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就诊指南 > 常见疾病 > 真菌性肺疾病

真菌性肺疾病

  别名:肺真菌病

概述

由真菌引起的疾病统称为真菌病。近年来,由于大量广谱抗生素、皮质激素、大剂量化疗药物和高强免疫抑制剂的使用,造血干细胞移植、实体器官移植的开展,以及各种导管的体内介入、留置,艾滋病的流行,人口老龄化等因素使真菌感染的发病率不断增加。大气中的真菌随呼吸进入肺部,其他部位脏器遭受真菌感染后,病原菌也易随血流进入肺部,所以深部真菌感染中以肺真菌病最为常见。临床上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的发病率亦呈上升趋势。

症状

按发生肺部真菌感染时宿主的免疫状态,可分为以下两种:
   1.原发性肺真菌病:指健康者发生的真菌感染。近年来发现隐球菌属、曲菌属引起的原发性肺真菌病并不少见。患者常无症状,或有轻微发热、咳嗽、咳痰;偶在体检时发现,常因X胸片上病灶性质不明而进行支气管镜或肺活检时证实。
   2.继发性肺真菌病:当患者免疫力低下时,真菌可侵入肺部而发生肺炎或肺化脓症。多为医院内感染。病原菌检出率依次为念珠菌属、曲菌属和隐球菌属,其他菌属少见。临床症状无特征性,常被基础疾病所掩盖,或在尸检时证实。对可疑病人作痰真菌培养,以及检测相关真菌的血清学试验可早期诊断。

诊断

1.长期大量使用广谱抗生素等“机会感染”的因素。
   2.有免疫缺陷或免疫抑制现象。
   3.痰、肺泡灌洗液、胸腔积液、血液、尿液、脑脊液、胃液、粪便、脓液、骨髓等直接涂片镜检、培养、组织病理学,找到真菌孢子和(或)菌丝是诊断的重要证据。其他如动物接种、皮肤试验、血清学试验(1,3-β-葡聚糖、半乳甘露聚糖)、分子生物学技术,诊断深部真菌感染的试验都有一定意义。
   4.X线诊断真菌侵入肺组织后,可引起一系列炎症反应。

