷、惊厥及强直性瘫痪等。脑膜刺激征和病理反射征阳性,脑脊液白细胞数增加(多为单核细胞),蛋白质增加,糖正常。少数脑脊液亦可正常。病死率约15%,多数经1~5周恢复,部分病人留有智力障碍、瘫痪、癫痫、失明、耳聋等后遗症。
  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很少见,潜伏期约2~17年,是麻疹的远期并发症,表现为亚急性进行性脑组织退变。脑组织中能分离出麻疹病毒,血清和脑脊液的麻疹抗体持续强阳性。
   5.其他并发症:营养不良如维生素A缺乏症可出现角膜软化,导致穿孔、失明。B族维生素缺乏可致口腔炎。结核病复发或扩散引起粟粒性肺结核及结核性脑膜炎等。

诊断

诊断要点:
   1.流行病学史
   当时当地有麻疹病例发生,病人未患过麻疹或未接种过麻疹疫苗而有麻疹病人接触史。
   2.临床特点
   急起发热,伴上呼吸道卡他症状,结膜充血、畏光,早期口腔内有麻疹黏膜斑,随后出现典型皮疹和出疹后有色素沉着斑等表现。
   3.实验室检查
   (1)血象:白细胞总数减低,为(4~6)×109/L,淋巴细胞相对增高。
   (2)病原学检查
   病毒分离:取前驱期或出疹初期病人的眼、鼻咽分泌物,血和尿接种原代人胚肾或羊膜细胞,分离麻疹病毒,再用免疫荧光法鉴定。
   病毒抗原检测:取初期病人鼻咽分泌物、痰和尿沉渣涂片,用荧光标记特异性抗体,特别是单克隆抗体,通过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涂片中细胞内麻疹病毒抗原。
   病毒核酸检测:采用核酸杂交法或PCR法测定病人细胞内麻疹病毒RNA。
   多核巨细胞检查:取初期病人鼻咽部分泌物、痰和尿沉渣涂片,用瑞氏染色查多核巨细胞,也可通过电镜找多核巨细胞核内、外包涵体中麻疹病毒颗粒。
   血清抗体测定:于病程早期及恢复期各采血一次作血凝抑制试验、中和试验或补体结合试验。抗体效价增高4倍以上,有诊断意义。也可用ELISA法测血中特异性IgM和IgG抗体。
   根据流行病学史和临床特点,典型病例即可临床确诊。非典型病人难以诊断者,可根据病原学及血清抗体检查结果确诊。

预防

1.控制传染源和切断传播途径
   早发现、早隔离(至出疹后5天,并发肺炎者延至10天)、早治疗。易感者不去人群密集场所。患者逗留过的房间用紫外线消毒或通风半小时,衣物阳光下曝晒或用肥皂水清洗。
   2.主动免疫
   对易感者应普遍接种麻疹减毒活疫苗。按照我国政府规定的儿童计划免疫程序,将8个月儿童定为初免对象,皮下注射麻疹减毒活疫苗0.5ml。1岁后加强,7足岁时复种。在麻疹流行地区,可在接触麻疹后头2天内,对易感者进行应急接种,使机体在潜伏早期产生特异抗体,以防止发病或减轻症状。
   3.被动免疫
   对体弱有病和婴幼儿未接受过麻疹疫苗接种者,在接触麻疹后5天内肌注人丙种球蛋白0.25ml/kg(免疫抑制者0.5ml/kg)可预防患病;接触5天后注射只能减轻症状。被动免疫维持3~8周。



分享到:
(更新时间: 2016-01-08 本信息由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信息研究所专家团队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