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就诊指南 > 常见疾病 > 丁型肝炎

丁型肝炎

  别名:丁型病毒性肝炎

概述

丁型病毒性肝炎(viral hepatitis D)是由HDV与HBV共同感染才引起肝细胞损害的传染病,可使HBV携带者致病,易使乙型肝炎慢性化和转为重症。其传播途径与乙型肝炎相似。

症状

HDV感染只能与HBV感染同时发生或继发于HBV感染后。潜伏期4~20周,同时感染偏长,继发感染略短。
   1.同时感染:又称混合感染(co-infection)。与急性乙型肝炎相似,但由于HDV与HBV感染后潜伏期不同,临床过程中先后发生两次ALT高峰。整个病程相对较短,多呈自限恢复,HDV常伴随HBV终止而消失,预后良好,少数发展为慢性肝炎或无症状HDV和HBV携带者。由于HBV的相加作用,认为并发重症肝炎的机会比急性乙型肝炎要高。
   2.继发感染:又称重叠感染(super-infection)。是在原有HBV感染的基础上叠加HDV感染。其临床表现取决于原有HBV对肝脏的损害程度,如原为HBV携带者,则可表现为急性丁型肝炎,病情较单纯急性乙型肝炎略重,容易发展为慢性。如原为慢性乙型肝炎,HDV重叠感染后大多数病情加重,慢性迁延性肝炎可向慢性活动性肝炎发展;慢性活动性肝炎则可加速肝纤维化,重者呈慢性重症肝炎,发生肝衰竭。

并发症

肝内并发症主要有肝硬化、肝细胞癌、脂肪肝。肝外并发症包括胆道炎症、胰腺炎、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再生阻碍性贫血溶血性贫血心肌炎肾小球肾炎肾小管性酸中毒等。
   1.肝性脑病肝性脑病(hepatic encephalopathy,HE)及肝功能不全所致神经精神综合征,可发生于重型肝炎和肝硬化。常见诱因有上消化道出血、高蛋白饮食、感染、大量排钾利尿、大量放腹水、使用镇静药等。其发生可能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现认为有以下几种:
   (1)氨及其他毒性物质(如硫酸、短链脂肪酸、酚等)因门体静脉分流直接进入体循环使中枢神经系统中毒;
   (2)氨基酸代谢紊乱致支链氨基酸/芳香氨基酸比例失调;
   (3)假性神经递质及受体的增多,如鱆胺、苯乙醇胺、γ-氨基丁酸等。
   2.上消化道出血
   病因主要有:
   (1)凝血因子、血小板减少;
   (2)胃黏膜广泛糜烂和溃疡;
   (3)门静脉高压。
   上消化道出血可诱发肝性脑病、腹水、感染、肝肾综合征
   3.肝肾综合征肝肾综合征(hepatorenal syndrome,HRS)往往是严重肝病的终末期表现。约半数病例有出血、放腹水、大量利尿、严重感染等诱因、主要表现为少尿或无尿、氮质血症、电解质平衡失调。发病机制未完全明了,多数学者认为是功能性改变。
   4.感染
   重型肝炎易发生难以控制的感染,以胆道、腹膜、肺多见,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也可出现真菌感染。

诊断

临床诊断同乙型病毒性肝炎。凡无症状HBsAg慢性携带者或慢性乙肝患者,突然出现急性肝炎样症状、重症肝炎样表现或迅速向慢性活动性肝炎发展,均应考虑是否为HDV重叠感染,及时进行特异性检查。如血清HDV RNA和(或)HDVAg阳性,或抗HDV阳性,或抗HDV IgM和(或)抗HDVIgG阳性,肝内HDV RNA和(或)HDVAg阳性,即可诊断。

治疗

近年研究表明,IFN-α似可抑制HDV RNA复制,经治疗后,可使部分病例血清HDV RNA转阴,所用剂量宜大,疗程宜长。目前IFN-α是唯一可供选择的治疗慢性丁型肝炎的药物,但其疗效有限,40% ~70%的病人经IFN-α900万U,每周3次,或者每日500万U,疗程1年,才能使血清中HDV RNA消失,但是抑制HDV复制的作用很短暂,停止治疗后60%~97%的病人复发。
  

预防

目前尚无丁型肝炎疫苗接种,由于HDV是缺陷病毒,必须依赖乙肝病毒才能复制,预防乙肝病毒感染也就可免受HDV感染。对易感者广泛接种乙型肝炎疫苗,可达到预防HDV感染的目的。对HBsAg阳性者再感染HDV的预防,一要尽量减少输血,不用或少用血制品,对鲜血员严格筛查。随着新型疫苗的研究,改进现有的乙型肝炎基因疫苗,使之既能预防HBV感染,又能预防HDV感染。预防HDV感染的核酸疫苗必将在不久的将来用于免疫预防接种。



分享到:
(更新时间: 2014-05-28 本信息由百科名医网科普专家团队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