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就诊指南 > 常见疾病 > 鼻炎

鼻炎

  别名:Rhinitis

概述

鼻腔黏膜的炎症性疾病简称鼻炎,是一组发病率最高的常见临床疾病,由于致病因素和发病机制错综复杂、症状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因此作出准确的诊断并非易事。同时,鼻腔是呼吸道的起始部位并与下呼吸道有结构的连续性和组织形态学相似性,因此鼻炎通常会对下呼吸道某些炎症性疾病的发生和进程产生影响,有效的控制鼻炎常常可以预防或改善下呼吸道某些疾病的发生或严重程度。至今为止还没有证据表明损伤的鼻黏膜能够再生,因此在临床治疗方面,无论是局部药物治疗、物理治疗还是手术治疗,总的原则是不宜使用能够对鼻黏膜形态、结构、功能造成损伤的药物和方法。
   鼻炎是一种鼻黏膜的炎症性疾病,表现为鼻塞、流涕、打喷嚏、鼻痒等鼻部症状,症状持续两天或以上,且每天持续时间多超过1小时。
  

病因

1.急性鼻炎
   各种上呼吸道病毒均可引起本病,最常见的有鼻病毒、腺病毒、冠状病毒、流感病毒和副流感病毒等。主要传播途径是飞沫直接吸入,被污染食品或物体也可从鼻腔或咽部进入体内而致病。可继发细菌感染。由于各种病毒特点不一,因此发病常无固定规律,且临床表现程度也有所不同。常见诱因有:
   (1)全身因素:受凉,疲劳,营养不良,维生素缺乏,各种全身慢性疾病均可使机体免疫功能和抵抗力下降,诱发本病。
   (2)局部因素:鼻腔及邻近部位慢性病变,如鼻中隔偏曲、慢性鼻-鼻窦炎、鼻息肉、腺样体肥大和慢性扁桃体炎等,均可影响鼻腔功能和通气引流,鼻腔黏膜纤毛运动发生障碍,病原体易于局部存留。
   2.慢性鼻炎
   致病因素主要有:全身因素、局部因素和职业及环境因素等方面。
   (1)全身因素
   ①慢性鼻炎常为一些全身疾病的局部表现,如贫血、结核、糖尿病、风湿病以及慢性心肝肾疾病等,均可引起鼻黏膜长期淤血或反射性充血。
   ②营养不良:维生素A、C缺乏,烟酒过度等,可使鼻黏膜血管舒缩功能发生障碍,或黏膜肥厚,腺体萎缩。
   ③内分泌失调:如甲状腺功能低下可引起鼻黏膜水肿;青春期、月经期和妊娠期鼻黏膜即可发生充血、肿胀,少数可引起鼻黏膜肥厚。
   ④免疫功能障碍:全身免疫功能障碍可为先天性,如γ-球蛋白缺乏;也可为后天性,如艾滋病、器官移植或肿瘤患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局部免疫功能障碍如缺乏分泌性IgA也可造成上呼吸道反复感染。
   (2)局部因素
   ①感染因素:病毒、细菌等病原微生物引起的急性鼻炎反复发作或治疗不彻底,变为慢性鼻炎。
   ②鼻腔或鼻窦慢性炎症:鼻黏膜长期受脓性分泌物刺激,发生慢性鼻炎。
   ③鼻中隔偏曲、鼻腔狭窄、异物、肿瘤妨碍鼻腔通气引流,使病原体容易局部存留,以致易反复发生炎症。
   ④长期滴用血管收缩剂,引起黏膜舒缩功能障碍,血管扩张,黏膜肿胀。丁卡因,利多卡因等局麻药,也可损害鼻黏膜纤毛的传输功能。
   ⑤黏膜纤毛功能、结构异常或出现分泌功能障碍如囊性纤维化也易发生慢性鼻炎。
   3.职业和环境因素:职业或生活环境中长期吸入各种粉尘,如煤、岩石、水泥、面粉、石灰等可损伤鼻黏膜纤毛功能。各种化学物质及刺激性气体(如二氧化硫、甲醛及乙醇等)均可引起慢性鼻炎。环境温度和湿度的急剧变化也可导致本病。

