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就诊指南 > 常见疾病 > 咽后脓肿

咽后脓肿

  别名:Retropharyngeal abscesses

概述

咽后脓肿(retropharyngeal abscess)为咽后隙的化脓性炎症,因发病机制不同,分为急性与慢性两型;急性型较为常见,占94.8%,为咽后淋巴结急性化脓所致,多发生于3个月至3岁的婴幼儿,半数以上病例发生于1岁以内。冬、春两季多见。慢性型较少见,占5.1%,多因颈椎结核引起。一般认为成人多见,但据我科临床观察,儿童患病者也不少见。

病因

常见的发病原因有:
   1.咽后隙化脓性淋巴结炎:婴幼儿每侧咽后隙中有3~8个淋巴结,这些淋巴结接受鼻腔后部、鼻咽、口咽、咽鼓管及中耳、腮腺等区域的淋巴引流,故上呼吸道感染,如急性咽炎、扁桃体炎、鼻及鼻窦炎等以及化脓性中耳炎、咽鼓管炎等,均可引起咽后隙化脓性淋巴结炎,最后形成脓肿。致病菌以链球菌与葡萄球菌为多见,卡他球菌、肺炎链球菌次之。另外,本病可并发于猩红热、麻疹、流感等急性传染病。
   2.咽部异物及外伤:咽后壁异物刺入,或者外伤、手术等侵入性损害,消毒不严格时,可引起咽后隙的感染,多位于喉咽部。
   3.耳部感染:中耳炎所并发的颞骨岩部炎或硬脑膜外脓肿,可经颅底破裂孔侵入咽后隙;贝佐尔德脓肿也可经咽旁隙穿入咽后隙形成咽后脓肿。
   4.咽后隙淋巴结结核或颈椎结核形成寒性脓肿:颈椎结核形成的脓肿,早期在椎前间隙,晚期由椎前隙破入咽后间隙。而咽后隙淋巴结核形成的脓肿发生时即位于咽后隙。
   另外,咽旁脓肿可直接穿入咽后隙。全身脓毒血症时可在咽后隙出现转移性咽后脓肿,但极少见。

症状

急性型起病较急,有畏寒、高热、咳嗽、吞咽困难等症状,小儿拒食,吸奶时吐奶或奶汁反流入鼻腔或呛咳不止,说话及哭声含糊不清,如口内含物状,常有呼吸困难,其程度视脓肿大小而定,入睡时有鼾声与喘鸣。患者头常偏向病侧以减少患侧咽壁张力,缓解疼痛,并扩大气道腔隙。如脓肿增大,压迫喉入口,或炎症累及喉部,则呼吸困难加重。严重病例可出现脱水、衰竭等现象。
   慢性型者,有结核病的全身表现,起病缓慢、隐匿、病程较长,无咽痛;随着脓肿的增大,可逐渐出现咽、喉部阻塞感或吞咽不畅。
   患者呈急性病容,一般情况差,检查可见咽后壁一侧隆起,黏膜充血,脓肿较大者可将患侧腭咽弓及软腭向前推移。由外伤或异物引起的咽后脓肿,多位于喉咽,需用直接喉镜或间接喉镜检查才能发现,局部常有脓性或黏脓性分泌物,有时尚能查见异物。若为颈椎结核引起的脓肿,常位于咽后壁中央,黏膜色泽较淡。检查时,宜操作轻柔,以免患儿哭闹挣扎导致脓肿破裂,抽吸脓液时也须慎重。如发生意外,应速将患儿头部倒下,防止脓液流入气管,发生窒息或引起吸人性肺炎。
   另外,检查可发现患侧淋巴结肿大,压痛明显。

并发症

可出现下列并发症:
   1.肺部感染和窒息:咽后脓肿破裂,脓液流入下呼吸道,可引起窒息或吸人性肺炎。
   2.咽旁脓肿:脓肿向两侧扩展,可致咽旁脓肿,可再循颈动脉鞘进入后纵隔,或沿食管而下,发生食管周围炎,纵隔炎或脓肿。
   3.喉水肿及喉阻塞:脓肿向下发展,可引起急性喉炎喉水肿以及喉阻塞表现。
   4.出血:脓肿侵蚀颈部大血管,如颈内动脉、颈外动脉等,可发生致命性大出血。

诊断

根据典型的病史、症状以及检查所见,诊断不难。幼儿如有上述症状时,首先需考虑本病。因颈椎前软组织在呼吸时有较大的变化,颈侧位X线片诊断可出现假阴性。CT检查,不仅大血管易见,且有利于脓肿与蜂窝织炎的鉴别(Gianoli等,1991)。

治疗

术后需使用足量广谱抗生素控制感染。
   结核性咽后脓肿除全身抗结核治疗外,可在口内穿刺抽脓,脓腔内注入0.25g链霉素注射液。



分享到:
(更新时间: 2014-05-28 本信息由百科名医网科普专家团队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