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就诊指南 > 常见疾病 > 脊髓灰质炎

脊髓灰质炎

  别名:小儿麻痹

概述

脊髓灰质炎(poliomyelitis)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通过粪便和咽部分泌物传播。感染后绝大多数为隐性感染。部分病人可出现发热、上呼吸道感染、肢体疼痛、头痛或无菌性脑膜炎,少数出现肢体瘫痪。严重者可因呼吸麻痹而死亡。本病多发生于小儿,故又称为“小儿麻痹症”。自采取疫苗预防本病以来,发病率显著下降。

症状

潜伏期5~35天,一般9~12天。临床各型和经过分述如下。
   1.不显性感染(inapparent infection):占90%~95%,临床上无明显症状,主要通过血清学检查而证实。
   2.顿挫型灰髓炎(abortive poliomyelitis):约占5%。有短期发热,伴不适、厌食恶心呕吐、头痛、咽喉痛、便秘腹痛等,但无明显异常体征,脑脊液检查正常。病程短,在1~3天内即可恢复。
   3.无瘫痪型灰髓炎(nonparalytic poliomyelitis):约占1%。除有顿挫型表现外,头痛、呕吐更为强烈,并出现脑膜刺激征,故又称无菌性脑膜炎型。约在神经系统表现出现前存在症状缓解期。若病情不再进展,则不发生瘫痪,体温降至正常,脑膜刺激征渐消失。病程为3~10天。
   4.瘫痪型灰髓炎(paralytic poliomyelitis):约占1%~2%。典型病例临床经历下列各期。
   (1)前驱期:临床表现如顿挫型,1~4天后热退,症状全消。
   (2)瘫痪前期:经2~6天症状缓解期,体温再次升高(≥39.5℃)进入本期,或无前驱期而直接进入本期。患者面赤、皮肤微红、多汗;可有呕吐和咽痛;全身或四肢肌肉疼痛、感觉过敏,不愿他人抚抱;颈背强直,弯曲时疼痛;有脑膜刺激征,脑脊液呈无菌性脑膜炎样改变。此期持续2~3天。
   (3)瘫痪期:肌肉瘫痪大多于瘫痪前期的第3~4天开始,随发热而加重,大都经历 5~10天。一般热退后瘫痪不再进展。依据主要病变部位分为下列数型:
   脊髓型:最常见,主要表现为不对称、不规则分布的弛缓性肌肉瘫痪,四肢多见,下肢尤甚,远端肌肉比近端更易受累,伴深浅反射减弱至消失。一般无感觉障碍。约20%有膀胱肌麻痹,历时1~3天。可见肠麻痹。
   延髓型(脑干型或球型):主要有一个或多个脑神经核支配肌群瘫痪,并可伴有呼吸、血管运动等生命中枢受累表现。第九和第十对脑神经较常累及,面瘫较为少见,多为单侧。
   脑炎型:主要见于婴儿,常急起高热,可有谵妄、震颤、惊厥、嗜睡和昏迷,可出现痉挛性肢体瘫痪和急性小脑共济失调。
   混合型:为上述各型的混合存在,多见脊髓型和延髓型表现同时出现。
   (4)恢复期:瘫痪后1~2周,病肌上行性逐渐恢复功能,膝腱反射也渐回复。轻症历时1~3个月,重症常需6~18个月或更久。
   (5)后遗症期:受累肌群萎缩,可造成躯干、四肢畸形,如马蹄内翻足、脊柱弯曲、跛行等后遗症。
   5.先天性感染(congenital infection):可引起流产、早产和胎死宫内。出生后多数仅带病毒而无神经症状,即为隐性感染。有些可在生后2~23天发病,主要表现为肌无力甚至瘫痪,以及脑脊液蛋白质和细胞数轻度升高。显性感染者病死率高达25%。
   6.疫苗相关性麻痹型脊髓灰质炎(vaccine-associated paralytic poliomyelitis,VAPP):是指由于免疫缺陷或免疫低下或其他原因,在接种或接触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OPV)后发生症状的病例。疫苗相关病例被分为2种:服苗者VAPP和接触者VAPP。我国的诊断标准为:服苗者VAPP是指服用活疫苗(多见于首剂服苗)后4~35天内发热,6~40天出现急性迟缓性麻痹,无明显感觉丧失,临床诊断符合脊灰炎;接触者VAPP是指与服活疫苗者在服苗后35天内有密切接触史,在接触6~60天出现急性弛缓性麻痹,符合脊灰炎的临床诊断。

