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就诊指南 > 常见疾病 > 血吸虫病

血吸虫病

  别名:日本血吸虫病

概述

血吸虫病(schistosormasis japonica)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寄生虫病,是由血吸虫成虫寄生于人体静脉系统所引起的寄生虫病。
   它广泛分布于亚洲、非洲、南美与中东76个国家。血吸虫的生活史经历成虫、虫卵、毛蚴、胞蚴、尾蚴、童虫等阶段;以人与哺乳类动物为终宿主、淡水螺为中间宿主,进行时代交替,借水中尾蚴侵入终宿主皮肤或粘膜而感染。寄生于人体的血吸虫有日本、曼氏、埃及、湄公与间插血吸虫等五种,在我国流行的为日本血吸虫病。
   日本血吸虫病是日本血吸虫寄生于门静脉系统所引起,借皮肤接触含尾蚴的疫水而感染。主要病变为虫卵沉积于肠道和肝脏等组织而引起的虫卵肉芽肿。急性期有发热、肝肿大与压痛以及腹痛、腹泻、便血/脓血便等,伴有血中嗜酸性粒细胞显著增多;慢性期以肝、脾肿大或慢性腹泻为主要表现;晚期表现以门静脉周围纤维化病变为主,即有门脉高压症、肝大、巨脾、腹水等。

症状

临床上可分为急性、慢性、晚期血吸虫病与异位损伤。
   1.急性血吸虫病:多有明显的近期血吸虫疫水接触史,发生于夏秋季,以7~9月常见,潜伏期1个月左右(23~73日)。临床表现主要有:
   (1)发热:是急性血吸虫病的主要症状,可表现为高热或不规则低热。高热时以间歇热型或弛张热型多见。重型患者也可见稽留热型。发热时伴有畏寒,热退大汗,一般感染中毒症状相对较轻,但重症患者可有意识淡漠、重听、腹胀和相对缓脉等中毒症状。
   (2)消化系统症状:可有腹痛腹泻腹泻便秘交替出现,少数患者可有脓血便和腹水。
   (3)肝、脾肿大:90%以上的患者有肝脏肿大,压痛;半数病人脾脏轻度肿大。
   (4)过敏反应:有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全身淋巴结肿大、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显著增多等。
   (5)呼吸系统表现:大多数病人有轻微咳嗽、咳痰,重型患者可气促,咳血痰。X线胸片可见肺纹理增多,散在点状、粟粒样浸润阴影,边缘模糊,以中下肺为多见。
   2.慢性血吸虫病:多无症状,或有腹痛腹泻、肝脾肿大等表现。大便每日2~3次,稀便,偶尔带血。重型患者有持续性脓血便伴里急后重。
   3.晚期血吸虫病:根据临床表现可分为巨脾型、腹水型、侏儒型和结肠肉芽肿型。
   4.异位损害:血吸虫病的异位损害以肺血吸虫病和脑血吸虫病较常见,其他部位如肾、睾丸、卵巢、子宫、心包、腮腺、胃等器官也可发生血吸虫病。
   (1)肺血吸虫病:多见于急性血吸虫病患者,表现为轻微咳嗽、咳痰;重型患者可气促,咳血痰。肺部体征不明显,X线胸片可见肺纹理增多,散在点状、粟粒样浸润阴影,边缘模糊,以中下肺为多见。
   (2)脑血吸虫病:临床上可分为急性和慢性型。
   急性型:常表现为脑膜脑炎样症状,有意识障碍、脑膜刺激征、瘫痪、抽搐、腱反射亢进、锥体束征阳性等。脑脊液检查蛋白质与白细胞增多,以嗜酸性粒细胞增高为主。
   慢性型:主要症状有癫痫发作,以局限性癫痫多见。头部CT扫描可见脑实质内单侧多发性高密度阴影,常位于顶叶。

并发症

1.上消化道出血
   为晚期患者重要并发症,发生率为10%左右。出血部位多为食管下端和胃底冠状静脉。多由机械损伤、用力过度等而诱发。表现为呕血和黑大便。出血量一般较大。
   2.肝性脑病
   晚期患者并发肝性脑病多为腹水型。多因大出血、大量放腹水、过度利尿等诱发。
   3.感染
   由于患者免疫功能减退,低蛋白血症,门静脉高压等,极易并发感染,如病毒性肝炎、伤寒腹膜炎、沙门菌感染、阑尾炎等。
   4.肠道并发症
   血吸虫病引起严重结肠病变所致肠腔狭窄,可并发不完全性肠梗阻,以乙状结肠与直肠为多。血吸虫病患者结肠肉芽肿可并发结肠癌。大多为腺癌,恶性程度较低。

