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就诊指南 > 常见疾病 > 上腔静脉综合征

上腔静脉综合征

  别名:上腔静脉梗阻

概述

上腔静脉综合征(superior vena cava syndrome,SVCS)是由于各种原因造成上腔静脉部分或完全阻塞,导致上腔静脉系统血液回流障碍,SVC静脉压升高和代偿性侧支循环形成,表现为上肢、颈和颜面部水肿和上半身浅静脉曲张等一系列临床症候群,重者以至引起发作性头痛、头晕和神志模糊和不清。

病因

William Hunter于1757年首先报道由于梅毒性升主动脉瘤压迫导致的SVCS。但在此后相当一段时间里,良性病变被认为是引起SVCS的主要病因,近50年来,随着梅毒和结核等感染性疾病发病率的显著减少,恶性肿瘤已成为SVCS的主要病因。
   Funker于1967年报告438例SVCS中由恶性病变引起者占80%,其中支气管肺癌最为常见,占65%。肺癌病人发生SVCS的概率大约为3%~5%,其中大多为右上叶的肺癌,而且多为小细胞癌,男女比率为5:1。淋巴瘤在小儿病例中最为常见。其他恶性肿瘤还包括胸腺瘤、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精原细胞瘤、各种转移性肿瘤、上腔静脉平滑肌肉瘤和上皮样血管内皮瘤等。
   现良性疾病占SVCS的20%左右,包括:①非特异性纵隔炎、纵隔淋巴结结核、梅毒性纵隔炎、组织胞浆菌病、放线菌病、放疗后纵隔炎等;②纵隔良性肿瘤,如胸骨后甲状腺瘤、胸腺瘤、畸胎瘤等;③心血管病变,如升主动脉瘤、无名静脉屈曲延伸、心房黏液瘤、心包囊肿、白塞综合征、上腔静脉血栓等;④医源性原因:近年来由于心血管介入技术的发展应用,由其引起的SVCS迅速增多,其中以心内起搏器最为常见,其次为深静脉置管、心导管术后上腔静脉内血栓形成等;⑤其他:支气管囊肿、结节病、纵隔血肿等。

症状

上腔静脉综合征的临床表现因发病的急慢之分,临床表现以侧支循环建立的及时和充分与否、阻塞部位、范围和程度而异。起病急剧、进展快、静脉阻塞完全、病变范围广泛和侧支循环少者,临床表现多较严重;反之,则较轻微,甚至可以无明显临床表现,因人处于自立体位。SVCS的患者可有下列症状。
   1.开始时仅感觉颈部肿胀感,继之颜面、颈项和上肢出现进行性浮肿。上述部位皮肤潮红,甚至发绀。随之可出现颈静脉怒张,颈胸部浅静脉曲张,有时肿胀可能因此得到不同程度缓解。
   2.由于颅内静脉压升高,可出现程度不同的头重、头痛、头晕、耳鸣、视物模糊,严重时晕厥、抽搐;音5分病例可以出现面瘫,由颈静脉扩张压迫颈静脉孔处的面神经所致。
   3.胸闷、气短,严重者出现端坐呼吸。
   上述症状可于低头、弯腰或者平卧时加重,病人难以洗脸;站立时减轻。晨起时症状最为严重,活动后可以有不同程度的减轻。急性重症患者可由于脑缺氧、水肿、急性喉头水肿、呼吸衰竭或者颅内静脉破裂而死亡。
   继发性SVCS还有原发疾病的临床表现。恶性肿瘤如肺癌(主要为右侧)或纵隔恶性肿瘤常伴有膈肌麻痹(肿瘤侵及膈神经)、声音嘶哑(累及喉返神经)、Homer综合征(侵及胸颈交感神经)、上肢疼痛(压迫臂丛神经)和肺不张、肺部感染等症状和体征。恶性淋巴瘤多伴有颈部淋巴结肿大;何杰金病常有间歇发热;嗜铬细胞瘤及神经节瘤可有高血压和腹泻等症状;畸胎瘤与肺、支气管相通时可咯出毛发或皮脂样分泌物;先天性心脏病会有相应的症状和体征。
   体检可发现头面部、颈部、胸部和上肢肿胀、充血,浅静脉迂曲扩张,球结膜水肿,舌下静脉怒张。严重病例还可出现胸水,以右侧胸腔多见。

诊断

根据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可确诊。

治疗

1.溶栓治疗:适用于上腔静脉有新鲜血栓形成病人。方法是应用尿激酶20~30万u加入低分子右旋糖酐500ml,静脉点滴,每日一次,从患肢输入,疗程为7~10天。或从上肢静脉插管至血栓处以微泵持续灌注尿激酶,20~30万u/次,连用3天。其他溶栓药物还有人体重组组织型纤维酶原激活物(rtPA)和重组链激酶等。但要检测凝血功能,密切观察有无出血并发症。
   2.抗凝和祛聚治疗:抗凝药物如肝素可与溶栓药物一起使用,以加强溶栓效果。
   3.强心、利尿治疗:手术后由于上半身血液回流心脏,造成回心血量增多,增加了心脏负荷,可利用利尿剂使一部分水分排出,减轻心脏负荷;同时应用洋地黄(如毛花苷C 0.2~0.4mg/次,1~2次/d,待病人能口服后,改服地高辛,且与毛花苷C交叉使用1天,并及时检测其血中总浓度,防止洋地黄中毒,以增加心肌收缩力。此类病人术后要严格限制液体人量。
  



分享到:
(更新时间: 2016-01-08 本信息由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信息研究所专家团队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