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就诊指南 > 常见疾病 > 杆菌性痢疾

杆菌性痢疾

  别名:细菌性痢疾

概述

细菌性痢疾(shigellosis)是由痢疾杆菌(Shigelle)引起的急性炎性肠道传染病。痢疾杆菌为革兰阴性杆菌,根据菌体(O)抗原的不同分为4个菌型或4群,即志贺痢疾杆菌(A群)、福氏痢疾杆菌(B群)、鲍氏痢疾杆菌(C群)及宋氏痢疾杆菌(D群)。国内以福氏和宋内痢疾杆菌血清型多见。本病主要经粪-口途径传播,其在肠道的病变部位主要在乙状结肠和直肠。临床上以发热、腹痛、腹泻伴里急后重及排脓血便为主要特征,也有少数患者可迅速出现严重的毒血症状及微循环障碍,导致感染性休克、脑水肿等中毒性菌痢的临床表现,而肠道症状较轻或缺如。
   约2%患者在疾病恢复后1~3周,可并发非化脓性关节炎或Reiter综合征。

症状

潜伏期数小时~7天,多数为1~2天。
   1.急性菌痢:分为普通型(典型)、轻型(非典型)、中毒型3型。
   (1)普通型:急性起病,畏寒发热腹痛腹泻,大便每日十余次至数十次,初为稀便,很快转为黏液便或脓血便,量少,里急后重明显,恶心呕吐。左下腹压痛,肠鸣音亢进。
   (2)轻型:全身中毒症状不明显,腹痛较轻,腹泻次数少,里急后重不明显,病程短。
   (3)中毒型:多见于2~7岁儿童。起病急骤,中毒症状多发生于发病24小时内,突然寒战高热,偶见体温不升,病初常无腹泻等胃肠道症状,用生理盐水洗肠检查粪便可见较多白细胞及红细胞。根据临床表现不同,可分为3型:脑型,休克型,混合型。
   脑型:以严重脑部症状为主,早期头痛、呕吐,面色苍白,肌张力增强,惊厥,血压升高。后期神志不清,瞳孔大小不等,对光反射迟钝或消失,呼吸节律不整,甚至呼吸停止。表现为脑水肿和脑疝。
   休克型:表现为周围循环衰竭,早期面色苍白,皮肤发花,口唇、甲床发绀,四肢凉,皮肤湿冷,脉细数,血压正常或偏低,脉压小,少尿;晚期血压下降或测不出,伴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及心、肺、肾、脑等多个脏器功能障碍及衰竭。
   混合型:兼有上述两型表现,病情最为严重,预后最为凶险。
   2.慢性菌痢:病程超过2个月,分3型。
   (1)慢性迁延型:急性菌痢后,病程迁延2个月以上,有不同程度的腹部症状,大便常带有黏液.偶有脓血,可长期间歇排菌。因久病而导致健康状况下降,可有不同程度的乏力、贫血、营养不良或维生素缺乏症。
   (2)急性发作型:半年内有菌痢病史,因受凉、饮食不当或劳累等诱因而致急性发作。症状类似急性菌痢,但一般较轻。
   (3)慢性隐匿型:1年内有菌痢史,临床症状已消失2个月以上,但大便培养志贺菌属阳性,或乙状结肠镜检查有肠黏膜病变者。

并发症

急性细菌性痢疾的严重肠道并发症为中毒性巨结肠及结肠穿孔;慢性菌痢可有囊肿和息肉形成,若肠壁疤痕组织形成则可引起肠腔狭窄。
   细菌性痢疾的肠外并发症包括:败血症、肺炎、脑膜炎溶血尿毒症综合征(HUC)等,主要见于由志贺痢疾杆菌血清型1型和福氏痢疾杆菌所致的感染者中。

诊断

有不洁饮食史或与菌痢患者接触史,结合当地流行情况、个人卫生习惯,急性起病,发热、腹痛、腹泻、解脓血便及里急后重、左下腹压痛明显等症状可临床诊断;中毒型菌痢起病急骤,病初即有高热、惊厥、意识及循环、呼吸障碍而胃肠道症状轻微甚至无腹痛、腹泻。在菌痢流行季节,凡突然高热、惊厥而无其他症状的患儿,必须考虑到中毒型菌痢的可能,应尽早盐水灌肠或直肠拭子行粪便检查。粪便镜检有大量白细胞,可见红细胞及吞噬细胞,粪便培养出志贺菌可确诊。

