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就诊指南 > 常见疾病 > 流行性虱传斑疹伤寒

流行性虱传斑疹伤寒

  别名:流行性斑疹伤寒

概述


   流行性斑疹伤寒(epidemic typhus)是由普氏立克次体(rickettisa prowazekii)引起的急性出疹性传染病,临床表现为高热、头痛、皮疹及神经系统症状等,病程约2~3周。
   本病的发生和流行与战争及自然灾害密切相关。1850至1934年间,我国发生过15次大流行。新中国建立后,随着人民生活条件的改善,该病已基本被控制,仅在北方农村地区有散发。
  
  

病因

由普氏立克次体感染所致。

症状


   1.典型斑疹伤寒:潜伏期为5~21天,一般为1周左右。儿童病情较成人轻。
   (1)初期:一般起病急骤,有剧烈头痛、全身乏力、肌痛、高热伴寒战。体温可达40℃以上,持续不退,热程约2周左右。最初1周可为稽留热,之后多为弛张热。
   (2)出疹期:90%以上患儿于发热第4~6天开始出现皮疹,皮疹从腋窝皮皱部及躯干上部开始出现,1~2天内遍及全身,但面部及手足掌面往往无疹。皮疹为粟米大小,开始为散在的充血性红色斑疹,随后渐增多,转为暗红色出血性斑丘疹,并相互融合。皮疹持续1~2周后消退,可留有色素沉着。10%患儿在病程中无皮疹出现。
   此期还可出现耳聋耳鸣,常合并支气管肺炎及消化道症状。大多数患儿可有脾大。重症病儿可出现脑膜刺激征、反应迟钝、谵妄、狂躁、昏迷等,最后可因循环衰竭而死亡。
   (3)恢复期:无并发症的患者多于发病后2周左右体温开始下降,并迅速恢复正常,各种症状逐渐消失,1~2周后恢复健康。但重症患者仍有头晕、耳鸣、耳聋、乏力等症状,常需2~3个月恢复。
   2.轻型斑疹伤寒:常见于散发病例,病程短,症状轻,无皮疹出现或只有少量皮疹,但持续时间短。全身毒血症症状较轻,肝脾肿大较少见,神经系统症状轻,主要表现为头痛,易激惹或烦躁等。
   3.复发型斑疹伤寒:亦称Brill-Zinsser病(Brill-Zinsser disease),主要见于欧洲移民。患者首次患病后,立克次体潜伏于体内;当机体免疫力减弱时病原体重新被激活而发病。症状可反复发作多年,均为轻型。
  
  

并发症

中枢神经系统病变以大脑皮质、小脑、延脑、基底节、脑桥、脊髓损害为重,其严重性和弥漫性改变使患者的神经精神症状,在体温下降后仍可延续多时。另外在交感神经节、脊髓神经节及神经垂体内亦偶见典型病变。脑膜可呈急性浆液性炎症。肺可有间质性炎症或支气管炎。心肌可呈间质性炎症。肾脏主要是间质性炎性病变,亦可并发肾小球肾炎。肝脏汇管区有嗜碱性单核细胞浸润,肝细胞有不同程度的脂肪变性及灶性坏死,伴有单核细胞浸润,脾及淋巴结由于网状内皮细胞、淋巴母细胞、淋巴细胞和浆细胞增生而肿大,肾上腺可有出血、水肿和实质细胞的退行性变。

诊断

1.流行病学史
   冬春季节,卫生条件差,伴有虱寄生等重要参考资料。
   2.临床表现
   如发热、皮疹及全身肌肉疼痛与明显的中枢神经系统症状等。
   3.实验室检查
   结合实验室检查结果。

治疗

1.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严重者,可适当使用镇静剂,如安定、巴比妥类药物等。
   2.病原治疗:氯霉素和四环素类抗生素对治疗本病有效。目前常选用四环素类中的多西环素及米诺环素,其中多西环素的成人用量用法为:200mg/d,顿服或分2次口服,疗程7~10天;也可同时与利福平或1个氨基糖苷类药物联合应用,一般于用药24~48小时后即可退热。
  
  

预防


   1.控制传染源:隔离患者,清洗消毒,对密切接触者医学观察3周。
   2.切断传播途径:主要是彻底灭虱,注意个人卫生,改善生活环境。
   3.保护易感人群:对易感人群皮下注射灭活疫苗可减轻病情,但不能完全避免发病,所以预防本病的关键是彻底灭虱。
  
  



分享到:
(更新时间: 2014-05-28 本信息由百科名医网科普专家团队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