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就诊指南 > 常见疾病 > 阿米巴性肝脓肿

阿米巴性肝脓肿

  别名:肝内阿米巴病

概述

阿米巴性肝脓肿(mebic liver abscess,ALA)非真性脓肿,而是阿米巴滋养体的溶组织酶引起的肝组织液化性坏死。阿米巴性肝脓肿可发生于阿米巴痢疾形成期或痢疾之后数周或数月,也有长达二三十年之久。
   近年来,阿米巴感染有减少趋势,与各地卫生情况改善有关,但在一些地区仍有发现。

病因

溶组织内阿米巴是引起人体阿米巴病的病原体,它是以包囊及滋养体的形式存在于结肠腔及肠壁组织中。溶组织内的阿米巴的四核包囊属感染阶段,当它由宿主经粪便排出而又进入肠道后,在小肠下段受碱性消化液作用,囊壁变薄,虫体活动,使具有四核的阿米巴脱囊而出,随即分裂为四个小滋养体,并从小肠移行至大肠,以二分裂法进行繁殖。一部分小滋养体随宿主肠内容物向下移动,因场内环境改变,水分被吸收,小滋养体逐渐停止活动,并排除未消化的食物,使虫卵缩成圆形,并分泌出一层较厚的囊壁形成包囊,最后成为4个含细胞核的成熟包囊,包囊随宿主粪便排出体外,污染食物、水源而再感染新宿主。

症状

本病的主要临床表现有长期不规则发热、肝大和肝区疼痛等。临床上将根据发病的缓急可分为急性、慢性和暴发性三型。急性阿米巴肝脓肿多见于年轻人或非流行区,为初次感染,有发热白细胞增多等急性全身感染表现;慢性阿米巴肝脓肿患者则多为流行区的中、老年人,没有急性全身性的临床表现;暴发型又称为超急性型或Rogers暴发型肝脓肿,常伴有爆发性阿米巴结肠炎,常可致命。前两型以单发脓肿为主,暴发型则有数个脓肿。
   典型的急性阿米巴性肝脓肿常以发热及盗汗等消耗性症状出现:有稽留热、弛张热或低热,多可持续数周或更长,肝区有胀满沉重感及钝痛、挤压痛及肝大等体征;患者食欲缺乏、周身乏力。慢性疾病可迁延数月至1~2年之久,可有进行性消瘦、贫血、营养不良性水肿腹水。约15%~40%的患者可继发细菌感染,患者即有寒战、高热等全身症状加重,白细胞计数增多,肝脓液变为黄绿色。
  

并发症

阿米巴性肝脓肿并发症有血源播散、继发细菌感染及脓肿穿破。
   1.血源播散:罕见,阿米巴原虫偶可侵入肝内血管,经肝静脉回流至右心,并随血流播散至全身而形成肺、脑、脾、胰、肾等处的阿米巴病。
   2.继发细菌感染:发生率4.1%~23.3%,阿米巴肝脓肿继发细菌性感染后常常高热不退,中毒症状明显,单纯用抗阿米巴药物治疗无效,必须加用抗生素才可奏效。合并细菌感染时,脓液颜色可呈黄绿色,也可仍显示为巧克力色,故应在第一次抽脓检查时,不管脓液颜色如何,均作细菌培养以明确是否合并细菌感染。
   3.穿破:发生率23%~30.9%,有时高达50.6%,穿破部位依次为胸膜腔、肺、腹膜腔、支气管、心包、膈下、胸腹壁。少数患者穿破至胆道、胃、结肠等并引起相应部位的炎症或脓肿。

诊断

凡临床上有发热、右上腹痛、肝大即B超检查肝区有液平或X线检查见右侧膈肌抬高,加下述任何一项即可确诊阿米巴肝脓肿:
   1.肝脓液中发现溶组织内阿米巴滋养体。
   2.穿刺抽出巧克力色脓液。
   3.血清学检查特异性抗体阳性;
   4.脓液中查到溶组织内阿米巴抗原或可检测出阿米巴DNA片段。
   5.经抗阿米巴治疗有效。

治疗

1.病原治疗:首选药物为甲硝唑替硝唑,治疗10~15天后宜改用口服双羟基喹啉以杀灭肠腔内的阿米巴原虫,可加用氯喹,但其毒副作用较大需慎用。
   2.抗生素治疗:合并细菌感染时,单用抗阿米巴药物临床症状无改善,此时应给予广谱抗生素,以静脉滴注给药为主,喹诺酮类抗菌谱广、作用强,较少产生耐药性,药物在肝内浓度高于血浓度、又具有抗阿米巴作用,可作为首选药物。甲硝唑有抗厌氧菌作用,可配合其他抗生素使用。
  
  



分享到:
(更新时间: 2014-05-28 本信息由百科名医网科普专家团队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