治疗

1.抗菌治疗:近些年来,痢疾杆菌对多种抗菌药物如磺胺类、四环素、氯霉素、链霉素、氨苄西林的耐药率有显著增高,因此在选择用药时应尽可能按个体差异选用敏感药物。
   (1)SMZ(400mg)/TMP (80mg),成人每次2片,2次/日;儿童每日SMZ 50mg/kg和TMP10mg/kg,分次口服;疗程均为5天。
   (2)氨苄西林,成人2g/d,儿童每日50~100mg/kg,均分次口服,疗程5天。氨苄西林也可静脉注射,重症者为4~6g/d,儿童相应减少用量。
   (3)头孢曲松每日50mg/kg,分1~2次静脉滴注,疗程5天。
   (4)其它药物如氟喹诺酮类、阿奇霉素等也同样有效。氟喹诺酮类不宜用于18岁以下青少年。
   2.中毒型菌痢的治疗:在选择有效抗菌药物的同时,采取相应对症治疗措施。
   (1)循环衰竭的治疗措施包括:
   ①扩充血容量,首次可用5%低分子右旋糖酐,成人500ml、儿童20ml/kg,或用5%葡萄糖生理盐水或2:1等渗含钠溶液(2份生理盐水、1份1/6克分子乳酸钠溶液),成人不超过400~500ml、儿童不超过300~400ml。以后根据全身状况及尿量作相应调整,并以生理盐水或5%葡萄糖生理盐水作维持用液。
   ②应用血管活性药物必须在补充血容量的前提下使用。山莨菪碱(654-2)及阿托品有解除微血管痉挛的作用。常选用654-2 0.2~0.4mg/kg(成人10~20mg)静脉注射,每5~15分钟1次,至面色转红、四肢转暖及血压回升后,改为每4~6小时1次,维持24小时。
   ③纠正酸中毒,可用5%碳酸氢钠或11.2%乳酸钠,分次给予,用量根据二氧化碳结合力计算(每千克体重补充5%碳酸氢钠5ml或11.2%乳酸钠3ml均可提高二氧化碳结合力10 Vol%)。
   ④有左心功能不全时可选用西地兰等。
   (2)脑水肿与呼吸衰竭的治疗:尽快使用20%甘露醇或25%山梨醇1~2g/kg、快速静脉注入,需要时每6~8小时可重复1次。应注意保持呼吸通畅,根据需要时可加用呼吸兴奋剂、以及作气管内插管或切开,使用辅助人工呼吸器。
   (3)高热与抽搐的治疗:高热者以物理降温为主,包括酒精擦浴或冰帽降温。而冬眠疗法适用于有高热合并抽搐的患者。用法为氯丙嗪和异丙嗪各1~2mg/kg肌注,一般每4~6小时1次,用药3~4次,时间一般不超过24小时或有必要时作适当调整。
   (4)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应用:在使用有效抗菌药物的前提下,短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可减轻中毒症状,改善应激状态。一般用氢化可的松每日4~8mg/kg,分次静脉滴注,疗程3~5天。
   3.慢性菌痢的治疗:宜采取综合性治疗措施。生活规律,食物少渣、易消化。抗菌治疗仅适用于粪便培养阳性者或慢性发作型者,疗程宜长于急性菌痢。若大便中经常有脓血,乙状结肠镜检示肠粘膜病变持久不愈者,可予以保留灌肠疗法,在200ml灌肠液中可配以0.5%卡那霉素或1%~2%新霉素,同时加入0.25%普鲁卡因及泼尼松20mg,每晚1次,10~14天为 1个疗程。有肠功能紊乱者,可适当予以解痉和收敛药。
  
  

预防

1.控制传染源
   对急性患者早诊断、早隔离、彻底治疗,大便培养连续2次阴性方可解除隔离。重视不典型患者、慢性患者及带菌者的治疗与管理。
   2.切断传播途径
   加强水源保护,注意饮食卫生。养成良好卫生习惯,饭前便后洗手。注意环境卫生,灭蝇灭蛆,对患者的生活用具及排泄物彻底消毒。
   3.提倡母乳喂养,以降低小婴儿感染的危险,可口服活疫苗刺激肠道产生分泌型IgA及细胞免疫功能而获取免疫性。



分享到:
(更新时间: 2014-05-28 本信息由百科名医网科普专家团队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