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就诊指南 > 常见疾病 > 迷路炎

迷路炎

  别名:内耳炎

概述

迷路炎(labyrinthitis)即内耳炎。
   1.局限性迷路炎(circumscribed labyrinthitis)亦称迷路瘘管(fistula of labyrinthi)或迷路周围炎(perilabyrinthitis,paralabyrinthitis)。病变可局限于骨迷路或侵及外淋巴隙,或两者并存。中耳胆脂瘤侵蚀破坏骨质为本病的主要原因,其次为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偶见于乳突手术或外伤后。迷路周围气房丰富者,气房感染后易罹本病,近年来,本病在耳源性并发症中的比率有增高的趋势。
   2.浆液性迷路炎(serous labyrinthitis)是以浆液或浆液纤维素渗出为主的内耳弥漫性非化脓性炎症,在急性或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含胆脂瘤)或岩锥炎时,毒素经蜗窗、前庭窗或迷路瘘管进入内耳所致。内耳开窗术或镫骨足板切除术后可出现反应性浆液性迷路炎。本病也可为化脓性迷路炎的前驱期。
   对蜗窗膜的超微结构研究发现,蜗窗膜的内侧面可自由通过体积达500nm的分子。向脑脊液中注入示踪剂观察,该示踪剂不仅可在数分钟后到达外淋巴液中,而且可以迅速通过蜗窗膜上疏松的纤维细胞网而到达中耳黏膜中的淋巴管。由此可见,蜗窗膜具有明显的通透性,是中耳内的细菌及感染毒素进入外淋巴隙的重要途径。
   3.化脓菌侵入内耳,引起迷路广泛的化脓性病变,称化脓性迷路炎(suppurative labyrinthitis)。化脓性迷路炎可使包括神经感觉上皮在内的内耳膜迷路全部遭到破坏,以致耳蜗和前庭功能丧失殆尽;严重者感染可经内淋巴管、蜗水管或内耳道等处向颅内扩散,威胁生命。化脓性脑膜炎逆行感染引起的脑膜源性迷路炎不在本文讨论之列。
   耳源性化脓性迷路炎是因中耳感染扩散,细菌大多经迷路瘘管进入内耳所致。在感染的中耳腔内作内耳开窗、镫骨手术以及波及迷路的颅底骨折等,亦为传播途径之一。由肺炎球菌Ⅲ型或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急性化脓性中耳炎向内耳蔓延可引起出血性迷路炎,这种迷路炎可迅速转变为化脓性。原发性血源性化脓性迷路炎罕见。
   4.迷路腐骨(sequesterum of labyrinth)较少见。可发生予急性或慢性化脓性中耳乳突炎,如猩红热期间的急性坏死型中耳炎、胆脂瘤或化脓性中耳炎、结核性中耳炎及糖尿病患者,亦可见于梅毒。迷路腐骨为迷路骨质坏死的结果,故也称为坏死性迷路炎,或将其列为化脓性迷路炎的后遗症,亦有称之为慢性化脓性迷路炎者。
   迷路化脓时,当迷路的骨皮质、骨松质及骨髓等结构均受到炎症侵犯时,则会出现坏死性骨髓炎,当迷路骨的缺血区和供血区之间的界线形成后,即出现死骨或称腐骨(sequestrum)。迷路腐骨可以和迷路骨髓炎,甚至尚健存的骨迷路同时存在。在多数情况下,迷路腐骨的体积较小,数目可为一片或多片,有些死骨可以自动排出。严重者整个迷路或部分迷路均坏死,形成整块腐骨。早在1933年Shambaugh等即报告1例小儿患猩红热并发的坏死性迷路炎,其外半规管有大片死骨形成,前庭功能全部丧失,而听力尚存。武汉同济医科大学协和医院曾遇2例:1例26岁男性,发生于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的急性发作期,腐骨标本上可见整个迷路以及完整的内耳道;另1例发生于一位57岁男性中耳癌患者。李新吾(1987)报告1例大胆脂瘤破坏迷路,半规管游离松动,但耳蜗尚保存部分,这可能系因耳蜗与前庭间的外淋巴隙内有界膜,能隔绝滤过外淋巴液之故。
  

