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就诊指南 > 常见疾病 > 腮腺炎

腮腺炎

  别名:Parotiditides

概述

腮腺(parotid gland)是人体最大的一对涎腺。腮腺炎分为急性化脓性腮腺炎、慢性化脓性腮腺炎和流行性腮腺炎。流行性腮腺炎是由腮腺炎病毒所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发生在儿童和青少年。腮腺炎病毒除侵犯腮腺外,尚能引起脑膜炎、脑膜脑炎、睾丸炎、卵巢炎和胰腺炎。

病因

1.急性化脓性腮腺炎(acute pyogenic parotitis)常见的致病菌是葡萄球菌(主要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少数为链球菌,而肺炎球菌及奋森螺旋体感染则相对少见。机体抵抗力降低、高热、大量出汗、腹泻、呕吐等所致失水是其主要诱因。急性传染病及慢性消耗性疾病所致饮食及咀嚼功能减弱,口腔自洁能力降低,腮腺分泌相应减少,正常导管内机械性冲洗作用降低,口腔内致病菌逆行侵入导管也是导致急性化脓性腮腺炎的常见原因。
   2.慢性化脓性腮腺炎主要是由逆行感染引起。涎石、异物或瘢痕挛缩,使导管狭窄或阻塞造成涎腺排泄不畅,涎液滞留而导致逆行性感染。常见的致病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色链球菌及肺炎链球菌。此外重金属中毒也可以引起中毒性腮腺炎,但比较少见。急性化脓性腮腺炎治疗不彻底也可转变为慢性化脓性腮腺炎。
   慢性化脓性腮腺炎的组织病理表现为腺泡萎缩,甚至消失;腺导管上皮增生;有时导管上皮可呈鳞状上皮化生、黏液细胞化生;腺管扩张;腺管内有炎性细胞,腺管周围及间质中有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有时形成淋巴滤泡。腺实质逐渐由纤维组织代替,并可发生玻璃样变。

症状

1.急性化脓性腮腺炎
   急性炎症初期,全身症状较轻。主要表现为以耳垂为中心的腮腺区肿胀,轻微疼痛及触痛,局部皮肤无红肿;腮腺导管口充血,无唾液溢出;挤压腮腺可见导管口流出黏稠分泌物。患者体温可略有升高,脉搏稍增快,此为浆液期。如浆液期炎症未能控制,进一步发展则进入化脓期。当出现腺体组织坏死或坏疽时,局部疼痛加重,呈持续性跳痛;以耳垂为中心的腮腺区更为肿大,变硬,触痛,肿大的腮腺可将耳垂抬起。病情进一步恶化,炎症扩散到腮腺周围组织,可形成蜂窝织炎。表现为腮腺区皮肤充血、水肿。水肿区域可扩散到同侧眼睑,使眼睑闭合不能睁开。还可能扩散到颊部、颈部、咽部或会厌等处,出现咽喉疼痛、吞咽困难、张口受限等。由于腮腺被致密的筋膜包绕,虽有脓肿形成,但触诊仅呈硬性的浸润块,而无明显的波动感。腮腺脓肿形成后,如不及时切开排脓,脓液可自腮腺包膜薄弱处穿破,进入其他间隙引起蜂窝织炎或脓肿。最常见的穿破部位是外耳道的软骨与骨部交界处,脓液由此进入外耳道。也可穿破浅层筋膜,在下颌后及下颌角处形成脓肿及蜂窝织炎。腮腺脓肿向深部扩散的机会较少,但一旦发生则病情危急。脓肿可能溃入咽旁或咽后间隙,亦可能沿颈深间隙往下扩散至纵隔。另外脓肿穿破皮肤或切开引流时,还可能发生涎瘘。化脓期全身症状较重,体温可高达40℃以上,脉搏、呼吸增快,白细胞总数增加,中性粒细胞比例显著上升,甚至出现核左移。
   2.慢性化脓性腮腺炎
   慢性化脓性腮腺炎可发生于一侧,也可发生在双侧。双侧者可先后发病,也可同时发病。临床上以单侧最为常见。慢性腮腺炎早期常无明显的症状,多不引起患者的注意,患者常不能明确说出具体的发病时间。通常感觉腮腺区有持续性的轻微疼痛,不适、口干、口臭、唾液分泌减少,早晨起床感觉腮腺区胀痛,自己稍加按摩后即有咸味的黏稠液体自导管口流出,随之胀痛减轻,甚至消失。
   腮腺阻塞症状是慢性腮腺炎的最常见症状,也是临床诊断的主要依据。进食时,尤其是进食酸性食物时,由于唾液分泌量明显增加,导管排出受阻,随即腮腺区肿大、疼痛加重。当停止进食后症状又逐渐消失。
   慢性腮腺炎一般无全身症状。检查腮腺区可扪及肿大的腮腺轮廓,中等硬度,轻微触痛。腮腺导管口乳头处轻微红肿,在颊黏膜下可触到粗硬、呈条索状、管腔扩大、管壁增厚的导管前端。当挤压腮腺腺体时可见到透明或混浊的黏稠液体或脓性分泌物从导管口流出。

诊断

根据腮腺所在的典型部位及临床表现诊断不难。在化脓期可作穿刺检查,但不宜行腮腺造影,以免炎症扩散。

治疗

1.急性化脓性腮腺炎
   饮用酸性饮料或口服1%毛果芸香碱3~5滴,每日2~3次,可增加唾液分泌并促使其排出。应用苏打溶液、过氧化氢液等漱口有助于控制炎症发展。
   2.慢性化脓性腮腺炎
   使用抗生素前最好先作分泌物细菌陪养,以便选用最敏感的抗生素。
  



分享到:
(更新时间: 2014-05-28 本信息由百科名医网科普专家团队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