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就诊指南 > 常见疾病 > BCR-ABL阳性慢性髓系白血病

BCR-ABL阳性慢性髓系白血病

  别名:慢性髓样白血病

概述

BCR-ABL阳性慢性髓系白血病又称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chronic granulocyticleukemia)简称慢粒,是造血干细胞恶性克隆增殖性疾病。临床表现为脾肿大、外周血中粒细胞增多并出现幼稚粒细胞。可从慢性期向加速期、急变期发展,一旦转变为急性白血病,则在短期内死亡。
   慢粒约占全部白血病的20%~35%,国内慢性白血病的90%为慢粒。发病年龄大多在20~60岁,发病率随年龄的增长逐步上升,45~50岁年龄组最高,5~20岁仅占慢粒10%左右,男性略多于女性。

病因

根据我国1989年第二届全国白血病会议上制定的分期标准,慢粒可分为:
   1 慢性期:①无症状或有低热、乏力、多汗、体重减轻等症状;②白细胞数增高,主要为中性中、晚幼和杆状核粒细胞。原始粒细胞(Ⅰ型+Ⅱ型)< 5%~10%,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增多,可有少量有核红细胞;③骨髓增生明显至极度活跃,以粒系增生为主,中、晚幼粒细胞和杆状核粒细胞增多,原始粒细胞(Ⅰ型+Ⅱ型)<10%;④有Ph染色体;⑤CFU-GM培养集落和集簇较正常明显增加。
   2 加速期:具备下列中二项者可考虑本期:①不明原因的发热、贫血、出血加重和/或骨骼疼痛;②脾脏进行性增大;③非药物引起的血小板进行性降低或增高;④原始细胞(Ⅰ型+Ⅱ型)在外周血或骨髓中>10%;⑤外周血嗜碱性粒细胞>20%;⑥骨髓中有显著的胶原纤维增生;⑦出现Ph以外的其他染色体异常;⑧对传统的抗慢粒药物无效;⑨CFU-GM增生和分化缺陷,集簇增多,集簇/集落比值增高。有20%~25%的患者无明显加速期阶段而直接进入急变期。加速期可持续半年至一年半最后进入急变期。
   3 急变期:具有下列之一者可诊断为本期:①原始粒细胞(Ⅰ型+Ⅱ型)或原淋巴细胞+幼淋巴细胞或原单+幼单在外周血或骨髓中>20%;②外周血中原始粒细胞加早幼粒细胞> 30%;③骨髓中原始粒细胞加早幼粒细胞> 50%;④骨髓外原始细胞侵润。此期临床症状、体征比加速期更恶化,CFU-GM培养呈小簇生长或不生长。
   慢粒急变通常为急粒变或急粒单变,约10%患者可出现红白血病变,偶见巨核细胞变、早幼粒变或嗜碱粒变,1/3患者可急淋变,有些病例可呈粒淋双表型变。一旦急变后,往往在3~6个月内死于各种并发症。

症状

起病缓慢,早期症状多与肿瘤负荷增高和贫血有关,易疲倦,乏力,纳差,多汗和体重减轻,许多患者可因脾大或白细胞增多在定期体检中发现而确诊。
   1.脾大:就诊时约90%患者有脾大,可大至平脐,质坚无压痛,患者常感上腹部饱胀不适。少数患者因发生脾梗死或脾周围炎而出现显著左上腹和左肩部疼痛,可有局部压痛和摩擦音,脾破裂罕见。15%~20%患者有肝大,程度较轻。淋巴结肿大较少见,但可作为早期急变的首发症状。
   2.发热、贫血和出血:高代谢可出现低热消瘦和出汗,疾病早期甚少有感染。明显的贫血及出血多在急变期才出现。
   3.白细胞淤滞综合征:较少见。当白细胞增高>100×109/L时,由于白细胞淤滞可出现循环受阻,在儿童慢粒中多见。可出现呼吸困难、紫绀、脏器梗死、眼底静脉扩张、视神经乳头水肿、眼底出血和阴茎异常勃起、神志改变甚至中枢神经系统等表现。
   4.其他:胸骨压痛较常见,多在胸骨下段。细胞破坏、血尿酸升高引起痛风性关节炎。嗜碱性粒细胞增多,组胺释放出现荨麻疹、皮肤瘙痒以及消化性溃疡。皮肤浸润较少见,可出现紫色结节状突起,多累及躯干、四肢和脸部等。

诊断

根据临床表现、血象、骨髓象特征以及Ph染色体检查和bcr/abl融合基因检测,诊断并不困难。

治疗

1.化学药物
   (1)羟基脲(Hu):是细胞周期特异性DNA合成抑制剂,毒性低,可延缓疾病进程。开始剂量1~6g/d,随白细胞数量的变化调整剂量,维持量每天0.5~1g。由于Hu具有同时降低白细胞和血小板的功能,而且起效快、作用时间短、诱发急变率低,目前认为是治疗慢粒的首选药物。单用本药不能清除Phl阳性细胞,可使红细胞产生巨幼样改变。
   (2)白消安(马利兰Bu):是一种口服烷化剂。常用剂量4~6mg/d,一般服药后10~14天白细胞数开始下降,白细胞数低于20×109/L时即应减量,停药后作用仍可持续二周。长期应用可引起皮肤色素沉着、肺间质纤维化、停经、睾丸萎缩等。口服白消安的骨髓抑制时间长,不能抑制Phl阳性细胞克隆,甚至有促使急变作用,所以目前临床已较少应用。
   (3)靛玉红:是我国从中药青黛中提取的治疗慢粒药物,剂量为200mg/d,甲异靛为其衍生物。可作为二线药物。
   (4)其它药物:高三尖杉酯碱、Ara-c、6-MP、6-TG、苯丁酸氮芥、CTX等都可使慢粒获得一定程度的缓解。以Ara-c为主的多药联合化疗可以迅速改变血液学表现,甚至可以一过性抑制Ph1阳性克隆,但总的生存期延长不明显。
   2.干扰素:α-干扰素400万~500万u/m2,每日皮下或肌注一次,可使60%~70%的慢性期患者获得血液学缓解,40%患者Phl染色体阳性率下降。研究表明,α-干扰素联用羟基脲,血液学缓解率明显高于单用羟基脲者。此外,对于移植后复发的患者也可应用干扰素治疗,分子水平复发者比血液学复发者有效。使用干扰素早期有头痛、肌肉酸痛等流感样症状,延迟反应包括重要脏器功能受损、免疫性贫血、血小板减少和甲状腺功能减退等。对于白细胞明显增高者,最初可连用羟基脲或白细胞单采治疗,白细胞降到正常水平后再用干扰素治疗效果较好。
  



分享到:
(更新时间: 2014-05-28 本信息由百科名医网科普专家团队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