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就诊指南 > 常见疾病 > 埃博拉出血热

埃博拉出血热

  别名:埃博拉病毒疾病

概述

埃博拉出血热(ebolahaemorrhagic fever,EHF)是由埃博拉病毒(EBOV)引起的急性发热和多器官广泛出血性疾病,是一种动物疫源性传染病,病死率高达70%左右(50%~90%)。埃博拉出血热在中非已流行了几个世纪,以前一直未引起外界注意,直到1976年在扎伊尔北部埃博拉河畔的一个村庄里,数百人因患一种发热伴有全身多器官的广泛出血而神秘死亡,这才引起外界的重视。比利时Pattyn教授和英国Bovone教授从流行地区的患者血液中分离出一种新的丝状病毒(filovirus),并以扎伊尔的埃博拉河命名该病毒。EHF迄今为止已发生多次大的流行,主要流行于中非。根据文献报道:目前已经共有1500多人发病,大约1000多人死亡。该病最主要的临床表现是发热和多器官出血。

症状

潜伏期一般为2~21d,平均7d。
   感染埃博拉病毒后的表现差异性很大,报道称存在隐性感染的病例。典型病例一般分早期和晚期。
   早期:此期为4~5d,一般无特异性表现,主要为全身性病毒血症的症状。表现为突然出现全身明显乏力,以至于行走困难;明显畏寒、进行性发热,热型不规则,以持续性高热为主;全身肌肉疼痛头痛及咽喉肿痛,部分患者疼痛比较剧烈,几乎所有患者均出现头痛,常伴有眼结膜充血,因患者高热而心率相对较慢而出现相对脉缓,继而可出现恶心呕吐腹泻,为水样便或血便、病后1~2d后部分患者有细小的麻疹样斑丘疹,皮疹呈暗红色,数日后可自行消退,存活患者可在皮疹消退后留有色素沉着,一半左右患者有咳嗽胸痛,干咳或少量白痰。
   晚期:起病后4~5d即可进入该期。主要表现是全身多脏器的广泛出血和肝功能严重受损。全身各个空腔脏器均可出现出血,耳、鼻、眼、消化道、呼吸道、泌尿道、生殖道以及皮下的广泛出血,发病第10日为出血高峰,以消化道出血为主,患者大量呕血、便血,部分患者咯血,50%以上患者出现严重出血,因此患者常出现严重的低血压、甚至失血性休克、绝大多数患者终因出血出血性休克或者肝肾功能衰竭而死亡。一般于发病后12d(7~14d)内死亡。其他脏器损害有呼吸系统症状,表现为咳嗽咯血、呼吸急促等,肾脏损害者有血尿、少尿和无尿等。重症患者可有精神错乱、嗜睡及脑膜刺激征,部分患者可出现DIC、酸碱和水电解质平衡紊乱。非重症患者一般于7~10d开始恢复,但完全康复的时间却比较长。
   儿童病例的特点:发病较少,且病情较轻,病死率为40%左右,远远低于成人。5岁以下儿童,因需大人照顾,与患者接触密切,发病后病情较重。

并发症

并发症:可并发心肌炎、细菌性肺炎、睾丸炎、肝炎、尿道炎、腮腺炎、脊髓炎和葡萄膜炎等。

诊断

1.流行病学:来自流行区;直接接触感染埃博拉病毒的人或动物的分泌物、血液、器官及精液。
   2.临床表现:突然出现的全身明显乏力,畏寒、高热,全身肌肉疼痛、头痛及咽喉肿痛,肝功能严重受损,全身多器官的广泛性大量出血。
   3.实验室资料
   (1)一般性化验:末梢血白细胞减少,T和B淋巴细胞减少,病程第7日后上升,并出现非典型浆细胞样的淋巴细胞,早期血小板轻度减少,于病程中后期出现明显的血小板减少,凝血时间延长,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和血清胆红素明显增高,出现蛋白尿。
   (2)病毒检查和血清学检测:取患者或死亡者的血液或组织接种于Vero细胞或豚鼠腹腔,分离出埃博拉病毒;或取患者标本在电镜下见到病毒颗粒;目前主要采取免疫荧光法和ELISA法检测血清特异性抗体,ELISA法操作简便、特异性好、经济,但EHF病程短,10d左右,而血清特异性抗体在第2周才开始阳性,还不能完全依靠血清学检查作早期诊断。对存活病例可检测双份血清抗埃博拉病毒IgG抗体。可采用反转录PCR技术定性和定量检测病毒RNA,该法灵敏度高,可早期诊断,因其实验条件要求高,所需费用高,还不能普遍开展。
  

预防

治疗该病的重点在于预防。
   1.管理传染源:对确诊患者要严格隔离至体温正常后7d或者病后21d,有条件时应收住负压病房。对来自疫区的人和动物要严格进行卫生检疫。对感染动物、患者的排泄物及其污染物要严格消毒,能焚烧的东西尽量焚烧,尸体要焚烧或深埋。
   2.切断传播途径:因埃博拉病毒可经密切接触和空气传播,对实验用标本要密封,存放于有严密保护的实验室,病毒分离和培养要在P4级实验室进行,治疗必须使用一次性注射器。
   3.保护易感人群:埃博拉病毒主要在非洲贫穷地区流行,且发病人数不是很多,接触传播易于控制,虽然有极高致死性,但因疫苗的商业价值较小,一直未得到重视,虽然EHF已发现近30年了。但实用性疫苗尚未研制成功。有学者应用DNA疫苗免疫动物并用编码病毒蛋白的腺病毒载体加强免疫,结果在猕猴身上诱导了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将高致病力的EBOV野毒株(Mayinga株,扎伊尔,1976)对动物进行致死剂量注射后,对照组动物很快表现了典型的感染症状并于1周内死亡。相反,那些试验组的动物在6个月内没有表现出临床症状,而且在注射病毒后的最初一段时间里,也没有在体内检测出病毒。这些结果证明应用疫苗预防EVOV感染是可行的。接触感染患者的医护工作者,要严密保护,应戴防护口罩、手套、防护服、护目镜、帽子和鞋套。恢复期患者抗血清有保护作用,免疫动物制备的抗EBOV血清,EBOV外膜蛋白动物抗血清和抗EBOV单克隆抗体在动物试验中有保护性。对埃博拉病毒密切接触者,尤其是怀疑已被感染者有条件者应行被动免疫。
   埃博拉病毒传染性强,感染后病死率极高。



分享到:
(更新时间: 2014-05-28 本信息由百科名医网科普专家团队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