诊断

1.流行病学史:血吸虫疫水接触是诊断本病的必要条件。患者曾去过血吸虫疫区并有与血吸虫疫水接触史,对确立诊断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2.临床特点:有各型血吸虫病的临床表现。
   3.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检查:以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为特点。急性血吸虫病时,嗜酸性粒细胞显著增高,占外周血白细胞的20%~40%,最高者可达90%。慢性血吸虫病时,嗜酸性粒细胞一般在20%以内。晚期血吸虫病患者有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也可有不同程度的贫血。
   (2)肝功能和肝脏影像学检查:不同临床类型的血吸虫病患者,可有不同程度的肝功能异常。肝脏影像学检查,包括B超检查和CT扫描可有肝纤维化甚至肝硬化的改变。
   (3)寄生虫学检查:粪便涂片查血吸虫虫卵;粪便血吸虫虫卵计数(改良加藤法);毛蚴孵化法;直肠黏膜活检组织压片,显微镜下查血吸虫虫卵。
   4.免疫学检查
   (1)血吸虫抗体检查:方法有血吸虫抗原皮内试验、环卵沉淀试验、间接血凝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和尾蚴膜试验等,应用这些方法可检测针对血吸虫虫体、虫卵、尾蚴抗原的抗体。
   (2)血吸虫循环抗原检测:应用酶免疫法检测血吸虫的肠相关抗原、表膜抗原或虫卵的热休克抗原。
   对有血吸虫疫水接触史者,实验室检查是明确有无血吸虫病的主要依据。粪便中查出血吸虫卵,毛蚴孵化试验阳性,直肠黏膜活检发现近期变形虫卵,或血中循环抗原阳性者可诊断为现症血吸虫病病人。血吸虫有关抗体阳性时,不能区分现症病人和过去感染,必须结合临床考虑。

治疗

1.病原学治疗
   (1)吡喹酮(pyquiton,praziquantel):吡喹酮为广谱杀虫剂,对各种血吸虫及血吸虫各阶段均有不同程度的杀虫作用。目前是治疗血吸虫病的首选药物。但吡喹酮对重复感染无明显预防作用。治疗方案:①急性血吸虫病:吡喹酮为首选药物,儿童总剂量为140mg/kg,6日疗法,总量一半在1~2天服,余量在4~5天内服完,每日剂量分2~3次服用;②慢性血吸虫病:吡喹酮总剂量60~70mg/kg,2日疗法,每日分2~3次;③晚期血吸虫病:一般情况良好,肝脏功能基本正常,可按慢性血吸虫病治疗;反之可以适当延长疗程。总剂量70mg/kg,分3天服用,每日3次;或90mg/kg,每日3次,分6天服用。
   (2)青蒿琥酯(artesunate):化学名称为二氢青蒿素-10-a琥珀酸单酯。该药对不同发育期的血吸虫都有杀灭作用。青蒿琥酯主要应用于血吸虫流行区接触疫水的各类人群的预防。通常采用7日隔服疗法,即接触疫水后7天口服青蒿琥酯6mg/kg,以后每7天服1次,脱离疫区后7天再服1次。如果暴露时间不到7天,则于首次接触疫水后7天、14天、15天各服1次,共计3次。此方案适合于重疫区暴露人群和短期接触疫水人群。如果与吡喹酮联合应用,必须在服用吡喹酮后5~7天再服用本药。
   (3)蒿甲醚(artemether):有α型和β型,临床使用的是β型。蒿甲醚主要用于血吸虫的预防。在血吸虫流行区接触疫水后1~2周内服蒿甲醚6mg/kg,以后每半月1次,连服2次。
   2.对症治疗:急性血吸虫病患者应该住院治疗,高热者退热、补液,以保证充足的水分和电解质平衡。对有高热及中毒症状严重者可以使用激素。合并感染者,选用相应的抗生素。对慢性感染者,要注意加强支持治疗,补充维生素和蛋白质。
  
  

预防

1.控制传染源
   (1)普查与普治:患者在普查的基础上对查出的血吸虫病,普遍进行治疗,既可及时治疗患者保护劳动力,又可迅速控制传染源,兼收防治结合之效。
   (2)普查、普治病牛:普治病牛是控制传染源的又一重要措施。而且对发展畜牧业有重要意义。在普查的基础上,确定治疗对象,病牛的治疗可使用硝硫氰胺静脉注射疗法。
   2.切断传播途径
   (1)查螺、灭螺:灭螺是切断传播途径的关键,灭螺应结合农田基本建设、兴修水利,彻底改变钉螺孳生和分布的环境。因地制宜采用物理方法和化学药物灭螺。
   (2)粪便管理:防止人、畜粪便污染水源。厕所应建在水淹不到的地方,棚区粪便要集中处理,不要排入江河、湖塘;严格做到无害化处理。
   (3)水源管理:保护水源,改善用水,做到饮用水无害化处理。
   3.保护易感人群
   提高疫区群众自我保健意识和防护能力,杜绝非必要性接触疫水。雨后与早晨不要在河边草地赤足行走。在湖沼地区因收割、捕捞、作战训练而必须与疫水接触时,应确实做好个人防护措施。条件许可,可穿桐油布鞋,长筒胶鞋、塑料防护裤等,也可将1%氯硝硫胺碱性溶液浸渍衣裤,以稀盐酸中和。与疫水接触前皮肤涂擦15%邻苯二甲酸丁二酯,原液涂布1次能维持8小时有效,乳剂涂布1次,防护效果维持4小时。用2%氯硝硫胺的脂肪酸制成的防蚴笔(2%氯硝硫胺和10%松节油制成)具有强大杀灭尾蚴作用,涂擦暴露皮肤,防护效果持续10小时以上。已接触疫水者和怀疑接触疫水者,应在接触疫水之日起23~26日内服用吡喹酮40mg/kg,一次顿服。



分享到:
(更新时间: 2014-05-28 本信息由百科名医网科普专家团队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