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就诊指南 > 常见疾病 > 正常新生儿癫痫

正常新生儿癫痫

  别名:良性新生儿惊厥

概述

新生儿惊厥是新生儿期常见的症状。可由多种原因引起,表现亦多种多样,有些预后良好,而有些则病情凶险,还可能影响新生儿脑的发育,产生神经系统后遗症。

病因

1.围生期合并症:窒息缺氧或产伤,引起缺氧缺血性脑病(hypoxic-ischemic encephalopathy,HIE)或颅内出血(intracranial hemorrhage,ICH)。HIE主要见于足月儿,惊厥常发生在生后第一天,可表现为微小型惊厥、多灶性甚至强直型惊厥。ICH包括蛛网膜下腔出血、硬膜下出血和脑实质出血,多与产伤有关,已较少见。值得注意的是,早产儿窒息缺氧后常发生脑室内出血,出血量多者常在1~2天内病情恶化死亡。
   2.感染:宫内感染或生后感染,引起脑炎、脑膜炎、败血症等。病原可以是细菌,病毒等,注意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症状常不典型,易漏诊,诊断败血症患儿应做脑脊液检查,及时诊断。宫内感染患儿常有全身多脏器功能损害表现。
   3.代谢紊乱:这些疾病惊厥常表现为灶性和多灶性阵挛型惊厥。原因有:低血糖、低血钙、低血镁、低血钠或高血钠、胆红素脑病、维生素B6依赖症、遗传代谢缺陷(先天性酶缺陷)等。
   4.药物相关性惊厥:包括药物中毒和撤药综合征。
   5.其他:先天脑发育不全、染色体病、基因缺陷病等,如良性家族性惊厥、色素失禁症、神经纤维瘤等。

症状

1.症状
   (1)病史:母孕期病史及用药史、家族遗传史、围生期窒息史、患儿的喂养情况、黄疸情况、有无感染等。
   (2)惊厥表现(惊厥类型)
   ①微小型:最常见,26%~50%的新生儿惊厥表现为微小惊厥,可由多种病因引起,可与其他发作类型同时存在,可损伤脑组织。表现为呼吸暂停、眼强直性偏斜、反复眨眼、吸吮、咀嚼、单一肢体的固定姿势、上下肢游泳及踏车样运动等。
   ②强直型:四肢强直性伸展,有时上肢屈曲、下肢伸展伴头后仰,常伴呼吸暂停和双眼上翻、意识模糊。是疾病严重的征象,表示有脑器质性病变而不是代谢紊乱引起的。常见于胆红素脑病、严重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如晚期化脓性脑膜炎、重度颅内出血或早产儿较大量脑室内出血等,预后不好。
   ③多灶性阵挛型:由一个肢体移向另一个肢体或身体一侧移向另一侧的游走性、阵挛性抽动。常伴意识障碍,可影响呼吸引起青紫,常见于HIE、ICH、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等,亦反映神经系统损害较重。
   ④局灶性阵挛型:身体某个部位局限性阵挛,常起自一个肢体或一侧面部,然后扩大到身体同侧的其他部位,通常意识清醒或轻度障碍,无定位意义,多见于代谢异常,有时为蛛网膜下腔出血或脑挫伤引起。大多预后较好。
   ⑤全身性肌阵挛型:表现为肢体反复屈曲性痉挛,有时躯干也有同样痉挛。此型在新生儿少见,表示有弥漫性脑损害,预后不良。脑电图(EEG)显示暴发抑制类型和逐渐演变成高峰节律紊乱。
   2.体征
   (1)认真检查胎盘,脐带有无畸形、感染、老化等。
   (2)体格检查:除观察了解惊厥表现、神经系统体征外,还要注意有无其他部位的畸形,皮肤的改变如皮疹、黄疸、色素沉着或脱失,其他感染灶,眼睛和眼底等。

