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就诊指南 > 常见疾病 > 神经胶质瘤

神经胶质瘤

  别名:由神经外胚层肿瘤

概述

神经胶质瘤(gliomas)亦称胶质细胞瘤或简称胶质瘤。由于肿瘤发生于神经外胚层,故亦称神经外胚层肿瘤或神经上皮肿瘤(neuroectodermal tumors或neuroepithelial tumors)。来自神经外胚叶组织发生的肿瘤共有两类,一类是由神经间质细胞(胶质细胞)形成的肿瘤,称为胶质瘤。另一类是由神经细胞(神经元)形成的,称为神经细胞瘤。由于病原学和形态学尚不能将这两类肿瘤完全区别,而胶质瘤的发生频数比神经元肿瘤常见得多,所以有时将神经细胞肿瘤包括在胶质瘤中,而统称胶质瘤。

症状

神经胶质瘤的病程依其病理类型和所在部位长短不一,自出现症状至就诊时间一般多为数周至数月,少数可达数年。恶性程度高和后颅窝肿瘤病史多较短。肿瘤如有出血或囊变,症状发展进程可加快,有的甚至可类似脑血管病的发展过程。
   症状主要有两方面的表现。一方面是颅内压增高及其伴发症状,如头痛、呕吐、视力减退、复视、癫痫发作和精神症状等。另一方面是脑组织受肿瘤的压迫、浸润、破坏所产生的局灶定位症状。
   1.头痛:常是早期症状之一。大多由于颅内压增高所致,肿瘤增长颅内压逐渐增高,压迫、牵扯颅内疼痛敏感结构如血管、硬膜和某些脑神经而产生头痛,大多为跳痛、胀痛,呈阵发性或持续性,时轻时重,可以是局限性的或弥散性的,部位多在额颞部或枕部,一侧大脑半球浅在的肿瘤,头痛可主要在患侧。多发生于清晨,随着肿瘤的发展,头痛逐渐加重,持续时间延长。任何引起颅内压增高的因素,均可使头痛加重。小儿因颅缝分离,头痛多不明显。
   2.呕吐:为主要症状之一,也可以是首发症状。系由于延髓呕吐中枢或迷走神经受刺激所致,常伴发于严重头痛时,亦常见于清晨,一般与饮食无关。在儿童可由于颅缝分离头痛不显著,且因后颅窝肿瘤多见,故呕吐较突出。
   3.视盘水肿:是颅内压增高的一个重要征象,可致视神经继发萎缩,视力下降。肿瘤压迫视神经者产生原发性视神经萎缩,亦致视力下降。
   4.癫痫:一部分肿瘤病人有癫痫症状,并可为早期症状。发作的原因多由于肿瘤的直接刺激或压迫所引起。发作类型常为部分型,也可为全身型。发作与肿瘤的部位和性质有一定关系,运动区及其附近的肿瘤癫痫发病率高,星形细胞瘤和少突胶质细胞瘤发病率高。
   5.精神障碍:可因进行性颅内压增高引起,也可是脑实质受肿瘤的压迫和破坏所致。肿瘤位于额叶者易出现。可表现为性格改变、淡漠、言语及活动减少、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对事物不关心、不知整洁等。
   6.局灶症状:局灶症状依肿瘤所在部位产生相应的症状,进行性加重。特别是恶性胶质瘤,生长较快,对脑组织浸润破坏,周围脑水肿亦显著,局灶症状较明显,发展亦快。在脑室内肿瘤或位于静区的肿瘤早期可无局灶症状。而在脑干等重要功能部位的肿瘤早期即出现局灶症状。

并发症

随着肿瘤增大,局部颅内压力增高,可造成脑移位而形成脑疝。幕上大脑半球肿瘤可产生大脑镰下疝、小脑幕切迹疝等。可出现同侧动眼神经受压麻痹,中脑的大脑脚受压产生对侧偏瘫,压迫脑干可产生向下轴性移位,导致中脑及脑桥上部梗死。病人昏迷,血压上升,呼吸不规则,去皮质强直等。幕下后颅窝肿瘤可产生枕大孔疝,病人昏迷,血压上升,脉缓而有力,呼吸深而不规则。随后呼吸停止,血压下降,终致死亡。
  

诊断

除详细地了解病史及反复全面而重点地进行全身检查和神经系统检查外,需作一些辅助检查帮助定位及定性诊断。应根据其生物学特征、年龄、性别、好发部位及临床过程等进行诊断,估计其病理类型。并需注意与其他颅内肿瘤、炎性疾病、寄生虫病、脑血管病等相鉴别。

