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就诊指南 > 常见疾病 > 子宫内膜肿瘤

子宫内膜肿瘤

  别名:子宫内膜癌

概述

子宫内膜癌又称子宫体癌,是指原发于子宫内膜的一组上皮性恶性肿瘤,为女性生殖道常见三大恶性肿瘤之一,占女性生殖道恶性肿瘤20%~30%,多见于老年妇女,多数患者就诊时病变尚局限于子宫,故预后较好,其5年总生存率为69%。

病因

确切原因尚不清楚,研究提示与下列因素有关:
   1.内源性雌激素:长期无排卵,卵巢持续分泌雌激素,并将雄激素来转化为雌激素,如多囊卵巢综合征,绝经后功能性子宫出血。患有分泌雌激素的肿瘤,如卵巢颗粒细胞瘤。
   2.外源性雌激素:部分具有时间和剂量依赖性,每用一年雌激素替代治疗的(FRT)子宫内膜癌相对危险程度增加17%;未切除子宫接受外源雌激素治疗,子宫内膜增生和癌变均增加10倍,他莫西芬(三苯氧胺TMX)具有弱雌激素样作用,治疗乳腺癌同时8%可发生子宫内膜息肉,12%发生子宫内膜增生,可增加内膜癌发病危险性。
   3.子宫内膜增生性病变:子宫内膜简单型增生>6年发展成子宫内膜癌,内膜复杂性增生中,腺瘤样增生27%发展成癌,不典型增生82%发展成浸润癌。
   4.其他发病高危因素:包括肥胖、高血压、糖尿病,由于内分泌代谢紊乱,雄烯二酮转化增多,导致雌酮浓度升高,初潮早,绝经晚以及不孕。另外家族及遗传因素,有报道易患子宫内膜癌的家族,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5.基因与内膜癌:雌激素可能影响多种基因表达,可诱导分裂刺激细胞和器官生长,并通过刺激cvclin D转录基因、原癌基因、生长因子及其受体起作用,导致子宫内膜增生发展中细胞信号转导改变。约20%的内膜癌中存在P53突变,在浆液性宫内膜肿瘤中P53基因突变高达90%,20%的Kras在雌激素诱导下突变对宫内膜细胞ER转录活性有影响。

症状

1.病史
   (1)月经紊乱史,特别是子宫内膜增生过长史、不孕史、长期服用雌激素药物史、卵巢肿瘤史等。
   (2)合并肥胖、高血压、糖尿病及不孕不育史。
   2.阴道流血绝经后阴道流血,围绝经期不规则阴道流血,40岁以下妇女经期延长或月经紊乱。
   3.阴道异常排液呈浆液性或血水样。
   4.晚期时因癌肿浸润周围组织或压迫神经而引起下腹及腰骶部疼痛。
   5.妇科检查早期患者可无异常发现,稍晚期则子宫增大,有的可扪及转移结节或肿块。

并发症

可合并肥胖、高血压、糖尿病及不孕不育。
  

诊断

1.若有病史、易患因素和临床表现应注意患子宫内膜癌的可能,应进一步行辅助检查。
   2.辅助检查
   (1)细胞学检查:采用宫颈外口及后穹隆涂片,或宫颈内、外口涂片及后穹隆涂片做细胞学检查,可能提高阳性率。
   (2)分段诊断性刮宫:是确诊本病的主要依据。先刮颈管,用探针探测官腔,继之刮宫腔,刮出物分别装瓶固定送病理检查。若刮取的组织量多且呈豆渣样时,内膜癌的可能性极大,应立即停止搔刮,以防子宫穿孔或癌灶扩散。
   (3)B超或阴道超声辅以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了解子宫大小、官腔内有无占位性病变、子宫内膜厚度、肌层浸润深度,以协助诊断。
   (4)宫腔镜检查:直视下明确官腔内病变部位、范围,对可疑部位做活组织检查,有助于发现较小的和早期病变。

治疗

1.激素治疗:不宜手术、放疗或治疗后复发的晚期患者考虑首选激素,另外年轻Ⅰa期患者要求保留生育功能者也可考虑慎重应用。常用药物为:
   (1)己酸孕酮:500mg,肌注,每日1次,连续用6~8周后,改为250mg,肌注,每日1次;或500mg次/周,肌注。
   (2)醋酸甲羟孕酮(progesterone acetate):即安宫黄体酮,每日100~200mg,口服6个月~1年。
   2.化学药物治疗:晚期或复发病例,可联合化疗。使用方案有顺铂、多柔比星、环磷酰胺,或紫杉醇与顺铂联合应用。



分享到:
(更新时间: 2014-05-28 本信息由百科名医网科普专家团队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