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求医问药 > 按地区查询医院 >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

简介

中文简称:北京协和医院

性质:公立医院

类型:综合医院

等级:三级甲等

省份:北京市

城市:东城区

   北京协和医院是集医疗、教学、科研于一体的大型三级甲等综合医院,是卫生部指定的全国疑难重症诊治指导中心,也是最早承担高干保健和外宾医疗任务的医院之一,以学科齐全、技术力量雄厚、特色专科突出、多学科综合优势强大享誉海内外。在2010、2011、2012年复旦大学医院管理研究所公布的“中国最佳医院排行榜”中连续三年名列榜首。

医院建成于1921年,由洛克菲勒基金会创办。建院之初,就志在“建成亚洲最好的医学中心”。90年来,医院形成了“严谨、求精、勤奋、奉献”的协和精神和兼容并蓄的特色文化风格,创立了“三基”、“三严”的现代医学教育理念,形成了以“教授、病案、图书馆”著称的协和“三宝”,培养造就了张孝骞、林巧稚等一代医学大师和多位中国现代医学的领军人物,并向全国输送了大批的医学管理人才,创建了当今知名的10余家大型综合及专科医院。2011年在总结90年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创新性提出了“待病人如亲人,提高病人满意度;待同事如家人,提高员工幸福感”新办院理念。

90多年来,协和人以执着的医志、高尚的医德、精湛的医术和严谨的学风书写了辉煌的历史,今天的协和人正为打造“国际知名、国内一流”医院的目标而继续努力。

医疗医资

医院共有2个院区、总建筑面积53万平方米,在职职工4000余名、两院院士5人、临床和医技科室53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21个、国家级重点学科20个、博士点16、硕士点26个、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基地6个、二级学科住院医师培养基地15个、三级学科专科医师培养基地15个,开放住院床位2000余张,单日最高门诊量约1.3万人次、年出院病人约7.2万人次。被评为“2011年最受欢迎三甲医院”、“2012年全国文明单位”、“2012年全国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2012年全国卫生系统先进集体”等,2012年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同时,医院还承担着支援老少边穷地区、国家重要活动和突发事件主力医疗队的重任,在2008年北京奥运工作中荣获“特别贡献奖”。

医疗设备

放射科:拥有西门子炫速双源 CT、西门子双源 CT、GE 3.0T 磁共振、GE Signa 1.5T HDe 奥运磁共振、东芝Vantage Atlas 1.5T磁共振等先进设备。

超声诊断科:拥有GE LOGIQ E9、飞利浦iU22、siemens_s2000-1、siemens_s2000-2、siemens_s2000-3等先进设备。

放射治疗科:拥有Siemens Primus M 直线加速器、VARIAN TRILOGY 直线加速器、高剂量率后装治疗机、立体定向X刀、三维立体模拟定位系统、varian 2300CD 直线加速器、射频热疗机、超声引导摆位治疗系统(BAT)、放射治疗质控设备、放射治疗计划系统等先进设备。

物理医学康复科:拥有放散状冲击波治疗机、表面肌电分析及训练系统(10通道水力按摩装置(干式水床)、空气波压力治疗仪、神经功能重建治疗系统、半导体激光治疗仪、智能康复训练器、平衡功能重建治疗系统、电动起立床、骨质疏松治疗仪、高压电位治疗仪等先进设备。

眼科:拥有眼前节YAG激光及多波长后节激光、Octopus101自动视野计、激光扫描眼底镜SLO、眼底数字荧光血管造影系统、眼科准分子激光、超声生物显微镜(UBM)、视觉电生理检查、相干光学断层扫描(OCT)等先进设备。

特色专科

呼吸内科:北京协和医院呼吸内科是由我国已故著名呼吸病学专家 - 朱贵卿教授创建的、具有悠久历史的学科专业,是我国最早成立的呼吸科专业科室之一,是我国一流的呼吸科学临床和研究中心及呼吸疑难病诊治中心,拥有众多的我国呼吸专业的老前辈或知名教授。朱贵卿教授、罗慰慈教授、朱元珏教授、黄席珍教授、林耀广教授、李龙芸教授、蔡柏薔和陆慰萱教授等都曾或正在这里执教和工作。目前是国家教委批准的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有博士研究生导师 4人、硕士研究生导师11人;此外,当前还承担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医学生的临床教学任务。 每年接收来自全国各医院的进修医师。

