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就诊指南 > 常见疾病 > 先天性肌强直

先天性肌强直

  别名:Thomsen病

概述

先天性肌强直症(myotonia congenita)首先由Charles Bell(1832年)和Leyden(1874年)报道,1876年丹麦医师Thomsen详细描述了其本人及家族四代的患病情况,故又称Thomsen病。本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主要临床特征为婴幼儿发病,肌肉肥大和用力收缩后放松困难。患病率为(0.3~0.6)/10万。

病因

Thomsen病是由位于染色体7q35的氯离子通道(chloride channel,CLCN)基因突变所致。该基因编码的骨骼肌电压门控性氯离子通道蛋白(chloride channel protein),是一跨膜蛋白,对骨骼肌细胞膜内外的氯离子的转运起重要作用。

症状

1.起病年龄
   多数患者自婴儿期或儿童期起病,也有在青春期起病者。肌强直及肌肥大进行性加重,在成人期趋于稳定。
   2.肌强直
   全身骨骼肌普遍性肌强直。患者肢体僵硬,动作笨拙,静态起动较慢,如久坐后不能立即站立,站久后不能马上起步,握手后不能放松,但多次重复运动后症状减轻。在寒冷的环境中上述症状加重。叩击肌肉可见肌丘或局部肌肉收缩出现持久性凹陷,称为叩击性肌强直。如呼吸肌及尿道括约肌受累可出现呼吸及排尿困难,眼外肌强直可出现斜视或复视。家族中不同患者肌强直的程度差异很大。
   3.肌肥大
   全身骨骼肌普遍性肌肥大,酷似“运动员”。肌力基本正常,无肌肉萎缩,感觉正常,腱反射存在。
   4.其他部分
   患者可出现精神心理症状,如易激动、情绪低落、孤僻、抑郁及强迫观念等。心脏不受累,患者一般能保持工作能力。

诊断

1.根据婴幼儿或儿童起病的全身普遍性肌强直及肌肥大,结合肌电图可考虑本病;
   2.特殊的病理改变、阳性家族史和基因检测可协助确诊。

治疗

1.普鲁卡因酰胺(procainamide):Geschwind和Simpson(1955)证明该药有治疗肌强直之作用;Leybum和Walton(1959)首先应用于临床,目前仍是治疗肌强直的主要药物。制剂为每片0.125g或0.25g。方法为:首次剂量0.5g,以后0.5~1.0g,每日3次。主要副作用为恶心、胃纳减退或腹泻。体质特别差者可有发冷、发热、关节痛、皮疹等,偶有粒细胞减少。剂量过大或用药太快可导致心室内传导阻滞,产生室性早搏,或心室颤动。
   2.奎宁(quinine):Wolf(1936)首先采用静脉注射治疗肌强直,一次剂量静脉注射后可缓解肌强直症状15。20h,第二次给药后,药物作用时间不见缩短。Thomsen等证明,奎宁治疗强直性肌营养不良症较先天性肌强直为优,连续口服1周后,药物作用效力减弱。片剂,0.2g/片。常用剂量为1.0~1.5g/d,分次口服。奎宁治疗肌强直的作用原理不清。主要副作用有恶心、呕吐、头痛、耳鸣、视力障碍等。过敏体质者可呼吸困难、发绀、眩晕、休克,甚至心跳停搏等严重并发症。严重心肌损害、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和过敏体质者禁忌。
   3.苯妥英钠(phenytonin):该药因能影响心肌细胞膜的兴奋传递,抑制心肌异位节律而被应用于抗心律失常。Griggs(1976)认为,它亦是最安全的治疗肌强直症的药物。疗效可能与苯妥英钠降低细胞膜对钠的通透,改变肌强直症患者红细胞膜的流动性有关。
   片剂,0.05~0.1g/片。常用剂量0.4~0.6g/d,分次口服。长期服药的副作用为齿龈肥厚,毛发增生,皮疹,偶头痛,粒细胞减少。
   4.醋氮酰胺(acetazolamide,diamox):为炭酸酐酶抑制剂,使肾小管中钠、氢离子交换减少,促使大量钠离子带水排出肾脏。七十年代以来,已有不少学者应用该药治疗肌强直综合征。作用机理不清。片剂,250mg/片。常用剂量250~750mg/d,分2~3次口服。主要副作用为四肢发麻,面部感觉异常,困倦和食欲不振。长期应用可有皮疹和骨髓抑制等副作用。
   5.类固醇激素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由Caughey(1963)首先介绍用治疗于肌强直。他主张类固醇激素、葡萄糖、胰岛素同时应用,促进细胞外钾离子向细胞内转移,改善细胞膜功能而达到治疗之目的。国内亦有人报道采用此法收到良好效果。常用剂量为地塞米松5~10mg,25%葡萄糖500ml,氯化钾1g,正规胰岛素16u静脉滴注,连续2周为一疗程。亦可口服强的松50~80mg隔日顿服,同时服用氯化钾1.0~3.Og/d,葡萄糖100g/d。多数患者可有暂时缓解。
   6.安定:安定类药物通过抑制H反射达到降低肌强直之作用。对症状性肌强直、僵人综合征的效果最好,对其他肌强直也有一定效果。常用剂量为5~10mg口服,每日3~4次,严重者可增加剂量或10~20mg静脉注射。主要副作用为嗜睡。长期应用有一定耐药性。
   7.其他:噻嗪类利尿剂。
  
  



分享到:
(更新时间: 2014-05-28 本信息由百科名医网科普专家团队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