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就诊指南 > 常见疾病 > 并殖吸虫病

并殖吸虫病

  别名:Paragonimiases

概述

并殖吸虫病(paragonimiasis)由卫氏并殖吸虫、斯氏并殖吸虫(或称四川并殖吸虫)等寄生于人体所致,属人兽共患的蠕虫病。人和野生动物均能受感染。人因生食或半生食含囊蚴的溪蟹或蜊蛄而感染。其临床表现因虫种不同而异,卫氏并殖吸虫寄生于肺部,或亦有寄生于脑、脊髓、腹部或皮下等处。斯氏并殖吸虫不能在人体发育成熟,而以童虫幼虫在体内移行,形成游走性包块,而肺部症状轻。包块内仅有童虫,痰中找不到虫卵。

症状

潜伏期大多为3~6个月,缓慢起病,轻度感染者无症状,中或重度感染时因多个脏器受损,症状复杂多变。
   1.全身性表现
   以斯氏并殖吸虫病较多见。畏寒、发热、头昏、食欲不振、盗汗、乏力、腹痛腹泻等持续2~3周后,出现胸闷、胸痛、咳嗽症状。并有全身性荨麻疹、哮喘发作等过敏症状。外周血白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2.呼吸系统症状
   以卫氏并殖吸虫为常见,晨间干咳较剧,继而多痰,一般每日约50~100ml,痰为白色黏稠且带腥味,痰量增多呈脓性,往往为继发感染所致。咯血多见,可为痰中血丝或一次咯血数百毫升。平时咳铁锈色痰或棕褐色痰,为本病的典型症状。四川并殖吸虫病病人仅部分痰中偶带血丝。胸痛常见,部分患者伴单侧或双侧胸腔积液。胸水呈草黄色或血性,偶为乳白色,亦可呈包裹性积液或遗留胸膜肥厚。
   3.腹部症状
  腹泻恶心呕吐、便血等多见于疾病早期。腹痛部位固定,一般以中、下腹部或右下腹疼痛为常见,偶可并发肠梗阻,当腹腔内囊肿偶向肠内破溃时,即出现棕褐色黏稠脓血样或麻酱样粪便,粪便内可找到虫卵。斯氏并殖吸虫童虫较多侵入肝脏,引起严重损害,肝肿大,质中偏硬,压痛不著,伴肝功能损害及丙种球蛋白增高等。尤以小儿多见。
   4.神经系统症状
   脑型并殖吸虫病有颅内压增高症状;脑组织破坏性症状,如瘫痪、、感觉消失、失语、偏盲、共济失调等;刺激性症状,如癫痫、头痛、视幻觉、肢体感觉异常等;炎症性症状,如发热、头痛、脑膜刺激征等。脊髓型较少见,可表现为脊髓受压现象、运动障碍、感觉异常、腰痛、坐骨神经痛和排尿、排便困难。呈进行性,最后发生截瘫。以卫氏并殖吸虫较常见。脑型在四川并殖吸虫病时也不少见,以蛛网膜下腔出血为主要表现。
   5.皮肤症状
   卫氏并殖吸虫病从感染后2个月到3年,可有1%~20%出现皮下结节,位于下腹部至大腿间,常在皮下深部肌层内,触诊可发现,直径1~2cm,大者较软,不能移动,有压痛,小者质硬,能移动,无压痛。结节内可发现童虫、成虫或虫卵。皮下包块为四川并殖吸虫的主要临床表现,占50%~80%。常位于腹部或胸背部、腹股沟、大腿、阴囊、精索、腋窝,甚至颈部与眼睑等,呈游走性;自黄豆、核桃至鸭蛋大,甚至可达9cm×18cm。包块消退,遗留纤维疤痕。扪及条索状纤维块,系新、老包块相间所致。包块中从未发现虫卵。
   6.其他
   如精索、阴囊、睾丸、附睾肿块、心包积液、眼胀痛、视物模糊、充血水肿、眼睑下垂、单眼外突等,以四川并殖吸虫病较多见。

治疗

1.吡喹酮
   对卫氏和四川并殖吸虫病均有效。对血痰消失及皮下包块消散、胸水消失、痰中虫卵阴转均有效,对脑型病人疗效良好。剂量:25mg/kg,1日3次,连用2~3日或75mg/(kg·d),分3次口服,连用3日,总剂量为225mg/kg。脑型病人间隔1周,再重复1个疗程。不良反应有头昏、恶心、呕吐、胸闷、心悸或早搏等。
   2.阿苯达唑(丙硫咪唑)
   剂量:400mg每日,分2次口服,共7天。仅对轻型斯氏并殖吸虫病例有效,对卫氏并殖吸虫病的疗效尚不清楚。
   3.硫氯酚(bithionol)
   口服易吸收,排泄慢,无明显蓄积作用。成人3g每日,儿童50mg,3次分服,每日或间日服药。肺型并殖吸虫病服药10~15天为1个疗程。脑型重复2~3个疗程,疗效95%以上。不良反应有皮疹及消化道症状。对妊娠及有肝、肾、心等并发症病人,应列为暂缓治疗。

预防

在流行区要加强卫生宣传教育,提高自我防范意识,提倡科学的烹调,不生食或半生食溪蟹、蜊蛄,不饮生的溪水。积极治疗患者和患有本病的家畜。捕杀对人有害的保虫宿主。教育群众不随地吐痰和大小便,防止虫卵入水。



分享到:
(更新时间: 2014-05-28 本信息由百科名医网科普专家团队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