治疗

1.常用抗真菌药物
   (1)两性霉素B及其含脂制剂:
   ①两性霉素B:七烯类广谱抗真菌药,主要作用于细胞膜的甾醇,使菌体溶解破坏。用于曲霉菌、念珠菌、隐球菌、组织胞浆菌等引起的感染,而对土霉菌及癣菌无效。曰服几乎不被肠道吸收,需要静脉给药。血浆蛋白结合率高,可通过胎盘屏障,脑脊液的浓度低,血浆半衰期为24小时,肾脏清除很慢。推荐用法:静脉给药,0.5~1mg/kg,开始先以1~5mg(或0.02~0.10mg/kg)给药,视耐受情况每日或隔日增加5mg。避光缓慢静滴(不短于6小时)。两性霉素B制剂具有严重的肾脏毒性,需对患者进行严密的肾功能及血钾水平监测,应避免与其他肾毒性药物合用。另外,应注意两性霉素B在输液中的反应,可于静滴前给予解热镇痛、抗组胺药或加用小量糖皮质激素。
   ②两性霉素B含脂制剂:目前有3种制剂,两性霉素B脂质复合体(ABLC)、两性霉素B胆固醇复合体制剂(ABCC)[亦称两性霉素B胶质分散体(ABCD)]和两性霉素B脂质体(L-AmB),因其分布更集中于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如肝、脾和肺组织,减少了在肾组织的浓度,故肾毒性较两性霉素B降低。适用于不能耐受两性霉素B、肾功能严重损害不能使用两性霉素B常规制剂的患者。此类药物易在肝脏及脾脏中浓集,肾脏中则较少蓄积,清除半衰期为100~150小时。推荐剂量:ABLC为5mg/kg,ABCD为3~4mg/kg,LAmB为3~5mg/kg。亦主张从低剂量开始逐渐增量,缓慢滴注,如耐受性良好,滴注时间可缩短至1~2小时。该药肾毒性显著降低,输液反应较少,仍需监测肝、肾功能。
   (2)吡咯类抗真菌药:包括眯唑组和三唑组,其作用机制是通过与菌体胞膜结合,使胞浆外渗,菌体溶解死亡。是目前临床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类抗真菌药物。常用的有氟康唑、伏立康唑、伊曲康唑均属三唑类抗真菌剂,近年亦有应用泊沙康唑、雷夫康唑的报道。
   ①氟康唑(fluconazole):抗真菌谱包括念珠菌属(主要为白念珠菌,对光滑念珠菌的活性逐步降低,对克柔念珠菌几乎无活性)和隐球菌属、组织胞浆菌等,对曲霉菌感染无效。口服迅速吸收,进食对药物吸收无影响。蛋白结合率低,易穿透血脑屏障。肾脏清除,血浆半衰期为20~30小时,血中药物可经透析清除。预防剂量:50~400mg/d,疗程不宜超过3周。治疗剂量:200~400mg/d,真菌对氟康唑处于剂量依赖性敏感,必要时加大使用剂量。
   最常见的副作用为胃肠道反应,长期治疗者需监测肝功能。
   ②伏立康唑:抗真菌谱包括念珠菌属、隐球菌属、曲霉属、镰刀霉属和荚膜组织胞浆菌等致病真菌,对接合菌(毛霉、根霉)无活性。此药呈非线性药代动力学,蛋白结合率为58%,组织分布容积为4.6L/kg。代谢受基因多态性调控,在亚洲人群中的药代动力学参数差异较大;经静脉给予3mg/kg,清除半衰期为6~9小时。推荐用法:负荷剂量:静脉给予6mg/kg,每12小时1次,连用2次。输注速率不得超过每小时3mg/kg,在1~2小时内输完。维持剂量:静脉给予4mg/kg,每12小时1次。对于不耐受者将维持剂量降至3mg/kg,每12小时1次。用药后出现短暂视觉障碍的发生率可达30%。中至重度肾功能不全患者不得经静脉给药。
   ③伊曲康唑:抗真菌谱包括曲霉属、念珠菌属、隐球菌属和组织胞浆菌等主要致病真菌,对镰刀霉活性较低,对接合菌感染无效。此药采用β-环糊精技术的口服液比胶囊剂的生物利用度大幅提高。蛋白结合率为99%。血浆半衰期为20~30小时。在肺、肝、肾、肌内及骨骼等组织中的浓度则比血药浓度高2~3倍,脑脊液中含量很低。经肝P450酶系广泛的代谢,代谢产物经胆汁和尿液排泄,其代谢产物羟基伊曲康唑具有与伊曲康唑同等的抗真菌活性。推荐用法:第1~2天:200mg,静滴,2次/日;第3~14天:200mg,静滴,1次/日,输注时间不得少于1小时;之后序贯使用口服液,200mg,2次/日,直至症状改善及影像学上病灶基本吸收。预防治疗:口服液5mg/(kg.d),疗程一般为2~4周。需溶于0.9%氯化钠溶液,不可用葡萄糖注射液。长期治疗时应注意对肝功能的监护,应避免与其他肝毒性药物合用。
   (3)棘白菌素类抗真菌剂:为真菌细胞壁1,3-β-D葡聚糖合成酶抑制剂,使葡聚糖耗竭,不能合成细胞壁,与其他抗真菌药物无交叉耐药。
   卡泊芬净:抗真菌谱包括多种致病性曲霉菌属和念珠菌属,对肺孢子菌有抗菌活性,但目前临床资料尚少。对新生隐球菌和镰刀霉属、毛霉菌和接合菌等无活性。血药浓度与剂量呈等比例增长,蛋白结合率>96%,组织分布以肝脏为高,经肝脏及肾脏排泄,脑脊液中几乎不能检出,清除半衰期为40~50小时。推荐剂量:侵袭性曲霉病:第170mg/d,次日即改为50mg/d,输注时间不得少于1小时。严重肝功能受损者应避免用药。
   (4)5-氟胞嘧啶(5-FC):属抑菌剂。通过影响真菌细胞核酸的代谢起到抗真菌作用,对隐球菌和念珠菌包括非白念珠菌有良好抗菌作用,对其他菌属则多耐药。单独应用易导致耐药,一般与其他抗真菌药物联合应用,提高疗效或减少后者用量。口服生物利用度78%~90%,达峰时间2小时。血清蛋白结合率低。药物广泛分布于各器官组织,脑脊液浓度可达血液浓度的50%~100%。清除半衰期24~48小时,90%以上以原形自尿中排出。用法用量:100~150mg/(kg·d),口服分4次,静滴分2~4次给药。成人一般每次2.5g,滴速4~10ml/min。肾功能不全者需减量。对本品过敏者禁用,孕妇、哺乳期妇女慎用。注意监测血象及肝、肾功能。
   (5)丙烯胺类:丙烯胺类是新上市的一类抗真菌药,包括萘替芬、特比萘芬等。特比萘芬比萘替芬更为安全有效,副作用轻微。这一类药物可抑制角鳖烯环氧化酶,阻止真菌细胞膜的麦角固醇合成。特比萘芬目前主要应用在浅部真菌感染,口服250mg/d的剂量是非常有效的。特比萘芬在体外实验中对多种念珠菌、曲霉菌、隐球菌有活性,与吡咯类合用对念珠菌、曲霉菌有协同作用,有望用于深部真菌尤其是多重耐药白色念珠菌感染的治疗。
   (6)中药:大蒜注射液为0.3%溶液,用30~50ml (90~150mg/d)加入5%葡萄糖或生理盐水500ml内静脉滴注,1次/日,也可口服胶囊制剂(每粒20mg)2粒,3次/日。另有合成大蒜素(3mg/ml),用量40~100ml静脉滴注。
   2.支持对症治疗:应注意营养支持,适当应用免疫调节剂,增强患者抵抗力。
  
  



分享到:
(更新时间: 2016-01-08 本信息由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信息研究所专家团队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