并发症

多见于脑干型患者,可发生吸入性肺炎及肺不张。尿潴留患者易发生泌尿系感染长期卧床患者可因骨质脱钙而发生高钙血症及泌尿系结石。此外,尚可见心肌炎高血压、消化道应激性溃疡穿孔与出血等并发症。

诊断

1.流行病学史
   当地有脊髓灰质炎流行;多见于小儿;是否服过脊髓灰质炎疫苗史可作为本病临床诊断的参考。
   2.临床表现
   发热、多汗、烦躁、肌肉疼痛及肢体感觉过敏者,应考虑本病的诊断,如出现分布不对称的肢体弛缓性麻痹,则本病的临床诊断可成立。确诊则须做病毒分离或血清特异性抗体检测。对无症状型、顿挫型及无瘫痪型患者,则须依据流行病学史。实验室病毒分离或血清特异性抗体检测可以确诊。
   3.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多正常,急性期血沉可增快。
   (2)脑脊液检查:前驱期脑脊液一般正常,瘫痪前期即可有异常改变:压力增高,白细胞轻度增多,在(50~500)×106/L之间,早期中性粒细胞可增多,以后以淋巴细胞为主。蛋白轻度增加,细胞数于瘫痪后3周时多恢复正常,蛋白量则在4~10周后才恢复正常,呈现蛋白质一细胞分离现象,糖和氯化物基本正常,培养无菌生长。
   (3)病毒分离:在病程第1周内,可从咽部,血液及粪便中分离出病毒,瘫痪前期可从脑脊液中分离。可将标本接种到猴肾、人胚肾或HeLa细胞中,组织培养可获得病毒,再用特异性抗血清做中和试验鉴定其型别。
   (4)血清免疫学检查:中和试验可检测血清中特异抗体,恢复期比急性期抗体效价4倍以上增高有诊断意义。补体结合试验亦可采用,但特异性较低。用ELISA法检测血和脑脊液中特异性IgM抗体,阳性率高,第1~2周即可出现阳性,4周内阳性率为93.5%,可作早期及现症病人的诊断。RT-PCR检测病毒RNA可快速诊断,且特异性及敏感性高。

治疗

1.地巴唑:成人10mg/次,儿童为每次0.1~0.2mg/kg,每日1次,疗程10天。
   2.新斯的明:成人:每次0.5~1mg,儿童:每次0.02~0.04mg/kg,每日皮下或肌内注射1次,疗程7~10天。
   3.加兰他敏:成人:每次2.5~5mg,儿童:每次0.5~0.1mg/kg,每日肌注1次,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加大,20~30天为一疗程。维生素B1、B12等可促进神经细胞的代谢,可适当选用。对脑于型麻痹患者,应注意清除咽喉部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可做气管切开。呼吸肌麻痹或有中枢性呼吸衰竭者,应使用人工呼吸机。继发细菌感染时,采用有效抗菌药物。
   4.发热较高、病情进展迅速者,可短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如泼尼松或地塞米松等。
  

预防

1.控制传染源
   对患者和疑似患者应及时隔离,并报告疫情。对确诊患者,自发病之日起隔离40天,最初1周强调呼吸道和消化道隔离。对于密切接触者,医学观察20天。
   2.主动和被动免疫
   灰髓炎减毒活疫苗为口服三型混合糖丸疫苗,初种年龄在2月龄以上,初次免疫为3次,间隔1个月。4岁时复种1次。在流行发生时,对周围易感儿及时施行疫苗预防可中断流行。易感者暴露后尽早肌内注射人丙种球蛋白0.3~0.5ml/kg,有一定保护作用。



分享到:
(更新时间: 2014-05-28 本信息由百科名医网科普专家团队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