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就诊指南 > 常见疾病 > 直肠肿瘤

直肠肿瘤

  别名:直肠癌

概述


   直肠癌(carcinoma of rectum)是乙状结肠直肠交界处至齿状线之间的癌,是消化道常见的恶性肿瘤。
   它是我国常见的十种恶性肿瘤之一,在消化道恶性肿瘤中仅次于胃癌而居第二位。
  
  

病因

1.饮食因素:致癌物质可由饮食进入肠道,或在大肠内由细菌形成。目前认为高脂肪、高蛋白低纤维素的所谓西方饮食被认为与直肠癌发生有关。其一,高脂肪、高蛋白能够增加胆汁酸的生物合成,促进胆汁酸进入肠道,并能够使肠黏膜增加对致癌物质的吸收;其二,癌的发展需要胆固醇,胆固醇有促进癌瘤生长的作用。其三,在这种饮食环境下,粪便中的3-甲基胆蒽增多,此种物质属于致癌物质,若同时食物中纤维素含量少而容易发生便秘,使高浓度的3-甲基胆蒽与黏膜接触时间延长,加强了致癌作用。西方国家是大肠癌、直肠癌的高发地区,与此对比的南非班替氏族摄取的是低脂肪而富有纤维素的粗糙食物,直肠癌发病率低。其原因可能是富含纤维的食物能够增加粪便量、稀释致癌物质的浓度、缩短肠道通过时间,减少致癌物与大肠黏膜的接触,从而减少癌症的发生。
   2.慢性炎症:血吸虫性直肠炎,由于血吸虫卯在直肠黏膜上沉积,可能引发病变,已为国内学者所证实。溃疡性直肠炎、慢性菌痢、阿米巴痢疾等,可通过肉芽肿、假性息肉阶段而发生癌变。
   3.息肉恶变:尤其是腺瘤性息肉,家族性腺瘤病和绒毛腺瘤被公认为癌前期病变。国内文献有报道,家族性多发性息肉病,如不治疗,10~15年后将发生癌变。同时,单个腺瘤直径超过1.5cm者,恶变的可能性大。
   4.遗传因素:即正常细胞的基因发生改变,使病人体内由遗传得到一种易感性,再加上某种激发因素,使组织细胞生长迅速,然后诱发癌变。基因改变的传递,可表现于肿瘤的家族性。
   5.免疫功能:失常在自身免疫性疾病时,有些病人也常合并肿瘤,如溃疡性直肠炎病人患肠癌比正常人高30倍。人体免疫功能异常,如细胞免疫功能的抑制在患者中普遍存在,随着细胞免疫反应性的降低,癌的发病率就增高。细胞免疫功能的抑制可能是直肠癌发生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6.病毒感染:病毒可引起良性或恶性肿瘤,现在已证实。在一些良性肿瘤和一些恶性肿瘤中,可以看到病毒小体,但是哪些类型病毒是致癌物质,尚在研究中。能诱发肿瘤病毒种类很多,并在自然界普遍存在,但只能在一定条件下才能致病。

症状

直肠癌早期常无明显症状,随着病情的进展,病灶不断增大,且出现破溃、继发感染而出现一系列临床症状。
   1.便血:是直肠癌的最常见症状,但常被人们忽视。便血多为暗红色,有时混有粪便及黏液,或偶伴血块及坏死组织。
   2.直肠刺激症状:常见腹泻,里急后重及排便不尽感,有时每日排便数十次,但每次量不多。部分患者可表现为腹泻及便秘交替出现。
   3.癌肿破溃:感染症状常见大便带有脓血及黏液,一般出血量较少,血呈鲜红色或稍暗,附于大便表面,便血常为间歇性,少数病例可发生大量出血,病人有肛门下坠不适感。
   4.肠腔狭窄:梗阻症状癌肿绕肠壁周径浸润,使肠腔狭窄,尤其在直肠乙状结肠交界处,多为狭窄型硬癌,极易引起梗阻。出现便秘、腹胀、腹痛等症状,随着病情的发展,出现便秘、腹胀、腹痛等症状,最后可出现排便困难,大便变细变形。
   5.转移征象:直肠癌一般无疼痛,但若癌肿浸润到肛管和括约肌则疼痛很显著。如果括约肌功能丧失,脓血便经常从肛门流出;在男性病人,癌肿可浸润至后尿道、前列腺或膀胱后壁,出现尿频、尿痛、排便困难;女性病人癌肿可浸润至阴道后壁;晚期癌肿侵及骶神经丛时,在会阴部和骶部有剧烈持续性疼痛,并可放射到下腹部、腰部和大腿部;肝脏腹膜转移则可出现肝区疼痛、肝大、黄疸、腹水。
   6.慢性消耗性症状:晚期直肠癌如浸润其他脏器及组织,可引起该处病变症状,侵犯骶神经丛会引起骶部及会阴部疼痛;侵犯膀胱、前列腺,可引起膀胱炎、尿道炎、膀胱直肠瘘、尿道直肠瘘,女性引起直肠阴道瘘,阴道部排出粪便及黏液脓血。转移到肝脏则出现腹水、黄疸,患者由于长期慢性消耗,可出现贫血、消瘦等恶病质征象。

