辐射性肺炎
别名:放射性肺炎概述
放射性肺炎(radiation pneumonia)系由于肺部、纵隔、肿瘤、食管癌、乳腺癌、恶性淋巴瘤或胸部其他部位肿瘤经放射治疗后,在放射野内正常肺组织受到损伤引起的炎症反应。轻者无症状,炎症自行消散;重者产生广泛性肺纤维化,导致呼吸功能损害,甚至呼吸衰竭。
病因
放射性肺炎的发生、肺部损伤的严重程度与放射面积、放射量、放射速度和放射的方法均有密切关系。一般在5周内放射量阈值在25Gy的常规照射量较为安全。放射剂量在6周内20Gy极少产生放射性肺炎,在相同时间内,剂量超过40Gy,放射性肺炎发生率达100%,放射量超过60Gy,可弓I起严重肺损伤。放射量越大,发生率越高,肺的损伤越严重。以同样大的剂量作大面积照射治疗引起的肺组织损伤远较肺局部照射为严重,照射速度越快,越易产生肺损伤。其他影响因素如个体对放射线的敏感性,肺部的原有疾病如肺炎、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间质性疾病等或第二次放射性照射均易促进放射性肺炎的发生。甲状腺癌、咽喉部肿瘤放射性治疗,包括频繁的CT检查也可以引起肺损伤,产生放射性肺炎。老人和小孩对放射性治疗的耐受性差。化学疗法所用药物(如博来霉素)引起的肺毒性可能加重放射性肺的损害。
症状
轻者无症状。可在放射治疗后立即出现刺激性咳嗽,多数在放射治疗2~3个月后出现症状,个别在停止放射治疗半年后出现刺激性干咳,活动后加剧,伴有气急,心悸和胸痛。不发热或低热,偶有高热,体温高达40℃。放射性损伤产生肋骨骨折,局部有疼痛。放射性食管炎可产生吞咽困难。随肺纤维化加剧逐渐出现呼吸困难。易发生呼吸道感染而使症状加重,出现紫绀。
体检可发现胸部放射局部的皮肤萎缩变硬。多数肺部无阳性体征,肺内纤维化广泛时端坐呼吸,呼吸音普遍减弱,可闻及捻发音或爆裂音(inspiratory crepitus or crackles)。继发细菌感染可出现干、湿哕音。偶有胸膜摩擦音。伴发肺源性心脏病则可出现颈静脉充盈、肝肿大及压痛,全身浮肿等右心衰竭的表现。实验室检查可有轻度白细胞增高,血沉加快,动脉血氧分压低于正常。
诊断
结合放射性治疗史,干性咳嗽,进行性气急、肺功能检查和胸部X线有炎症或纤维化表现,本病诊断不困难。但应注意与肺部肿瘤恶化和转移性肿瘤相鉴别,以免误诊继续放射治疗而加重病情恶化。许多病人常因免疫功能低下继发细菌性或机遇性肺炎使诊断复杂化。
治疗
一旦发现放射性肺炎,应立即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控制炎症。急性期可用强的松(每日每公斤体重1mg),待症状消失后逐渐减量,疗程视病情而定,一般不少于6周。抗凝疗法对防止小血管栓塞有效。氧气吸入以改善低氧血症。伴细菌感染,选用有效抗生素,控制感染。支持疗法以及止咳,解热药的辅助治疗十分重要。
预防
预防措施包括:
1.使用“超薄肺野挡块”(thin lung blocks)遮盖需要保护的区域。
2.缩小射野,随肿瘤缩小而相应减小照射范围。
3.三维适形放疗术,把根据高分辨CT获取的有关肺结构和肿瘤的数据输入计算机,显示最适当的照射剂量和照射角度的可视图像,以取得最接近靶体积的治疗体积。
4.计算机控制放疗术,即在实际治疗过程中通过计算机调整机器的各种治疗参数,包括入射角度,射野形状和投照率等。二是观察肺损伤的指标:经肺泡灌洗液测定表面活性物质水平,但该技术属侵入性,难以使用,测定血浆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也有助于监测放射性肺炎的发生,未发生放射性肺炎的患者在放疗术后恢复正常,而发生放射性肺炎的患者持续升高。⑤口服辅酶Q1090mg/d,可作放射防护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