目前在编人员37人,正教授(包括正研究员)10人,副教授5人,主治医师13人,技术人员11人。病房包括东西两院各一个病区,开放病床82张。科内设有肺癌诊疗中心、哮喘和COPD诊疗中心、睡眠呼吸疾患诊疗中心等。呼吸内科现有 10个实验室和中心:肺功能实验室2个、血气分析实验室、支气管镜室2个、细胞学实验室、基础研究实验室、睡眠呼吸诊疗中心和两个呼吸治疗中心。

学科分组(10个),肺间质病学组、气道疾病(哮喘和COPD)学组、睡眠呼吸疾病学组、肺癌学组、呼吸重症监护学组、呼吸生理心理学组、支气管镜和介入治疗学组、肺功能和血气学组、肺血管疾病学组和肺部感染学组。科内有浓厚的学术气氛,目前每周一下午为胸部疑难疾病讨论会,每周二下午全科查房和读书汇报会,不定期举办学术研讨会,每年举办呼吸内科进展高级学习班。主持或参加国内、国际学术活动,每年在国际学术刊物、国内核心期刊或国内重大学术会议上发表和宣读的学术论文约50~80 篇。

呼吸内科:罗慰慈、朱元珏、李龙芸、肖毅、陆慰萱

肾内科:1979年肾脏病在中国作为一个崭新的学科才刚刚起步,毕增祺教授有远见的创立了北京协和医院内科肾脏病专业组,成为中国最早的肾脏内科之一。1980年起建立了肾脏病实验室和血液透析室。九十年代初期,一批年轻的学者从海外学成归来,为肾脏病临床、教学和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发展契机。1993年北京协和医院内科肾脏病专业组和其他各专业组一样,都改为学科即肾脏病科,同时成立了血液净化中心。90年代后期,多位博士、硕士研究生毕业,并相继赴美国、欧洲、澳大利亚和日本完成博士后训练或进修归来,使得肾内科更具生机和活力。经过近30余年艰苦创业,协和肾内科已逐步发展成为现代化的肾脏病诊疗中心,包括肾脏病门诊、病房、血液净化(包括腹膜透析)中心、和肾脏病实验室。

多年来,在卫生部直接领导下,在高干保健,外宾治疗,出国医疗会诊等任务上,完成大量工作。

协和医院多科严格的医师轮转培训制度及三级查房制度、以及各级医师扎实的内科基础,和合作雄厚的综合实力,使得我科在复杂病例的诊治和重症患者的抢救中独具优势,在业界得到一致肯定。

肾内科:毕增祺、李学旺、郑法雷、黄庆元、沈亚瑾

血液内科:北京协和医院血液科具有悠久的历史,是我国现代血液学的先驱者,也是我国培养血液学专业人才的最早基地。1932年北京协和医学院内科率先在我国建立了第一个血液学专业实验室,并于1934年建立血液内科专业组。1980年成立大内科建制下的血液内科。1981年经教育部批准为博士生培养基地。1990年被国家教委认定为血液学国家重点学科点(与医科院血液学研究所联合)。1992年成为博士后流动站。2006年被卫生部及北京市批准为首批血液内科专科医师培训基地。

血液科自建立专业组起即清醒地认识到血液学专业组是大内科中的一员,是综合性医院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的临床工作重点要面向全内科、面向全院,即要研究原发的血液病,也要重视研究其他专业患者面临的各种血液学问题,这就是北京协和医院血液科的特色和长期努力的方向。自建组以来,尤其是建科以来,借助我院“医疗与研究紧密结合、临床与基础研究相互推动”的主导方针和优越条件,在红细胞疾病、血液恶性肿瘤、造血干细胞移植和出血血栓性疾病等血液亚专业方面均衡发展。目前我科临床综合医疗水平处于国内一流水平,尤其在红细胞疾病和出血血栓性疾病方面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同时,我科还积极为其他兄弟科室诊治危重疑难病例提供血液学支持,是我院作为全国疑难重症会诊中心的中坚力量。

科室现有三个病房,共59张床位,包括东院血液科一病房,床位29张,西院血液科二病房,床位18张,和血液科三病房即造血干细胞移植病房,床位12张,其中百级层流床位6张。我科还在西院设有血友病治疗中心兼北京血友病管理中心。目前我科每年收治住院人数约1600例,年门诊人数约3万人次,年院内外会诊数1500例。

