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就诊指南 > 常见疾病 > 阿米巴痢疾

阿米巴痢疾

  别名:肠阿米巴病

概述

阿米巴痢疾由侵袭性溶组织阿米巴侵入结肠粘膜所致,以痢疾样症状为主,表现为腹泻、粘液样血便,亦可表现为肠功能紊乱,容易复发或转为慢性。

症状

本病潜伏期4天~数月以上,一般为7~l4天。
   1.急性阿米巴痢疾:渐进性发病,一般超过1~3周,有腹痛、腹部触痛和粘液血便,便次增多,仅1/3的病人有发热,肝脏肿大者可有肝区叩击痛。
   普通型:缓慢起病,有腹痛、腹泻,大便次数逐日增多,达10余次/日,从水样便逐渐转为痢疾样,或呈果酱样,有腥臭味。里急后重轻重不一样。两下腹部均有压痛,尤以右下腹为著。全身症状轻微,低热或无发热。症状历时数日或几周后能自行缓解;如未接受治疗,则易于复发。
   暴发型:病情急骤,有畏寒高热、便次频繁、便量多或失禁,血水样便不断从肛门流出,奇臭含有大量阿米巴滋养体。伴有严重腹痛、腹部压痛和里急后重,并有呕吐、谵妄、不同程度脱水与电解质紊乱,严重者出现休克。尤其对一些体弱营养不良者、孕妇、幼儿或接受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等治疗者,极易转化为暴发型结肠炎,死亡率高。常并发肠出血、肠穿孔或腹膜炎、中毒性结肠炎等。
   2.慢性阿米巴痢疾:表现为间歇性腹泻、粘液便、腹胀和消瘦,大便见阿米巴滋养体。
   慢性型:由急性普通型阿米巴痢疾迁延所致。临床表现为腹胀、消化不良、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大便呈糊状或粘液血便,有腐臭,脐周或下腹压痛;患者在间歇期可没有任何症状,但大便中可检出包囊,间歇期为数周或数月不等,久病可有贫血、乏力、消瘦、体力下降。若未治疗彻底则可在阿米巴结肠病变处形成严重的肉芽肿即阿米巴瘤,在临床上可于肝外触及单个或多个触痛性包块,甚至临床出现肠梗阻症状。
   原虫携带者:为重要的传染源。平素无症状如健康人,仅在粪便中找到包囊。若追诉病史,患者曾有头晕、乏力、肢体酸软或偶有腹胀和水样便等症状。
   其他脏器受累者:慢性病患者迁延日久可出现多脏器受累,亦即阿米巴的肠外并发症,如阿米巴肝脓肿、肺和胸膜阿米巴病、阿米巴脑脓肿、皮肤阿米巴病、阿米巴腹膜炎等。

并发症

1.肠出血:结肠阿米巴溃疡向肠壁深层发展时,侵蚀血管引起不同程度的肠出血。
   2.肠穿孔和腹膜炎:为阿米巴病最严重的并发症,如果溃疡进一步加深,穿透肠壁,引起肠穿孔;多发生于暴发型患者或深溃疡者,多为慢性穿孔,由于炎性物质渗漏,可表现为渐进性虚弱和渐进性肠梗阻,常无剧烈腹痛;穿孔后可引起急性弥漫性腹膜炎和局限性腹膜炎。穿孔部位多在盲肠、阑尾和升结肠。
   3.阑尾炎:临床表现和一般细菌引起的阑尾炎相似,易发生穿孔。凡有慢性腹泻史的拟诊为阑尾炎者应怀疑为阿米巴性阑尾炎。
   4.阿米巴瘤:为慢性肉芽肿增生所致,好发于回盲部,也可见于横结肠、乙状结肠和直肠,多为多个病灶。
   5.肠狭窄:由病变的粘膜增生或疤痕性狭窄或肉芽肿形成所致,可有阵发性腹部绞痛,伴呕吐、腹胀,查体肠鸣音亢进和腹部见到肠形体征。

诊断

由于本病症状轻重不一、缺少特征性,故对慢性腹泻或有含糊不清的腹部症状,而病因尚未明确者,均应疑及本病的可能。典型的阿米巴肠病起病较慢,中毒症状较轻,并有反复发作倾向,有果酱样大便时诊断不难。但确诊有赖于粪便或组织中找到病原体。不典型病例需借助血清学、结肠镜检等手段。临床上高度怀疑而上述各种检查仍不能确诊时,可用特效、窄谱杀阿米巴药作诊断性治疗,如效果明显亦可确诊。

治疗

一般治疗:包括对症治疗和支持治疗。急性期应当卧床休息,给予流质或半流质饮食;暴发型应及时纠正水电解质紊乱;慢性病者应避免刺激性食物,加强营养,必要时可给予蛋白、全血等。病人应进行隔离。
   病原治疗:抗阿米巴的药物2大类:一类对组织内阿米巴原虫有杀灭作用,并兼有杀灭肠腔内阿米巴原虫的作用,如:甲硝唑、甲硝磺酰咪唑、吐根碱和去吐根碱;另一类对肠道阿米巴原虫有突出的杀灭作用,对组织内阿米巴原虫极少有杀灭作用,如:喹碘方、氯碘喹啉、双碘喹啉、二甲苯氯醋胺、氯胺苯酯等。为取得最佳疗效,多联合用药。

预防

本病的预防基本上与菌痢相同。彻底治疗病人和带虫者。大力消灭苍蝇和蟑螂。讲究饮水和饮食卫生,加强粪便管理,防止粪便污染食物和水。



分享到:
(更新时间: 2016-01-08 本信息由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信息研究所专家团队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