病因

局限性迷路炎的病因:
   中耳胆脂瘤侵蚀破坏骨质为本病的主要原因,其次为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偶见于乳突手术或外伤后。迷路周围气房丰富者,气房感染后易罹本病。

症状

1.局限性迷路炎
   发作性或激发性眩晕,偶伴恶心呕吐,症状多次反复发作。眩晕多在快速转身、屈体、行车、受到震动、耳内操作(如挖耳等)或压迫耳屏时发作,眩晕可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不等。炎症急性发作期间症状加重。以上症状与瘘管大月、所在部位、是否被肉芽组织堵塞等因素有关。约有10%以上的瘘管可无任何症状。
   2.浆液性迷路炎
   (1)眩晕,视物旋转伴恶心呕吐,平衡失调为本病的主要症状。如浆液性迷路炎由迷路瘘管发展而来,则多表现为原有的症状突然加重,眩晕持续时间延长,患者因眩晕、平衡失调而卧床不起,喜卧于患侧(眼震快相侧),起立时向健侧倾倒。
   (2)检查时可见自发性眼震,为水平旋转性。轻症者因患侧迷路处于兴奋、激惹状态,眼震快相向患侧。病变加重后,迷路由兴奋转为抑制状态,功能减退,眼震快相则转向健侧。前庭功能有不同程度的减退。瘘管试验阳性,亦可为阴性。
   (3)听力明显减退,为感音性聋或混合性聋,重振试验阳性,Bek6sy自描听力曲线多为Ⅱ型,言语识别率正常或略下降,但非全聋。
   (4)发生于急性中耳炎者,可有耳深部疼痛
   (5)部分患者仅表现为隐袭性进行性高频下降型感音性聋( Neely,1993)。这类患者骨导听力亦下降。因患耳往往合并由中耳炎所致之传导性聋,故耳聋常呈混合性。
   3.急性化脓性迷路炎
   (1)急性化脓
   ①重度眩晕,自觉外物或自身旋转,恶心呕吐,患者卧床不起,喜侧卧于眼震快相侧,不敢睁眼,不能稍事活动。
   ②有自发性眼震,快相向健侧,强度较大。躯干向眼震慢相侧倾倒。当眼震方向又从健侧转向患侧时,须警惕有颅内并发症的可能。
   ③患耳耳鸣,听力急剧下降。
   ④体温一般不高,若有发烧、头痛、脑脊液压力升高及脑脊液中白细胞增多等,示感染已向颅内蔓延。
   (2)代偿期:在急性化脓期症状消失后约2—6周,逐渐进入代偿期。
   ①眩晕及自发性眼震消失,患者逐渐恢复平衡,可自由行动。
   ②患耳全聋。
   ③患耳对冷热试验刺激无反应。
   ④在代偿过程中作旋转试验时,如代偿尚不完全,可因旋转方向不同而旋转后眼震的持续时间也不相同。6个月或更久以后,由于代偿已完全,则旋转后眼震两侧也趋一致。据此可知代偿进展情况。
   4.迷路腐骨
   (1)一般有化脓性中耳炎病史,脓液或多或少,常具恶臭。
   (2)耳鸣:听力减退或消失。可伴有恶心呕吐眩晕等症状。在迷路腐骨形成过程中,发热头痛、流脓加剧等急性发作症状或有或无。腐骨形成后,耳蜗及前庭功能丧失或部分保存。
   (3)可有患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征。
   (4)有些患者在乳突手术后症状减轻,但鼓室或(和)鼓窦区肉芽增生,流脓不止。

诊断

1.局限性迷路炎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尤其是伴有中耳胆脂瘤,若出现阵发性或激发性眩晕,首先应考虑本瘸。有乳突或镫骨手术外伤史者应该提高警惕。
   2.依据临床特点及辅助检查可确诊浆液性迷路炎。
   3.依据临床特点及辅助检查可确诊急性化脓性迷路炎
   4.迷路腐骨:术前诊断比较困难。常在乳突术中或术后换药期间发现,方得确诊。凡遇下列情况之一者,应考虑迷路腐骨的可能:反复发作的慢性耳流脓、耳痛伴肉芽组织增生,内耳功能部分或全部丧失;乳突根治术后流脓不止,中耳乳突腔有较多肉芽,刮除后易复发。



分享到:
(更新时间: 2014-05-28 本信息由百科名医网科普专家团队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