治疗

1.VM26:鬼臼甲叉苷,商品名Vumon(替尼泊苷),是鬼臼毒的半合成衍生物,分子量656.7Da。抗瘤谱广,高度脂溶性,能通过血-脑脊液屏障,为细胞分期性药物,能破坏DNA,对G2和M期起阻断作用。VM26常用剂量为成人每日120~200mg/m2,连用2~6天。与CCNU合用时可酌减用量至每日60mg/m2加入10%葡萄糖液250ml内静滴约1.5小时左右,连用2天,继续于第3、4天用CCNU口服二天,共4天为一疗程。以后每间隔6周重复一个疗程。副作用:对骨髓抑制较轻,毒性较低;对心血管反应为低血压,故宜在静滴时监测血压。
   2.CCNU:为细胞周期性药物,作用于增殖细胞的各期,亦作用于细胞的静止期。脂溶性好,能通过血-脑脊液屏障,故用于治疗恶性脑胶质瘤。毒性反应大,主要表现为延迟性骨髓抑制和蓄积反应,使其应用受到明显受限,每在4~5个疗程后血白细胞和血小板明显减少而被迫延期,甚至中断治疗。此外,消化道反应亦很严重,服药后发生恶心、呕吐以及腹痛者比率很高。对肝、肺等亦有影响。常用剂量为成人口服每日100~130mg/m2,连服1~2天,每间隔4~6周重复一次,可连服5~6次。有效率可达60%。目前与VM26合用时可减量至每日60mg/m2。
   3.BCNU:用量为每日80~100mg/m2,或每日2.5~3mg/m2,溶于5%~10%葡萄糖或生理盐水250~500ml中静脉滴入,连续3天。6~8周后可再重复治疗。有效率可50%左右。经颈动脉注射可提高局部药物浓度,疗效更好些。
   4.甲基CCU:用量为每次170~225mg/m2,服法同CCNU,但毒性较小。
   5.丙卡巴肼(PCZ):属细胞周期性药物,系单胺氧化酶抑制剂。能通过血一脑脊液屏障,但神经毒性严重,骨髓抑制明显,伴免疫抑制作用,使其应用明显受限,渐被其他药物取代。口服每日100mg/m2,于4~6周的治疗期内最初20天服用。
   6.阿霉素(ADM):抗瘤谱广,能抑制DNA和RNA的合成,选择性作用于S、G1期。但骨髓毒性严重,且在临床治疗恶性脑瘤时未能肯定其功效,故未被推广采用。用量为成年人每日45mg/m2静滴。一般与VM26、CCNU合用时,用于序列化疗之第一天。
   7.长春新碱(VCR):属细胞分期性药物,作用于S、M期。剂量为成人每日1~2mg/m2,静脉滴注每周一次。选用时可在VM26、CCNU化疗前先连用4周。至总剂量达10~15mg时对周围神经系出现明显毒性,故其使用明显受限。
   8.达卡巴嗪(DTIC):类似嘌呤的作用,能抑制DNA的合成。与其他化疗药物合用时可增强疗效。有人主张用DTIC取代CCNU而与VM26合用。主要毒性为骨髓抑制,其他有消化道反应,以呕吐最常见。剂量为成人每日250mg/m2。
   9.尼莫司汀(ACNU):为水溶性,经动脉注射刺激性小,毒副反应较BCNU低。用量为100~200mg/m2静脉或颈动脉注射,每6~8周一次。最近有报告对恶性脑胶质瘤采用ACNU、VCR和尼卡地平同步放射化学治疗(放射剂量为72Gy)后再继以ACNU动脉灌注维持治疗(2mg/kg/次,每次间隔6~8个月),患者生存期明显延长。
   10.替莫唑胺(temozolomide):是一种新型的口服二代烷化剂-咪唑图嗪类衍生物,可透过血-脑脊液屏障,进入脑脊液,在中枢神经系统达到有效的药物浓度。在体内不需经过肝脏代谢即可分解为药物活性物质。适用于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或间变性星形细胞瘤。每一疗程28天,最初剂量为按体表面积口服一次150mg/m2,一日1次,在28天为一治疗周期内连续服用5天。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恶心、呕吐。可能会出现骨髓抑制,应定期地检测血常规。其他的常见的不良反应为疲惫、便秘和头痛、眩晕、呼吸短促、脱发、贫血、发热、免疫力下降等。
   11.伊立替康(irinotecan):为经过化学修饰的天然喜树碱的衍生物,是拓扑异构酶工的特异性抑制剂。伊立替康和它的代谢产物对表达多药耐药的肿瘤仍然有效。推荐剂量为350mg/m2,每3周一次。
   12.其他药物治疗:对恶性胶质瘤可先给予糖皮质激素治疗,以地塞米松疗效最好,除可减轻脑水肿外,并有抑制肿瘤细胞生长的作用。对有癫痫发作的病人,术前术后应给予抗癫痫药物治疗,选用抗癫痫药物据发作类型而定。



分享到:
(更新时间: 2014-05-28 本信息由百科名医网科普专家团队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