诊断

1.提高对早期直肠癌的诊断认识直肠癌早期症状多不明显,既使有明显症状,也并非本病的特征,与直肠肛管的其他疾病非常相似,如果缺乏警惕性,检查不细致,极易误诊、误治,故凡有消化不良、大便习惯改变和便血的患者,尤其是40岁以上者,均应考虑有直肠癌的可能性,应及时进行进一步检查,有家族性息肉病、家族有结肠、直肠癌史者应划为重点对象。
   2.直肠指诊是一种简便可靠的检查方法,约80%~90%的直肠癌可于指诊时触及肿瘤。检查时,应注意肿块的位置,距肛缘的距离、方位、形态、硬度、累及的范围和活动度等。指诊检查时可触及形状不规则、边缘不整齐的硬性肿块,表面欠光滑,周围黏膜增厚,早期活动度尚可。当癌肿已形成溃疡时,可触及其质地较硬,边缘隆起,成碟形。如累及肠壁全周,可形成环状狭窄,晚期肿块固定,活动度差,指诊指套上染有鲜血、黏液及坏死组织。
   3.直肠镜检查有直肠镜和乙状结肠镜两种,通过直肠镜检查,可直接观察直肠癌肿的形态、大小、部位,同时可以钳取活体组织作病理检查,一次阴性并不能排除肿瘤可能性,需重复活体组织检查,必要时行纤维结肠镜检查,以明确有无多发性癌。
   4.组织病理切片检查直肠癌的最后确诊有赖于病理检查证实,凡直肠指诊和直肠镜检查发现直肠肿瘤时,均需行活体组织病理切片检查。采取标本时,应在病变与正常组织交界部位取活组织,活检时,尽可能避免右前、右后及左正中部位,因此处直肠血管分布较丰富。采取活检标本,应在癌肿边缘和正常组织之间,一般分三处钳夹,以取得较高的阳性率。钳夹时,深度适宜,严禁在溃疡中心取材,以免引起出血。根据细胞分化程度及其形态,组织结构等变化情况,除明确诊断外,同时还有助于指导治疗和判断预后,对检查结果为阴性者,应重复检查。
   5.直肠癌脱落细胞学检查对临床怀疑直肠癌的病人,在解完大便或灌肠后,在直肠镜直视下用棉签在病变处拭取细胞,涂2~4张,立刻置于酒精固定液中,固定30分钟,作苏木精伊红染色,镜检阳性率为97.8%。或用生理盐水作直肠或乙状结肠灌肠,将排出液沉淀涂片检查,此法简便,阳性率高,设备简单,无出血等并发症,不失为有效的诊断方法。
   6.X线钡剂灌肠检查钡灌肠X线检查对于诊断直肠癌价值不大。对疑有大肠高位癌,需要排除在癌肿上方是否同时合并其他病变则有重要作用,但如有肠腔明显狭窄者,不应钡剂检查,以免钡残留肠腔加重梗阻症状。
   7.免疫标志物检查临床中癌胚抗原对中晚期直肠癌有一定诊断价值。用于观察手术后化疗的效果及癌肿复发的监测。
   8.其他检查女性患者病变位于直肠前壁时,须作阴道和盆腔检查,男性患者有排尿异常症状时应作膀胱镜检查,以确定是否有癌肿浸润。并应注意全身和腹部检查,以了解全身的健康情况,如营养、心、肺、肝、肾等功能状态是否良好,以及有无肝、腹腔、腹股沟淋巴结及锁骨上淋巴结等远处转移。直肠部CT检查,用于观察癌肿肠外与周围组织及器官的浸润及转移情况。

治疗

由于分子生物学和细胞动力学的进展,化疗已成为治疗直肠癌的重要手段,其药物主要作用在细胞新陈代谢上和有丝分裂活动上,阻碍脱氧核糖核酸的生物合成,常与手术治疗合并进行,以增强手术治疗效果,亦用于晚期直肠癌患者。常用药物有5-氟尿嘧啶、丝裂霉素(MMC)、阿糖胞苷(Ara-C)等,给药方法可单独给药,亦可联合应用,方法如下:
   1.5-氟尿嘧啶:单独应用5-氟尿嘧啶500mg,加入10%葡萄糖液500ml,静脉滴注,每日1次,10次为一个疗程;或5。氟尿嘧啶每日15mg/kg,静脉注射,每周1次,10次为一个疗程。上述疗法常于手术后2~3周开始,手术后两年内间歇用药4~5次。或口服5-氟尿嘧啶,每日150mg,8~10周为一个疗程,如有肝脏转移,应以口服法为首选,此法可直接由门静脉系统进入肝脏,以提高疗效。
   2.mfe联合化疗方案:丝裂霉素(MMC) 4mg+生理盐水20ml静脉注射;5-氟尿嘧啶250~500mg,静脉注射;阿糖胞苷100mg +10%葡萄糖液500ml,静脉滴注。以上三药同一天应用,每4天1次,10~12次为一个疗程,每半年可重复1次。本法主要用于晚期直肠癌患者。在用药过程中,注意毒性反应,定期复查血象,发现白细胞减低到3500/mm3以下时立即停药。
  



分享到:
(更新时间: 2014-05-28 本信息由百科名医网科普专家团队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