血液内科:李蓉生、武永吉、沈悌、单渊东、赵永强

感染内科:病房收治的疑难病例中主要包括不明原因的发热待查住院病例(300例/年),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住院病例(30例/年),AIDS门诊新病例和住院病例(50例/年)及其他各种病因的感染病例。病房年收治病人数约为450人次;病床使用率为99.2%;门诊工作量(包括肝炎门诊)近20,000人次;临床实验室承担全院有关传染病血液标本(包括肝炎病毒核酸PCR检测、T淋巴细胞亚群、莱姆病抗体及结核特异的淋巴细胞培养+干扰素测定的检测工作。

科室的肝炎门诊接诊各种病因的肝病病例数约500例/年。

并参加院内外感染疑难/危重病例的诊治和会诊及高干保健任务。

积极参与应对突发传染病与突发公共事件:在过去的2009年中,我科一如既往积极参与应对突发传染病与突发公共事件。在做好日常医教研工作的同时,我科多数医务人员承担了医院外派任务,参与卫生部或北京市应对突发传染病或公共事件的专家组工作,包括:甲流HINI防治、禽流感病例救治指导、内蒙古赤峰市新城区自来水污染事件、新疆7.5事件重症患者救治、新疆库车重大交通事故伤员救治等。

教学工作 :在承担的医大本科生教学任务中,有两名副教授分别担任内科学系诊断学项目负责人、临床流地病学负责人。并完成:① 1名专科医生培训任务;并有2名专科住院医师已进入感染科培训;②参加中组部、人事部为西部培训感染科人才项目,培训来自西部地区的感染科医师3名;③作为卫生部艾滋病培训基地,培养来自全国各地的专科进修医师15名;④继续教育学院检验专业和护理专业的诊断学、内科学、传染病学教学任务共计90学时;⑤开展院内继续教育项目,共6期,参与人数约800余人;⑥开展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1项、东城区继续教育项目1项;⑦培养毕业研究生4名,在读研究生9名。

科研工作:李太生等经申请获得十一五等国家重点项目有关艾滋病研究课题的科研经费5000余万;刘晓清获首发基金重点支持项目。坚持每月2次(合计20余次)文献汇报,紧密追踪感染性疾病研究最新进展。发表SCI文章6篇(其中3篇待发表),发表或待发核心期刊论文近40篇。

感染内科:王爱霞、邓国华、李太生、刘晓清、刘正印

普通内科:北京协和医院普通内科的建立起始于美国纽约中华医学基金会项目“面向21世纪建设高质量、低成本的中国学术性城市医疗卫生体系的计划”。2001年4月北京协和医院在院领导支持下,在内科学系统一协调下成立了综合内科病房,制定了内科多学科联合查房制度,并作为综合内科病房的专科查房制度。2004年3月内科学系独立三级学科--普通内科(Division of General Internal Medicine, DGIM) 正式组建,成为我国医学高等院校内科学系中首个集医教研于一体的学术性普通内科。

普通内科:曾学军、陈嘉林、方卫纲

肿瘤内科:北京协和医院肿瘤内科是一个年轻的、朝气蓬勃的科室,前身为2001年11月建立的肿瘤化疗病房,2002年8月独立建立科室。目前,学科有专业组教授2名、副教授3名、高年主治医师8名、低年主治医师3名。16名医师中,博士学位11人、硕士学位5人,医生队伍已形成了老中青均衡发展的梯队。其中所有医师、护士长为中华医学会临床肿瘤学会会员。目前,陈书长教授担任《中华肿瘤杂志》、《中华误诊医学杂志》、《癌症进展杂志》编委,为CSCO委员,CGOS常委。白春梅教授为CSCO委员,CGOS委员,中国抗癌协会胃癌专业委员会委员,担任《中华临床营养杂志》编委,《中国新药杂志》审稿人。陈书长教授为第一任肿瘤内科主任。现任科主任为白春梅教授。

