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就诊指南 > 常见疾病 > 肝功能衰竭

肝功能衰竭

  别名:肝衰竭

概述

肝功能衰竭是一组临床综合征,其临床特点是突然出现明显的肝细胞功能损害伴肝性脑病。虽然不常见,但也并不罕见,病死率可高达50%~90%。

病因

引起急性肝衰竭的病因很多,包括感染性、药物诱导、代谢性及其他或未知原因,而且不同地区的病因有很大差异,在欧洲国家,药物中毒和特发性药物反应是较为常见的原因,而病毒性肝炎相对少见。而东方国家则主要是由病毒性肝炎所致,特别是乙型肝炎或同时合并其他肝炎病毒感染。在印度和我国的某些地方戊型肝炎占有较大的比例。在日本和中国台湾丙型肝炎则更为多见。
   因各种原因引起的肝硬化所导致的慢性肝性脑病以及门、体分流性脑病,常表现为慢性肝功能衰竭,其发生常有诱发因素。

症状

1.全身状况:极差,患者精神委靡,极度乏力,起床活动困难,有时患者自觉心情烦躁,坐卧不安或嗜睡。普通型肝炎患者在黄疸出现后自觉症状加重,要警惕发展为重型肝衰竭的可能。
   2.发热:患者常有发热,且持续时间较长,尤其如黄疸出现后仍不退热者,提示有内毒素血症或肝细胞有进行性坏死,也应考虑肝功能衰竭的诊断。
   3.消化道症状:食欲减退、恶心呕吐频繁,有的患者出现顽固的食欲不振,恶心、呕吐频繁、呃逆、腹胀,黄疸出现后仍无改善,可能是由于严重的肝脏损害不能将来自肠道的内毒素灭活,引起内毒素血症刺激膈神经或迷走神经,提示病情可能向肝功能衰竭发展。
   4.黄疸:程度深、持续时间长。患者短期内黄疸迅速加深,先是尿色加深,似浓茶样,并迅速出现皮肤巩膜黄染,血清胆红素>171μmol/L,平均每天升高17.1~34.2μmol/L,且持续时间长,黄疸出现后2周仍进行性加深。个别急性重型肝炎患者由于急性肝坏死发展迅速,在黄疸尚未出现的情况下已死于肝性脑病。
   5.腹腔积液出现并迅速增多:亚急性肝功能衰竭与慢性肝功能衰竭多出现腹腔积液,患者短期内腹腔积液迅速增加,提示患者已有明显的低白蛋白血症。
   6.出血倾向:如有皮肤紫癜或淤斑、齿龈自发性出血或鼻出血等,少数患者则以上消化道出血的症状起病(如柏油样黑便),表明患者已有凝血功能障碍,肝细胞功能严重不良,病情严重。
   7.性格改变、意识障碍:患者性格突然改变,如原系开朗变为忧郁,或原来内向变为开朗,睡眠节律倒置、语言重复,行为怪僻随地便溺等,均提示患者进入肝性昏迷前期。
   少数肝衰竭患者可无预兆,迅速出现意识障碍。

并发症

1.肝肾综合征:是重型肝炎、急性肝功能衰竭,以及肝硬化腹腔积液常见严重的并发症,是由于严重肝病引起的肾衰竭。
   2.感染:肝功能衰竭时由于机体免疫功能明显降低,极易合并感染,继发感染发生率可达46%,比较常见的感染有腹腔积液、肠道、泌尿道和呼吸道感染等。
   3.呼吸系统并发症:感染、肺不张、肺换气不足均可引起急性心力衰竭。约1/3急性心力衰竭患者临床或摄片提示有肺水肿,合并败血症时常易发展危重型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
   4.心血管并发症:在急性心力衰竭患者中可出现多种心律失常。电解质紊乱、酸中毒、低氧血症,以及由于感染或出血引起低血压等均是引起心律失常的常见原因。
   5.代谢性并发症:约40%急性心力衰竭患者有低血糖,常加速和加重肝性脑病的发生,急性心力衰竭患者常有酸碱平衡紊乱,在中枢调节异常时,产生过度换气可引起呼吸性碱中毒;毒血症、颅内压增高、肺部并发症可抑制呼吸中枢,引起呼吸性酸中毒;低血压、低氯血症可引起组织损伤造成乳酸、丙酮酸等堆积,导致代谢性酸中毒;电解质紊乱十分常见,可诱发神经系统失常,并因水排出减少,造成血液稀释,导致低钠血症、低血钾。

诊断

肝衰竭的诊断条件:
   (1)以往无肝病史或有肝病史。
   (2)起病后不同时间出现肝性脑病。
   (3)凝血酶原明显延长。
   (4)可能有一个致病原因。

治疗

引起肝功能衰竭的病因很多,病因不同引起肝损害的机制也各不相同,因此具体的治疗手段和侧重也有所不同,需人性化、个性化处理。
   急性肝衰竭的治疗原则:
   1.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2.目前仍未发现任何一种药物或者治疗手段对所有急性肝衰竭患者有效。当前的证据也不支持所有的患者均可使用N-乙酰半胱氨酸(NAC)。
   3.应常规地应用预防措施:包括应用防止肝细胞进一步坏死,促进肝细胞再生的治疗。
   4.抓住重点,个别对待。



分享到:
(更新时间: 2016-01-08 本信息由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信息研究所专家团队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