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就诊指南 > 常见疾病 > 吸收不良综合征

吸收不良综合征

  别名:Malabsorption syndrome

概述

吸收不良综合征是因小肠营养成分吸收不足引起的一组症侯群,可出现脂肪、蛋白质、碳水化合物以及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吸收障碍。吸收不良综合征患者可以出现一种或多种营养物质吸收不良。本病通常包括消化和吸收两个过程的功能缺陷。

病因

常见的吸收不良原因如下:
   1.胰酶的缺乏:可见于慢性胰腺炎、囊性纤维化、胰腺癌、先天性胰腺功能不全等。
   2.胆盐的缺乏:可见于梗阻性黄疸、胆汁淤积性肝病、胆盐丢失(如回肠末端疾病)、细菌过生等。
   3.混合时间不足和肠道通过过快:可见于胃切除术后、甲状腺功能亢进等。
   4.小肠黏膜疾病:
   (1)黏膜表面面积减少:手术后(切除回肠大于1m)、胃-结肠瘘、短路手术后;
   (2)黏膜损害:热带脂肪泻、乳糜泻;寄生虫病(蓝氏贾第鞭毛虫病、圆线虫病、钩虫病、姜片虫病);内分泌病(糖尿病、甲亢、甲减、肾上腺皮质功能低下);低丙种球蛋白血症;药物(新霉素、秋水仙碱);
   (3)小肠壁浸润性病变或损伤:Whipple病、淋巴瘤、克罗恩病、肠结核、小肠淀粉样变、嗜酸细胞性肠炎等。
   5.肠道黏膜外的疾病:可见于小肠淋巴管扩张(先天和继发淋巴瘤、Whipple病等)、肠系膜动脉粥样硬化或各种系统性血管炎等。
   6.其他原因还可有:
   (1)腔内原因(消化不良):乳糖酶、蔗糖酶、海藻糖酶等肠黏膜刷状缘二糖酶缺乏也是其原因;
   (2)黏膜异常(吸收不良):黏膜转运障碍,葡萄糖-半乳糖载体缺陷、无β-脂蛋白血症、胱氨酸尿、蛋氨酸吸收不良等;
   (3)运送异常(淋巴或血流障碍):均可引起肠壁血供减少和微绒毛病变,造成吸收不良。

症状

1.症状:腹泻是该综合征的最常见症状。患者可有“脂肪泻”,典型者粪便为糊状、量大、酸臭,粪便表面呈光亮的油脂样。碳水化合物消化吸收不良时,碳水化合物在结肠被细菌酵解产气,出现腹胀。电解质紊乱者,可出现肌无力(低钾)、手足抽搐(低钙)。蛋白质吸收障碍可引起疲劳、体重下降及水肿。铁或维生素吸收不良可引起舌炎、贫血和出血倾向。
   2.可有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表现,如消瘦、贫血、皮肤干燥、出血倾向及舌炎等。

诊断

1.凡临床上有显著腹泻(特别是脂肪泻)、消瘦、营养不良和贫血(特别是大细胞型贫血)的患者,均应怀疑吸收不良综合征,进一步诊断需作粪脂肪定量测定或其他小肠吸收试验加以确定。
   2.此外,还需要做一系列检查,以判断病情的轻重和寻找原因。

治疗

吸收不良综合征的治疗包括营养支持治疗、替代治疗、对症治疗、病因治疗。
   1.营养支持治疗:应提供足够的热量,补充必需氨基酸和必需脂肪酸,以及各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注意维持水电解质平衡。能口服者尽量采用肠内营养,病情严重者可短期应用全胃肠外营养(TPN)。
   2.替代、对症治疗:胰腺外分泌功能不全者应给予胰酶制剂。腹泻严重时可酌情应用复方苯乙哌啶(地芬诺酯)或易蒙停(洛哌丁胺)。
   3.病因治疗:病因明确者应针对病因进行有效的治疗。例如小肠细菌过度生长时的抗生素治疗,成人乳糜泻的去麦胶饮食治疗,嗜酸性肠炎用激素治疗,胃泌素瘤可采取抑酸或手术治疗,以及针对肠结核或克罗恩病的相应治疗。



分享到:
(更新时间: 2016-01-08 本信息由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信息研究所专家团队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