肿瘤内科建科初期以肿瘤规范治疗为理念,是国内最早提出按NCCN指南规范肿瘤治疗的科室之一,并多次组织我科医生附哥伦比亚大学长老会医学院肿瘤内科学习。目前,肿瘤内科针对各种实体肿瘤,如肺癌、胃癌、食道癌、大肠癌、淋巴瘤、乳腺癌、神经内分泌肿瘤、头颈部肿瘤、肾癌、黑色素瘤、男性生殖细胞肿瘤以及软组织肿瘤等开展了化疗、热疗、分子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等内科治疗,并与外科、耳鼻喉科、放疗科等相关科室合作,进行新辅助化疗、术后辅助化疗、晚期转移性肿瘤的化疗和放疗的综合治疗。有肿瘤内科专业实验室,并与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研究所国家重点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合作开展常规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以及肿瘤免疫学等方面的研究。

科室目前专业研究方向和特色主要有老蔫肿瘤及有合并症肿瘤的个体化治疗,肺癌、消化道肿瘤、乳腺癌、头颈部肿瘤、淋巴瘤、泌尿生殖系统和软组织肉瘤等专业。科室设有两个病区,床位58张。另设有化疗日间病房和门诊化疗室。

肿瘤内科现有硕士研究生导师3人,年培养研究生2-3人,进修生约5人。承担协和医科大学本科生临床教学。承担全国及北京市肿瘤专业护理培训,是肿瘤内科专科护理培训基地。常年开展进修医师继续教育。

肿瘤内科:陈书长、白春梅、王毓洲

内分泌科:成立于1925年的北京协和医院代谢病房标志着北京协和医院系统地开始内分泌代谢疾病临床诊疗和科研工作。1958年,著名内分泌和代谢病学家、临床生化学家刘士豪教授创立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早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刘士豪教授所主持的关于钙磷代谢的研究,发表了十几篇颇具国际影响力的论文,其中1942年在著名国际期刊《science》杂志上发表的“Treatment of Renal Osteodystrophy with Dihydrotachysterol (A.T.10) and Iron”论文,他首次提出了肾性骨营养不良(osteodystrophy)的概念并一直沿用至今。美国代谢骨病专家Parffit教授称:“三四十年代全世界关于钙磷代谢的研究大部分出自于北平的协和医院。”目前内分泌科是全国内分泌和代谢病疑难重症的诊治中心,是国家级重点学科和卫生部内分泌重点实验室。

目前内分泌科现有工作人员79人,其中工程院院士1名,教授7名、副教授7名,主治医师18名,住院医师2名;研究员1名、副研究员4名,研究实习员1名,副主任技师1名,主管技师8名、技士1名,中级职称管理人员1名,主管护师9名、护士18名。目前病房有床位66张。

在医疗方面内分泌科每年门诊诊治来自国内外的患者10万人次左右,每年收住院1300人次左右。许多疑难重症患者在这里得到了正确诊治,为此国际著名的内分泌学家J.D.Wilson教授特别撰文称:“北京协和医院,一座蕴藏内分泌财富的殿堂”,发表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J Clin Endocrinol Metab 1992)上。我科是国内目前分支学科最全面的内分泌学科,设有糖尿病、垂体、甲状腺、肾上腺、内分泌高血压、代谢性骨病和肥胖7个研究组。内分泌科学术梯队合理、阵容强大。多年来内分泌科在科研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每年有50余篇科研论文发表,曾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和多项卫生部科技奖励。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史轶蘩教授主编的《协和内分泌和代谢学》,是集内分泌代谢病的基础和临床、普遍规律和协和经验于一体的经典之作,成为国内许多内分泌专科医生案头必备参考书。内分泌科在国内外具有一定的学术影响,每年都有多篇学术论文参加国际会议交流。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内分泌科以科室的骨干力量为主,团结联合国内外同道,先后创立了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会、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会和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学会等。有多名教授曾经或现任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会、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会和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学会的主任委员或副主任委员,并且担任国内多个学术期刊的主编、副主编或编委。内分泌重点实验室除承担科研工作以外,还承担日常大量的临床检验工作,常规检测甲功等25个项目。

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成立后成为我国内分泌专业的最为重要的专业医师教育和培训中心,为全国各地输送了大量的高级专业人才,全国很多省市的内分泌学科的创始人都曾经在协和内分泌科学习和培训。目前每年接受10-15人来我科进行为期1年的进修学习,10-20人进行为期3-6个月的参观学习。近几十年来内分泌科在医疗、教学和研究等方面得到了全面发展。

