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就诊指南 > 常见疾病 > 狂犬病

狂犬病

  别名:恐水症

概述

狂犬病(rabies)是由狂犬病病毒所致的急性传染病,为人畜共患传染病。人类多因病畜咬伤而感染。临床表现主要有恐水怕风、咽肌痉挛和进行性瘫痪等,死亡率极高。因恐水症状突出,故本病又称为恐水症。
   狂犬病是所有传染病中最凶险的病毒性传染病之一,一旦发病,预后极差,病死率可高达100%。

症状


   潜伏期长短不一,4天~19年,绝大多数在3个月~1年以内。影响潜伏期的因素为年龄(儿童较短)、伤口部位(头面部发病早)、伤口性质(深咬伤较短)和入侵病毒数量、毒力及宿主防御机制等。典型临床经过分为3期。
   1.前驱期1~4天,常有低热、头痛、乏力、咽痛、腹痛、烦躁等。继之对强光、高声等刺激敏感而有咽喉紧迫感,进食时咽喉肌轻度痉挛,但尚能吞咽。约80%患者伤口局部及其神经通路上有放射性疼痛、麻木、痒及感觉异常。
   2.兴奋期1~3天。反射性咽喉痉挛逐渐加重,每当水、风、光、声、烟刺激时会引起咽喉部严重痉挛(恐水症)。呼吸肌痉挛可致呼吸困难。全身肌张力高,颈部强硬。常出现躁狂与昏睡交替。由于交感神经亢进,有大汗、心率增快、血压升高、瞳孔扩大、唾液分泌增加等表现。患者可高热39~40℃。神志大多清晰,部分有精神失常。可在发作中死于呼吸衰竭或循环衰竭。
   3.麻痹期6~18小时。痉挛减少或停止,患者渐安静,逐步发生全身弛缓性瘫痪。感觉减退,反射消失,呼吸慢而不规则,心搏微弱,血压下降,神志不清,最终因呼吸麻痹和循环衰竭而死亡。
   整个病程3~5天,极少超过10天。极少见“麻痹型”病例以高热、进行性麻痹为主,终至衰竭死亡,全病程约8~9天。
  
  

诊断

诊断要点:
   1.流行病学史:有被狂犬或病兽如狼、猫等咬伤或抓伤史。
   2.临床特点:出现典型症状如恐水、怕风、咽喉痉挛,或怕光、怕声、多汗、流涎和咬伤处出现麻木、感觉异常等。
   3 实验室检查
   (1)周围血象及脑脊液检查:外周血白细胞总数轻至中度增多,中性粒细胞占80%以上。脑脊液细胞数及蛋白质可稍增多,糖及氯化物正常。
   (2)病毒抗原抗体检测:①检测狂犬病毒抗原:可取角膜印片、鬟根皮肤活检组织或脑组织,通过免疫荧光抗体技术检测抗原,阳性率可达98%。②应用ELISA检测血清中特异性抗体,阳性时有助狂犬病的诊断。
   (3)病毒分离:取病人的唾液、脑脊液、泪液接种鼠脑分离病毒。至少需1周才有结果。
   (4)内基小体检查:均于死后进行,取动物或死者的脑组织作切片染色,镜检找内基小体,阳性时可确诊。
   (5)病毒核酸检测:可取脑组织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狂犬病毒核酸,阳性时可确诊。
   根据流行病学史和临床特点作出临床诊断。确诊有赖病原学实验室检查的阳性结果(包括病毒分离、内基小体检查、病毒核酸和抗原检测)。

治疗

1.疫苗接种:是预防和控制狂犬病的重要措施之一。
   (1)狂犬病病毒疫苗:目前主要使用细胞培养疫苗:①人二倍体细胞疫苗:免疫原性强,不良反应很少,注射次数少,但价格昂贵;②佐剂地鼠肾细胞疫苗:国内广泛采用,使用安全;③纯化Vero狂犬病疫苗:免疫原性和不良反应与①相似,但价格低。其他有纯化鸡胚细胞疫苗和鸭胚疫苗等。
   (2)接触前免疫:对象为有职业危险者和狂犬病患者密切接触者。推荐0、28日两剂和0、7、28或0、28、56日三剂接种方案,每次1ml肌注或深皮下注射。
   (3)接触后免疫:WHO推荐的标准免疫方案为0、3、7、14和30日各肌注2ml,第90日再加强1次。注射部位成人取三角肌,儿童取腿前外侧肌内注射。严重咬伤者,于0、3日用量加倍。
   2.注射免疫血清:WHO推荐,在接种疫苗同时注射人狂犬病免疫球蛋白(HRIG),剂量为20U/kg(马抗血清剂量为40U/kg),先皮试,阴性者尽可能多地在伤口周围浸润注射,余量注入大腿肌肉。皮试阳性者需行脱敏处理。

预防

1.疫苗接种:国内主要采用狂犬病毒的地鼠肾细胞疫苗,咬伤后应尽早进行狂犬病毒地鼠肾细胞疫苗的预防注射。疫苗共接种5次,每次2ml,于0、3、7、14和30日完成。如严重咬伤,可全程注射10针,于当日至第6日每日1针,随后于10、14、30、90日各注射1针。
   2.免疫球蛋白注射:有马或人源性抗狂犬病毒免疫球蛋白和免疫血清,以人抗狂犬病毒免疫球蛋白(HRIG)最佳,HRIG用量为20IU/kg;马抗狂犬病毒免疫血清(简称马抗血清)为40IU/kg,总量一半在伤口进行局部浸润注射,剩余剂量作臀部肌内注射。为避免马血清的过敏反应,注射前应作皮肤过敏试验,过敏者可用脱敏注射。
   3.预防破伤风及细菌感染。



分享到:
(更新时间: 2014-05-28 本信息由百科名医网科普专家团队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