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就诊指南 > 常见疾病 > 丛林斑疹伤寒

丛林斑疹伤寒

  别名:恙虫病

概述

丛林斑疹伤寒(Scrub Typhus)又称恙虫病(tsutsugamushi disease),本症流行于东南亚一带国家,在我国见于台湾及东南沿海各省。主要发生于夏秋两季。各种年龄均有发病,但以21~40岁占多数,男性多于女性。其临床特征为发热、寒战、剧烈头痛、皮损和肺炎。

病因

是由恙虫立克次体(Rickettsia tsutsugamushi)所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各种鼠类是该病的主要传染源,鸟、家禽、野鸡等也可成为储存宿主。恙螨(红恙虫Tsutsug amshi skamushi及地里姜虫Tsutsugamushi deliensis)是传播该病的媒介,人对恙虫病有普遍易感性。

症状

潜伏期为4~21日,一般为10~14日。临床表现有:
   1.发热及全身中毒症状
   起病急,体温可在1~2日内上升到39℃以上,呈弛张热型,常伴有畏寒或寒战、头痛、全身酸痛、疲乏、食欲减退等急性感染症状。患者颜面潮红、结膜充血等。病程第2周病情常加重,患者表情淡漠、重听、谵妄,甚至出现抽搐或昏迷,并可有颈项强直等脑膜刺激征;心率快、心音弱、心律紊乱等心肌炎表现;以及咳嗽、胸痛、气促等肺炎症状。病程进入第3周后病情明显加重,可出现多脏器损害和出血现象。
   2.焦痂及溃疡
   对本病的诊断最具特征性,可见于36%~100%的患者,其外观呈圆形或椭圆形,直径3~15mm,焦黑色,边缘稍隆起,周围有红晕,如无继发感染,则不痛不痒,无渗液。痂皮脱落后,中央凹陷形成溃疡,基底部呈现淡红色肉芽创面。多数患者只有一个焦痂,个别可有2~3个。因恙螨幼虫好侵袭人体湿润、气味较浓、较隐蔽的部位,故焦痂多见于腹股沟、肛周、会阴、外生殖器、腋窝等处,偶见于胸、乳房、脐、趾间、眼睑等部位。需仔细检查,以免遗漏。
   3.淋巴结肿大
   多先见于焦痂附近的淋巴结,有压痛,可移动。病程第2周,常见全身浅表淋巴结轻度肿大。
   4.皮疹
   多见于病程第4~6日,为暗红色斑丘疹,多为充血性,少数呈出血性,不痒,直径约2~5mm,多散发于胸、腹、背部,向四肢扩展,但面部很少,手掌和足底缺如。皮疹持续3~7日后消退,可遗留少许色素沉着。
   5.肝、脾肿大:质软,无触痛。

并发症

并发症以中毒性肝炎最为常见。其次是支气管肺炎、心肌炎、脑膜脑炎、肾衰竭和消化道大出血等。

诊断

根据地区、季节等流行病学资料,若出现典型的焦痂等皮肤改变及其他临床表现应考虑本病的可能,再结合相关实验室检查可协助诊断。

治疗

1.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严重者,可适当使用镇静剂,如安定、巴比妥类药物等。
   2.病原疗法
   氯霉素有特效,服药后体温大多在1~2日内降至正常,剂量为成人2g/d,儿童25~40mg/(kg·d),分4次日服,退热后剂量减半,再用7~10日。严重病例可作静脉滴注。四环素族中以多西环素疗效较好,成人剂量为0.2g,每日1次,连服5~7日,罗红霉素治疗亦有较好效果。成人口服0.2g/d,儿童4mg/(kg·d),每日1次口服。热退后减半量,疗程10日。氟喹诺酮类药物亦有较好疗效。
   3.对症与支持疗法
   补充维生素,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高热时慎用止痛退热药。
   4.并发症治疗
   对发生中毒性肝炎的病人,应避免使用对肝功能有损害作用的药物,并适当应用护肝药物。对发生支气管肺炎的病人,可酌情应用其他抗生素。发生心肌炎的病人应绝对卧床休息,适当应用心肌营养药物。对发生脑膜脑炎的病人,可短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用20%甘露醇脱水降低颅压。对发生肾衰竭的病人,可作血液透析。对发生消化道大出血的病人,可应用止血药物并且输血治疗。
  
  

预防

主要是灭鼠,改善环境,清除杂草,减少恙螨滋生地。在疫区应注意防护自己,如穿防护服、防护靴和用防虫剂等措施以免受到恙螨的叮咬。到目前为止尚无有效的疫苗用于预防恙虫病。药物预防有一定效果,进入疫区前后可用多西环素预防,成人每次200mg,每周1次,服至离开疫区后2~3周。



分享到:
(更新时间: 2014-05-28 本信息由百科名医网科普专家团队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