症状

1.急性鼻炎
   各病毒潜伏期不一,多为1~4天。鼻病毒潜伏期较短,腺病毒、副流感病毒较长。早期症状多为鼻腔和鼻咽部出现鼻痒、刺激感、异物感或烧灼感(急性鼻交感刺激综合征),自觉鼻腔干燥。可伴结膜瘙痒刺激感(如腺病毒感染)。随后出现疲劳、头痛、畏寒、食欲减退等全身症状。继之出现鼻塞并逐渐加重,夜间更明显,打喷嚏,头痛。鼻涕增多,初为水样,后变为黏脓性。说话有闭塞性鼻音。儿童还可发生鼻出血。此时全身症状最重。多在1~2周内,各种症状渐减轻消失。如合并细菌感染,则出现脓涕,病情延期。
   2.慢性鼻炎可表现为下列症状:
   (1)鼻塞:早期表现为间歇性和交替性:①间歇性:白天、温暖、劳动和运动时鼻塞减轻,睡眠、寒冷、静坐时加重。运动时,全身自主神经兴奋,鼻黏膜血管收缩,鼻塞减轻。②交替性:平卧时鼻塞较重,侧卧时上侧通气较好,下侧较重。可能与平卧时颈内静脉压升高有关。侧卧后,下侧鼻腔出现鼻塞,可能与肩臂的自主神经反射有关。晚期较重,多为持续性,出现闭塞性鼻音,嗅觉减退。
   (2)流涕:早期鼻分泌物主要为黏膜腺体分泌物,为黏液性。鼻涕可向后经后鼻孔流到咽喉部,引起咽喉部不适,出现多“痰”及咳嗽。小儿鼻涕长期刺激可引起鼻前庭炎、湿疹等。晚期的鼻分泌物可表现为黏液性或黏脓性,不易擤出。
   (3)如下鼻甲后端肥大压迫咽鼓管咽口,可有耳鸣、听力减退。下鼻甲前端肥大,可阻塞鼻泪管开口,引起溢泪。
   (4)长期张口呼吸以及鼻腔分泌物的刺激,易引起慢性咽喉炎。
   (5)头痛、头昏、失眠、精神萎靡等。如中鼻甲肥大压迫鼻中隔,可刺激筛前神经(三叉神经的分支),引起三叉神经痛。用2%丁卡因麻醉嗅裂黏膜后,疼痛可缓解,称为“筛前神经综合征(charlin syndrome)”。需行中隔纠正术或中鼻甲部分切除术。
  

并发症

急性鼻炎可因感染直接蔓延,或因不当擤鼻,向邻近器官扩散,出现多种并发症:
   1.急性鼻窦炎,以筛窦炎和上颌窦炎多见。
   2.中耳炎。
   3.鼻咽炎、咽炎、喉炎、气管及支气管炎、肺炎。
   4.泪囊炎、结膜炎较为少见。

诊断

1.急性鼻炎
   根据病史及鼻部检查,确诊不难,应与急性传染病的前驱症状相鉴别。
   2.慢性鼻炎
   根据症状、鼻镜检查及鼻黏膜对麻黄碱等药物反应不良,诊断多无困难。
   因此,对于慢性鼻炎的诊断和治疗,应仔细检查,正确判定引起症状的主要病变部位,才能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治疗

1 急性鼻炎药物治疗
   (1)局部糖皮质激素鼻喷剂:是目前疗效最可靠、应用最普遍的局部抗炎药,具有抗炎、抗水肿的作用,有研究报道表明也有减充血作用,是鼻黏膜炎症的一线常规治疗药物。
   (2)血管收缩剂:是以麻黄碱、羟甲唑啉为代表一类减充血剂,仅在有明显鼻阻塞症状时使用,注意尽量低浓度和短时间使用,不宜超过10天,以免导致药物性鼻炎。
   2 慢性鼻炎
   (1)局部糖皮质激素鼻喷剂:作为一线主体治疗药物已如前述,见急性鼻炎的局部药物治疗。
   (2)减充血剂:只有在慢性鼻炎伴发急性感染时才可使用减充血剂滴鼻1~2次/天。注意此类药物长期使用可引起药物性鼻炎,一般不宜超过10天。儿童可短期使用浓度较低的此类药物。盐酸萘甲唑啉类减充血剂(滴鼻净)很容易引起药物性鼻炎并对鼻黏膜造成不可逆损伤,应杜绝使用。
   (3)如果炎症比较明显并伴有较多的分泌物倒流,可以考虑口服小剂量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即常规剂量的一半,连续应用1~3个月。
  



分享到:
(更新时间: 2014-05-28 本信息由百科名医网科普专家团队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