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就诊指南 > 常见疾病 > 副伤寒

副伤寒

  别名:Paratyphoid fevers

概述

副伤寒(paratyphoid fever)包括副伤寒甲、乙和丙三型沙门菌所致的急性传染病,传染源为病人和带菌者,传播方式以污染水和食物传播较常见,全球分布。小儿副伤寒相对多见,以副伤寒乙占多数,成人中副伤寒甲较多。

症状

潜伏期2~15天,一般为5~10天,其中以副伤寒丙为最短。
   副伤寒甲、乙的临床表现与伤寒相似但较轻。起病较急,先有呕吐腹痛腹泻等急性胃肠炎症状,尤以副伤寒乙明显,小婴儿可伴脱水、酸中毒。2~3天后出现发热,热型多为弛张热,热程约2~3周。全身中毒症状轻。皮疹出现较早,呈丘疹状,数量多,可布于全身。肠道并发症少见。
   副伤寒丙起病急,感染中毒症状明显,寒战、体温迅速上升,为弛张热或不规则热型,持续1~3周。以全身化脓性迁徙性病灶为特征,包括骨髓炎、关节炎、肺炎、心包炎、肝脓肿及脑膜炎等,病情严重者,多有皮疹、黄疸、肝脾大。

并发症

与伤寒相同。但副伤寒甲与丙很少引起肠穿孔及胆囊带菌,而副伤寒丙引起中毒性肝损害较多。

诊断

诊断要点:
   副伤寒在临床上不易与伤寒鉴别,应依靠细菌和血清学检查进行鉴别。
   1.因临床类型不同,培养病原菌不同,胃肠炎型主要靠大便培养,其他型则骨髓或脓汁培养均可得到细菌。
   2.肥达反应:诊断意义不如伤寒,副伤寒乙抗体效价应≥1: 320诊断意义较大。
   3.白细胞及嗜酸性粒细胞计数降低亦不如伤寒显著。
   根据流行病学史及临床表现作疑似诊断;如肥达反应阳性,可进行临床诊断;如培养阳性可以确定诊断。



分享到:
(更新时间: 2016-01-08 本信息由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信息研究所专家团队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