内分泌科:白耀、孟迅吾、陆召麟、金自孟、曾正陪

风湿免疫科:1959年,被称为“中国风湿病学之父”的张乃峥教授赴莫斯科前苏联医学科学院风湿性疾病研究所进修1年,归国后在全国率先建立了风湿性疾病门诊,开展了类风湿因子等检测项目。1979年建立了我国内科学系中的临床免疫学及风湿病学专业组,并于1980年正式建科,成为我国最早成立的风湿免疫专科之一。张乃峥教授是创立我国现代风湿病学的先驱者,而北京协和医院风湿免疫科也是我国培养风湿学病专业人才的最早基地之一。此后三十年全科同仁风雨同舟、共同努力,不断发展完善科室自身建设,增强国际交流合作,积极推动国内风湿病学的发展壮大。

北京协和医院风湿免疫科自成立之日起就非常重视学科建设和人才梯队的培养。我科是首个国家教委风湿病学博士学位授予点、风湿免疫内科博士后流动站、国家教委风湿病学重点学科单位、卫生部住院医师培训基地、国家级风湿免疫科专科继续教育基地、国家级风湿药物临床试验基地。风湿免疫科实验室是中国医学医科院重点实验室。自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成立至今二十余年来的历任主任委员均由我科教授担任。张乃峥教授是该科的第一任主任,同时也是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学会的第一和第二届主任委员。董怡教授是风湿免疫科的第二任主任,也是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学会的第三和第四届主任委员。在她任期内创办了《中华风湿病学杂志》并任主编,促进了中国风湿病学界的学术交流;首次在中国成功举办了2000年亚洲太平洋地区风湿病学学会联盟(APLAR)第九届大会,董怡教授曾任亚太地区抗风湿病联盟副主席,提高了我国在国际风湿病学界的地位。唐福林教授是风湿免疫科的第三任主任,也是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学会第五届主任委员。在他的领导下,北京协和医院风湿免疫科在以往的基础上,把风湿病学水平向纵深推进。张奉春教授是风湿免疫科的第四任主任(现任主任),也是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学会的第六和第七届主任委员,首届中国医师学会风湿免疫专科医师分会会长,《中华临床免疫和变态反应杂志》主编,《中华风湿病杂志》副主编,亚洲太平洋地区抗风湿病联盟董事会执行委员。在张奉春教授任科主任期间,带动全科积极响应医院”将西院做大﹑做强“的号召,全科迁至西院区,科室壮大,蓬勃发展。

风湿免疫科现有正高级职称6人、副高级职称9人、主治医师9人、实验室技术人员8人。临床40岁以下的青年医师中100%具有博士学位。风湿免疫科现有病房2个,床位68张。我科实验室是医科院重点实验室,有一名正研究员和两名具有博士学位的研究人员。实验室设有常规和科研实验室两部分。自身抗体检测中心是目前国内对风湿性疾病免疫学检查最全面的实验室。

风湿免疫科长期以来85%以上诊治病人来自外地,多为疑难重症患者由地方转诊至北京协和医院。年门诊量近80000人次,开设了普通门诊、特需门诊和夜间门诊,承担了大量繁重的医疗工作。已成立风湿免疫病诊治中心,首席专家董怡教授,中心主任唐福林教授,中心集医疗、研究、教学为一体,有力地提高风湿病学诊断和治疗的水平,造福患者。

风湿免疫科现有博士研究生导师10人,硕士研究生导师7人。自1978年以来共培养了博士后3名,博士生53名,硕士生41名,北京协和医学院(原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八年制博士生88名。现已接收来自全国各地风湿病科进修医师373名,并坚持每年组织形式多样的风湿病学讲习班以及风湿病学学术会议,编著多部风湿病学专著,为全国培养了大量风湿病学的专业人才,为中国风湿病学的推广普及做出了重要贡献。

风湿免疫科学科是教育部免疫学重点学科,长期从事风湿免疫病的临床和基础研究,以风湿免疫病特别是疑难病的诊治和发病机制研究作为重点。已承担或参与完成了包括国家“十一●五”、“新药创制平台”、“863”、“973”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近50项国家和部委的科研课题,先后获得12项国家及省部级奖励,包括3项国家科技进步奖。

