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就诊指南 > 常见疾病 > 放线菌病

放线菌病

  别名:大颌病

概述

放线菌病又称大颌病或下颌肿块(jumpy jaw),系放线菌类引起的慢性化脓性肉芽肿性疾病。以脓肿伴多量瘘管形成、排出的脓液中含有颗粒或革兰染色阳性的纤细分枝菌丝组成的团块为特征。

病因

放线菌类并不是真菌,而是属于放线菌科的细菌,因其所致的放线菌病酷似真菌感染,所以传统上列入真菌病中描述。病原菌在人类中最常见的是以色列放线菌(Actinomyces israelii),在动物中为牛型放线菌(A.bovis)。其他较少见的有内氏放线菌(A.naeslundii)、黏液放线菌(A.viscosus)、龋齿放线菌(A.odontolyticus),双歧杆菌属的艾氏双歧杆菌(Bifidobacterium eriksonii)和蛛网菌属的丙酸蛛网菌(Arachnia propionicus)等。除牛型放线菌外,其他一些放线菌均为口腔正常菌群,常见于牙垢、牙周脓肿、龋齿和扁桃体隐窝内。自然界的土壤、蔬菜和植物中没有发现,所以放线菌病为内源性感染。病原菌自口腔黏膜破损处进入人体,引起发病。口腔卫生不良、拔牙等是主要的诱发因素。放线菌病不在人与人之间及人与动物之间直接传染。

症状

1.皮肤型放线菌病:可发生在四肢、躯干、臀部及面部,为皮下结节并软化、破溃、形成窦道,窦道中可排出黄色脓性液体,可见硫磺颗粒,病程为慢性经过,可侵犯深部组织,形成肉芽肿及纤维组织,晚期形成板状硬度的瘢痕。
   2.颈面部放线菌病:为最常见的一型,病原菌可经龋齿、牙周脓肿、扁桃体等侵入到粘膜下组织,好发于下颌角、牙槽嵴,局部轻度水肿和疼痛,或无痛性皮下肿块,肿块渐变硬为木板样,与皮肤粘连,表面为暗红或紫红色,可软化形成脓肿,破溃后形成多发性排脓的窦道,排出物中可见有臭味的脓液及浅黄色硫磺颗粒,晚期可侵犯骨骼。
   3.胸部放线菌病:可因颈部放线菌病的直接蔓延、口腔中放线菌的吸入感染,感染部位为肺门及肺底,表现为不规则发热、咳嗽、咳痰、胸痛,累及到胸膜可有胸痛及胸腔积液,累及胸壁可形成结节、脓肿、穿透胸壁,排泄物中可见硫磺颗粒。
   4.腹部放线菌病:最常见的是肠道放线菌病,病原菌由口腔吞入肠道,表现类似急性、亚急性或慢性阑尾炎,也可形成腹部不规则包块,穿破腹壁可形成多发性引流通道,排泄物中有典型的硫磺颗粒。

并发症

1 面、放线菌病颈部放线菌病:后期可致其下方骨膜炎及骨髓炎。
   2 腹部放线菌病:也可波及腹部其他脏器如胃、肝、肾等,或波及椎骨、卵巢及膀胱、胸腔或血行播散侵及中枢神经系统。
   3 胸部放线菌病:可伴胸膜黏连和胸腔积液亦可波及心包致心包炎。
   4 脑型放线菌病: 局限型, 尚可见压迫颈内动脉大脑中、前动脉近端变窄。弥漫型,,也可呈硬膜外脓肿、颅骨骨髓炎等。
   5 皮肤型放线菌病:亦可侵入深部组织,局部因纤维化瘢痕形成而很硬。

诊断

从本病的临床表现结合真菌检查,尤其是找到硫磺颗粒时,诊断即可确定。一般不甚困难。

治疗

青霉素为首选药物,疗程及用量根据病情轻重而定,可与磺胺类药物及碘化钾合用。青霉素过敏者可选用红霉素或四环素、链霉素、异烟肼和利福平等,抗真菌药物对本病无效。
  

预防

1 注意口腔卫生,及早治疗病变牙齿、牙周和扁桃体疾病。
   2 呼吸道、消化道炎症和溃疡灶应及早处理,以免形成慢性感染病灶。



分享到:
(更新时间: 2016-01-08 本信息由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信息研究所专家团队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