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就诊指南 > 常见疾病 > 丹毒

丹毒

  别名:Erysipelas

概述

丹毒(erysipelas)是由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引起的皮肤浅层淋巴管网及其周围软组织的急性炎症。

病因

病原菌为A组B型溶血性链球菌,偶有C型或G型链球菌所致。多由皮肤或黏膜破坏而侵入,但亦可由血行感染,足癣和鼻炎常是引起小腿丹毒及面部丹毒的主要诱因。其他如营养不良、酗酒、丙球蛋白缺陷以及肾性水肿,皆为本症促发因素。

症状


   发病急剧,常先有恶寒、发热、头痛、恶心、呕吐等前驱症状。婴儿有时可发生惊厥。继而在患部出现水肿性红斑,境界清楚,表面紧张灼热,迅速向四周扩大。有时损害处可发生水疱。自觉灼热疼痛,局部淋巴结肿大,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多,好发于小腿及头面部,婴儿常好发于腹部,其他任何部位亦可发牛。多呈急性经过,全身症状和皮损一般在4~5天达高峰,若不积极治疗,尤其婴儿及年老体弱的病人,常可发生肾炎、皮下脓肿及败血症等并发症。皮疹消退时,局部可留有轻度的色素沉着和脱屑。
   临床上由于其表现不同,因而有各种不同的名称。如在红斑肿胀处发生水疱者,称为水疱性丹毒;形成脓疱者,称为脓疱性丹毒;炎症深达皮下组织引起皮肤坏疽的,称为坏疽性丹毒;皮损连续扩大且呈岛屿状蔓延的,称为游走性丹毒。本症常有在原部位反复再发的倾向。再发时,症状往往较前一次轻。由于反复发作,皮肤淋巴管受损被阻塞,日久可继发象皮肿。此尤见于下腿。若发生于颜面者,可形成慢性淋巴水肿样改变。此种反复再发者称为慢性复发性丹毒。
  
  

并发症

本病一般可自愈,较少并发其他疾病。婴儿和年老体弱的患者,如治疗不及时,常可发生肾炎、皮下脓肿及败血症等并发症。

诊断

1.皮损好发于小腿、足背和面部,为鲜红色水肿性斑片,有灼热感,疼痛及压痛明显,严重者可发生水疱。常伴附近淋巴结肿大,小腿丹毒常伴发足癣。面部丹毒常由鼻部炎症、抠鼻、掏耳等引起。
   2.病程多为急性经过。
   3.发病前常有畏寒、发热和全身不适等前驱症状。
   4.皮损在同一部位反复发作者,称为复发性丹毒,时间长者可引起慢性淋巴水肿,发生于小腿的亦称象皮腿。
   5.实验室检查:血液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常增高。

治疗

1.全身治疗:以青霉素疗效最好,一般用药2~3天后体温常能恢复正常,但仍需持续用药2周左右。如青霉素过敏者可用红霉素、克林霉素或磺胺类药。
   2.局部治疗:患肢抬高,可用0.1%依沙吖啶溶液或马齿苋煎液冷敷。
  
  

预防

1 丹毒患者应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并适当隔离。如病在下肢,则应卧床,抬高患肢。
   2 根治足癣可预防下肢丹毒,预防面部丹毒应避免和纠正挖鼻习惯。
   3 饮食宜清淡,不宜刺激性食物,鼓励病人多饮水。
   4 皮肤感到瘙痒时,应避免抓破,造成再次感染。
   5 切忌过度疲劳,长久站立;夏季不要趟雨水。



分享到:
(更新时间: 2016-01-08 本信息由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信息研究所专家团队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