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就诊指南 > 常见疾病 > 室性心动过速

室性心动过速

  别名:室性快速性心律失常

概述

室性心动过速(ventricular tachycardia)对于患者的危害,一般较之于室上性心动过速更为严重。它极容易发展为室颤和心跳骤停,如未及时和有效的处理,常可危及病人的生命。室性心动过速的发生绝大多数和缺血性心脏病有关,其他有关的临床情况有:法洛四联征修补术后的室壁瘢痕,先天性左右心室发育不良,心脏肿瘤,弥漫性心肌病和Q-T间期延长综合征等。虽然近年来在药物治疗与缺血性心脏病有关的室性心动过速方面有了不少进展,但仍有相当一部分、特别是一些与缺血性心脏病无关的室性心动过速病人,药物治疗往往不理想,要么是药物的副作用太大,病人难以忍受;要么是药物不起作用,甚至使心律失常恶化。对这类病人,采用外科手术疗法常可取得满意的疗效。因而外科手术为室性快速性心律失常的治疗,开辟了一个有效的医治途径。

病因

持续性VT多见于各种类型的器质性心脏病,大约10%的患者并没有明显结构性心脏病。是否合并器质性心脏病是判断室性心律失常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器质性心脏病,尤其是陈旧心肌梗死和心肌病所伴发的VT临床表现多样,具有更高的致命性,处理也应该更为积极。心肌梗死后VT由折返引起多为单形VT(除外频率特别快者);心脏结构正常的VT通常也为单形VT(离子通道病除外),起源于流出道或左心室间隔部,风险较低。除此之外,其他一些因素也可以诱发或加重室性心律失常,严重时甚至导致心脏性猝死。如果这些因素为可逆或为一过性,则患者预后相对较好,如心肌梗死急性期出现VT、室颤等仅仅增加住院死亡率,并不增加远期死亡率。具有可逆因素的室性心律失常和心脏性猝死的治疗除了治疗基础疾病,更重要的是尽可能消除诱发或加重室性心律失常的因素,常见的可逆因素包括:心肌缺血、药物(尤其是某些抗心律失常药物)、电解质(尤其是低钾、低镁)。

症状

VT的临床表现取决于有无基础心脏疾病及其严重程度、发作的频率及持续时间、对心脏收缩功能的影响,故症状多种多样。通常表现为心悸伴有心排出量减少和低血压的症状,包括头晕、眩晕、意识改变(如焦虑)、视觉障碍、出汗、先兆晕厥和晕厥,或者血流动力学衰竭、休克甚至猝死。少数较慢频率的VT患者,尤其无器质心脏疾病者无明显症状,于体检或常规心电图检查时发现。无休止性VT长期发作导致原先正常的心脏扩大、心力衰竭,称为心动过速介导性心肌病。

诊断

根据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可确诊。

治疗

慢性期药物治疗:
   抗室性心律失常治疗药物包括传统抗心律失常药物和非传统抗心律失常药物。前者主要有如工类抗心律失常药普罗帕酮、莫雷西嗪、普鲁卡因胺、阿替洛尔、胺碘酮、索他洛尔等,后者包括他汀类、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和醛固酮拈抗剂等。
   β受体阻滞剂对于抑制室性期前收缩、室性心律失常有一定效果,更重要的是可降低各类心脏病的死亡率和猝死率。β受体阻滞剂是有效和安全的抗心律失常药物,目前可以作为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的主流药物,也可与其他抗心律失常药物联合应用。胺碘酮对长期生存率的益处目前有争论,多数研究显示与安慰剂比没有明显优势,当合并β受体阻滞剂可一定提高生存率。索他洛尔因有较多的致心律失常作用,也没有显示可提高生存率。而Ⅰ类抗心律失常药物已确认增加器质性心脏病VT的死亡率。
   非传统类抗心律失常药虽然不能直接而明显地降低室性心律失常,但它们可能通过减轻炎症和改变基质的作用而达到减少心律失常和降低死亡的作用。
  



分享到:
(更新时间: 2014-05-28 本信息由百科名医网科普专家团队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