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就诊指南 > 常见疾病 > 酒精性肝疾病

酒精性肝疾病

  别名:酒精性肝病

概述

酒精性肝疾病(alcoholic liver disease,ALD)是指长期大量饮酒所致的肝脏疾病,初期通常表现为脂肪肝,进而可发展成酒精性肝炎、酒精性肝纤维化和肝硬化。在严重酗酒时可诱发广泛肝细胞坏死或肝功能衰竭。两周内有暴饮史者通常诱发急性酒精性肝病。其严重程度与饮酒量、饮酒时间、遗传、性别、营养状态和伴随疾病等因素有关。

病因

1.长期酒精摄入:酒精性肝疾病的致病因素比较单一,长期大量的酒精摄入在酒精性肝病的发病中起着关键作用。 长期大量酒精摄入可以造成肝脏的几种不同病变,轻者只有脂肪变性,重者形成酒精性肝炎和肝纤维化,再发展则导致不可逆转的肝硬化。有报道,每日饮酒40~60g,发生肝硬化的相对危险度升高6倍;每日饮酒60~80g,发生肝硬化的相对危险度升高14倍;每日饮酒>210g,发生肝硬化的危险性22年后为50%,33年后为88%。
   2.其他因素:种族、个体等遗传因素。

症状

酒精性肝病患者因其疾病的严重程度不同,其临床表现也有差异,酒精性肝病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是肝脏肿大,在肝损害的临床各个阶段都可以存在,也可有右上腹疼痛,食欲不振、乏力、体重减轻黄疸和腹水等肝病的非特异性症状和体征,严重者可伴有肝性脑病、高胆红素血症和低凝血酶原血症等肝脏衰竭的表现。

并发症

酒精性肝硬化后期可出现各种并发症,如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腹水、门脉高压和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等。

诊断

1.病史:长期摄入酒精在酒精性肝病的发病中起着关键作用,而短期内大量酗酒也将引起肝脏严重损伤,流行病学的研究表明,个人饮酒量必须达到一定的“阈值”才会出现肝损伤的临床症状。因此,对酒精性肝病的诊断了解患者的饮酒史十分重要,应仔细询问患者的饮酒史。
   2.生化检查:血清转氨酶升高,其中谷草转氨酶较谷丙转氨酶升高更为明显。如果禁酒后血清ALT、AST和GGT明显下降,4周内基本恢复正常,即在2倍正常上限值以下,应考虑酒精性肝病可能;同时,酒精性肝病的诊断需排除是否合并各型嗜肝病毒的感染,以及是否合并存在药物性肝损伤。
   3.影像学检查:X线对酒精性肝病的诊断没有特征性表现。超声和CT检查对酒精性肝病的诊断有一定的价值。
   酒精性肝病的诊断最好能在病史基础上结合组织学的检查结果,即可以用来鉴别嗜酒者并发的其他类型肝脏损伤,也可以确定纤维化的程度,并综合评价肝脏的功能。肝脏活检对酒精性肝疾病的诊断和分型有肯定价值。

治疗

1.糖皮质激素:目前认为,激素对轻中型病例无明显效果,而仅有严重病例才能从激素受益。对严重的酒精性肝炎患者,经测定判别函数值>32,或伴有肝性脑病者,应给予皮质类固醇激素治疗。一般每天静注甲基泼尼松龙32mg,或口服泼尼松龙40mg,共持续28天。注意,伴胃肠出血的患者不宜应用糖皮质激素,活动期感染、胰腺炎和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禁用糖皮质激素。
   2.丙硫氧嘧啶:酒精性肝病的肝损害以肝腺泡3区更严重,酷似肝缺血性损害。实验研究显示,甲状腺切除和丙硫氧嘧啶治疗可部分地防止摄取酒精的动物发生缺氧性肝损害。同时临床研究发现重症酒精性肝病患者应用丙硫氧嘧啶可降低病死率。但该药有引起甲低的可能性,所以临床应用需谨慎。
   3.多不饱和卵磷脂/磷脂酰胆碱:基础研究发现多不饱和卵磷脂明显减轻酒精致肝细胞的损伤,增加肝细胞修复和再生能力,并改善肝纤维化,因此从理论讲多不饱和卵磷脂/磷脂酰胆碱是治疗酒精性肝病较理想的药物,但是其临床应用疗效需进一步评价。
   4.抗内毒素治疗:酒精性肝病的患者的肠道Gram阴性菌增加,使肠道内的pH值升高,增加肠黏膜的通透性,使得内毒素从肠道易于进入门脉循环。库普弗细胞在酒精性肝病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内毒素可激活库普弗细胞,使其释放一系列细胞因子,造成肝脏的损害。同时,激活的库普弗细胞使肝细胞对氧的吸收增加,肝细胞表面的氧张力下降,使肝组织缺氧,加重肝脏的损害。业已证明,给酒精性肝病患者口服肠道难吸收性抗生素如多黏菌素B、新霉素或庆大霉素,可抑制肠道菌群,同时予以双歧杆菌等肠道微生态制剂,可减轻内毒素血症,使库普弗细胞激活减少,减轻肝脏损伤。
   5.S-腺苷甲硫氨酸:活化的蛋氨酸有许多功能,在理论上对酒精性肝病患者有利。该药通过质膜磷脂和蛋白质的甲基化,能影响线粒体和细胞膜的流动性和微黏性;通过转硫基化增加肝内谷胱甘肽、硫酸根和牛磺酸水平。在脂质饮食中,添加外源性的S-腺苷甲硫氨酸可部分纠正和减轻酒精性肝病的肝损伤,主要是改善线粒体的损害,而对肝脂肪变和肝纤维化无影响。



分享到:
(更新时间: 2014-05-28 本信息由百科名医网科普专家团队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