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就诊指南 > 常见疾病 > 剥脱性皮炎

剥脱性皮炎

  别名:红皮病

概述

剥脱性皮炎又称红皮病(erythroderma),是一种泛发性慢性红斑鳞屑性皮肤病。

病因

常见病因可归纳为四类:
   1.药物过敏:常见药物有磺胺类药物、抗生素如青霉素等、抗疟药如氯喹或阿的平等。
   2.继发于其他皮肤病:如银屑病、湿疹、毛发红糠疹、脂溢性皮炎,接触性皮炎等。
   3.继发于恶性肿瘤:常见的为淋巴网状系统肿瘤,如蕈样肉芽肿、Sezary综合征、霍奇金病、白血病等。
   4.原因不明。

症状

1.起病急,常伴明显全身症状。病程慢性。
   2.典型症状为全身皮肤弥漫性红斑、肿胀、浸润和脱屑.急性期皮肤色泽鲜红,肿胀、渗液明显;亚急性和慢性期,渗液、肿胀减轻,皮肤浸润肥厚,反复多次脱屑,鳞屑细小如糠秕状或为小叶片状,手掌、足跖部可呈手套、袜套样脱屑。恢复期脱屑减少,皮疹颜色转暗,伴色素沉着。
   3 .口腔、外阴部、尿道口、肛门周围黏膜可红肿、糜烂和溃疡;可出现结膜炎、睑缘炎、角膜炎等。
   4.毛发、指甲常受侵犯,表现为不同程度毛发脱落,指(趾)甲增厚浑浊,甲板有小凹坑、纵嵴和横沟。
   5 .全身表现取决于潜在疾病的性质、年龄及一般状况。常有寒战、发热、淋巴结肿大(腹股沟和腋窝淋巴结受累最多见)、肝脾肿大、水和电解质失衡、低蛋白血症、肾脏损害、心律失常和心功能不全等。
  

并发症

1 内脏损害:
   (1)淋巴结、肝、脾大多数病例有淋巴结肿大,以腋淋巴结、腹股沟淋巴结、颈淋巴结肿大最为常见。有淋巴、单核吞噬细胞系统肿瘤者可侵犯胸腔和腹腔内淋巴结。肿大淋巴结多数为皮痈眭淋巴结炎,少数为肿瘤性浸润。1/3~1/2病例有肝、脾大,药物过敏和淋巴,单核吞噬细胞系统肿瘤引起红皮病,肝脾大更为常见。药物引起的肝损害,可出现黄疸,严重者发生肝功能衰竭。
   (2)肾损害有蛋白尿、血尿,药物可引起肾小管坏死,发生急性肾衰竭。
   (3) 心功能障碍 由于脱水、电解质紊乱和血管通透性增高,可引起血液动力学改变,出现心律失常,高渗出性心力衰竭,出现颈静脉怒张、肝大和下肢水肿。
   (4) 肠病变红皮病时小肠绒毛萎缩,影响食物吸收和肠内菌群失调,发生脂肪痢等。
   (5) 内分泌功能障碍男性患者发生睾丸萎缩,精子减少,尿中17-酮糖皮质激素量降低,乳房女性化发育。女性患者可发生月经失调,乳房组织增生。
   2 代谢紊乱:
   (1)基础代谢增高红皮病皮肤病变广泛,皮肤炎症充血,基础代谢率升高。
   (2)蛋白质代谢紊乱:大量鳞屑脱落,丢失大量蛋白质,加上红皮病肠道病变,影响蛋白质吸收和利用。造成负氮平衡,使血浆总蛋白降低,尤其白蛋白降低,出现低白蛋白血症
   (3)水和电解质紊乱: 皮肤屏障功能遭到破坏,水分从皮肤过度蒸发,引起脱水,低血容量、低血钠、低血氯等系统变化,引起血液动力学改变和心脏功能障碍。
   (4)体温调节障碍: 由于体内热能经皮肤大量流失,影响体温调节,不能保持恒定体温,出现低体温状态,引起寒战与低体温交替出现。
   总之,红皮病的变化,不限于皮肤,可累及全身系统,可损伤内脏,影响代谢,造成机体严重状态。因此,红皮病是一种全身性严重疾病。

诊断

红皮病诊断不难,根据临床特点及辅助检查可确诊。

治疗

1.严重者可输人氨基酸、白蛋白和新鲜血浆。
   2.皮质类固醇:根据具体情况考虑是否选用。药物性红皮病治疗的关键是早期、足量应用皮质类固醇,病情控制后缓慢减量。可用泼尼松40~60mg/d(或相当剂量的皮质类固醇),症状控制后再逐渐递减激素剂量,大多需要维持一段时间,维持量的大小视病情而定。对继发于其他皮肤病的红皮病患者,应尽量不用或少用抗生素 。给予足量广谱抗生素以预防和控制感染的发生。对于已存在的感染,应根据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选用抗生素。合并真菌感染时,应酌情选用抗真菌药物。
   3.维A酸类:常用异维A和阿维A酯。适用于原发病为银屑病或毛发红糠疹患者。
   4.抗生素:给予足量广谱抗生素以预防和控制感染的发生。对于已存在的感染,应根据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选用抗生素。合并真菌感染时,应酌情给予抗真菌药物。
   5.免疫抑制剂:甲氨蝶呤适用于原发病为银屑病或毛发红糠疹患者。环孢素A对原发病为银屑病者可使用。治疗期间应注意药物的副作用。
   6.抗组胺药:瘙痒明显者使用,有镇静、止痒作用。
  
  

预防

要补充液体,保持水与电解质平衡,补充营养和多种维生素,特别要保证摄人足够的蛋白质和足够热量。加强护理,密切观察体温的变化,防止低体温状态。病人应住单独病室,室内保持恒定温度,衣被、床单、用具及时消毒,防止院内交叉感染。



分享到:
(更新时间: 2014-05-28 本信息由百科名医网科普专家团队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