诊断

1.症状
   (1)病史:母孕期病史及用药史、家族遗传史、围生期窒息史、患儿的喂养情况、黄疸情况、有无感染等。
   (2)惊厥表现(惊厥类型)
   ①微小型:最常见,26%~50%的新生儿惊厥表现为微小惊厥,可由多种病因引起,可与其他发作类型同时存在,可损伤脑组织。表现为呼吸暂停、眼强直性偏斜、反复眨眼、吸吮、咀嚼、单一肢体的固定姿势、上下肢游泳及踏车样运动等。
   ②强直型:四肢强直性伸展,有时上肢屈曲、下肢伸展伴头后仰,常伴呼吸暂停和双眼上翻、意识模糊。是疾病严重的征象,表示有脑器质性病变而不是代谢紊乱引起的。常见于胆红素脑病、严重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如晚期化脓性脑膜炎、重度颅内出血或早产儿较大量脑室内出血等,预后不好。
   ③多灶性阵挛型:由一个肢体移向另一个肢体或身体一侧移向另一侧的游走性、阵挛性抽动。常伴意识障碍,可影响呼吸引起青紫,常见于HIE、ICH、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等,亦反映神经系统损害较重。
   ④局灶性阵挛型:身体某个部位局限性阵挛,常起自一个肢体或一侧面部,然后扩大到身体同侧的其他部位,通常意识清醒或轻度障碍,无定位意义,多见于代谢异常,有时为蛛网膜下腔出血或脑挫伤引起。大多预后较好。
   ⑤全身性肌阵挛型:表现为肢体反复屈曲性痉挛,有时躯干也有同样痉挛。此型在新生儿少见,表示有弥漫性脑损害,预后不良。脑电图(EEG)显示暴发抑制类型和逐渐演变成高峰节律紊乱。
   2.体征
   (1)认真检查胎盘,脐带有无畸形、感染、老化等。
   (2)体格检查:除观察了解惊厥表现、神经系统体征外,还要注意有无其他部位的畸形,皮肤的改变如皮疹、黄疸、色素沉着或脱失,其他感染灶,眼睛和眼底等。
   3.实验室检查
   (1)生化检查:血糖、血生化、肝肾功能、血气分析,必要时做氨基酸、有机酸、血氨等测定。
   (2)宫内感染检查:TORCH的血清抗体测定或病毒分离。
   (3)脑脊液检查。
   (4)影像学检查:X线片、头颅CT、头颅B超。
   (5)脑电图:对病因诊断意义不大,但对于评估预后有一定价值。目前采用床边脑电多图像监护仪进行动态监护,可同时录下异常放电和惊厥动作,减少漏诊。
   (6)眼底检查。
   (7)维生素B6 50mg静脉输入,对于原因不明、临床惊厥持续难止者,可用维生素B6试验性治疗并协助诊断。

治疗

1.病因治疗:尽量去除或缓解引起惊厥的原发病因。
   (1)低血糖:25%葡萄糖(早产儿用10%葡萄糖)2~4ml/kg,缓慢静脉输入,继用10%葡萄糖维持输糖速度4~8mg/(kg·min)[10%葡萄糖溶液(GS)60~120ml/(kg·d)],维持血糖在正常水平(70~120mg/dl)。加奶后,可逐渐减少输糖量,一般2~3天可治愈。如治疗3天血糖仍持续低,可加地塞米松0.5mg/(kg·d),一般用5~7天,血糖维持正常3天后,先减输糖量,后减激素。
   (2)低血钙:10%葡萄糖酸钙2ml/kg+10%葡萄糖等量稀释,静推1ml/min,6~8小时1次。病情缓解后减1/2量,血钙正常3天后改口服。在推钙过程中要做心电监护。
   (3)低血镁:约一半低血钙同时可存在低血镁,给25%~50%硫酸镁0.2~0.4ml/kg,静脉输人。
   2.抗惊厥药物治疗
   (1)苯巴比妥:首选药,负荷量15~20mg/kg,静注,可分2次给。如仍不止惊,可每隔5~10分钟再给5mg/kg,总量可达30mg/kg。惊厥停止后12~24小时给维持量5mg/(kg·d),分2次静注,间隔12小时,2~3天后改口服,有效血浓度为20~30μg/ml。负荷量≥20mg/kg时,应监护呼吸和循环。
   (2)苯妥英钠:作用快、效果好。负荷量10~20mg/kg,缓慢静注,负荷量可分两次静注,间隔20~30分钟。12小时后可给维持量3~4mg/(kg·d),分2次静注或口服。有效血浓度15~20μg/ml,应监测血浓度,且不宜长期使用。
   (3)地西泮:为惊厥持续状态首选药,效果好,每次0.3~0.5mg/kg,缓慢静注,可15~20分钟后重复。一日可用3~4次。注意对呼吸和心血管系统有抑制作用,尤其是已用过其他止惊镇静药之后,此时应给予适当的呼吸和循环支持。
   (4)氯硝西泮:安全有效,每次0.05mg/kg,缓慢静注(2~5分钟),20分钟后可重复一次。半衰期较长,平均9小时,每日可用2~3次。
   (5)水合氯醛:每次50mg/kg,口服或加等量生理盐水后灌肠。起效快,效果肯定,持续时间可达4~8小时。
   3.脱水剂:反复长时间惊厥常并发脑水肿,必要时可给20%甘露醇每次0.25~0.50g/kg,每日2~4次。呋塞米每次0.5~1mg/kg,每日1~2次。
  
  

预防

1.主要针对原发病预防。
   2.对先天因素引起的惊厥,主要是做好育龄妇女宣传教育,孕期检查。对新生儿密切监测,及时加用抗惊厥药。



分享到:
(更新时间: 2014-05-28 本信息由百科名医网科普专家团队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