风湿免疫科:董怡、蒋明、唐福林、于孟学、张奉春

消化内科:作为首批5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之一,北京协和医院消化内科在医院的大力支持和精心组织下集全科之力,历经评估标准的建立、医院申报、北京市初评、卫生部评估等程序,顺利完成了评估工作,成为首批国家临床重点专科。能取得如此骄人的成绩,有以下几方面经验和优势与大家分享。

北京协和医院消化内科有着悠久、辉煌的历史,1933年张孝骞教授创建了消化专业,20世纪70年陈敏章教授创建了消化内镜中心,继20世纪60年代成立硕士生培养基地,先后成立博士生培养点(1982)和博士后流动站,2000年以单学科(16医生)挺进/荣获教育部重点专科(其中消化领域共5家,其余4家均为联合申请)至今,2006年仍然以单学科成功卫冕教育部重点专科;2011年再次成为卫生部重点学科之一。

协和消化内科有完善的科室发展规划,在临床工作中严格执行医院ISO9001质量认证。依托医院综合平台,在大内科、免疫内科、基本外科、内分泌科、放射科、病理科、核医学科、超声科等兄弟科室的大力支持下,使得我科医疗水平、诊治能力进一步向前推动。

在学科带头人-消化内科主任钱家鸣教授的带领下,不断完善与丰富了胃肠病、肝胆胰和内镜三个亚专科人员以及临床、科研的内涵,在此基础上相继成立了胰腺疾病诊治中心、炎症性肠病中心、消化内镜中心、胃肠动力中心、成人遗传中心、疑难疾病会诊中心、临床药理基地、临床实验室等;这些中心分别由6名学科骨干——各自引领消化科亚专业的临床和科研工作,并形成了老中青三代良好完善的学科梯队。在消化内科开放和谐的氛围内,实现资源共享、技术共享,推崇科室整体前进,杜绝技术垄断和人员垄断。

消化科共有医师28人,副教授以上职称占50%,护士和技术人员34人,中级以上职称26.5%。近5年科室人员担任中华医学会全国副主委1人,全国常委3人次,地方/省级主委1人,省级副主委1人,担任中华系列杂志副主委5人次,中华系列杂志编委7人次,其他杂志主编、副主编8人次,其他杂志编委18人次。

消化内科:陆星华、钱家鸣、朱峰、杨爱明、潘国宗

变态(过敏)反应科:中国临床变态反应学起源于北京协和医院。1938年,我院张庆松教授赴美深造,于学习耳鼻喉的同时学习变态反应。张教授1939年归国后,拟在当时的北京协和医院筹建一个变态反应门诊,但因抗日战争而中断。新中国成立后,1952年张庆松教授率领叶世泰等再次筹建变态反应科。1956年5月1日,中国第一个变态反应科在北京协和医院正式创建。

北京协和医院变态(过敏)反应科是中国临床变态反应学的发源地和摇篮。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已逐渐成为中国变态反应学科的医、教、研中心,在过敏反应性疾病的诊断、治疗及基础研究方面居国内领先水平,在国际也有一定影响。北京协和医院变态反应科在中国老百姓心中享有较高的声誉,看过敏性疾病去协和医院变态反应科已成为全国过敏性疾病患者的共识。2009年该科的门诊量接近7万人次 高峰季节日门诊量近350人次,患者大部分来自全国各地。

北京协和医院变态(过敏)反应科现有在职职工17人,其中正教授1人,副教授5人,主治医师3人,助理研究员1人,实习研究员1人,主管技师1人,主管护师5人,我科40岁以下的医师全部具有博士学位,北京协和医院变态(过敏)反应科拥有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

北京协和医院变态(过敏)反应科是国家继续教育基地,目前承担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八年制的临床变态反应学教学任务。我科的医生极其重视在全国推广和发展中国的变态反应事业,曾先后主编和出版了数十部变态反应学专著、教科书和科普读物;从1982年起,已先后举办了34期全国临床变态反应学习班,培养变态反应专科医师2000余人,推动了中国储备变态反应学人才的工程。这些人已成为全国各医院变态反应学领域中的骨干。目前,我科共培养硕士研究生15名,博士生8名,现有在读博士生2名,硕士生5名。

北京协和医院变态(过敏)反应科先后承担国家科技部社会公益基金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科技部卫生行业专项基金、北京市首都科技发展联合攻关重点科研基金项目、卫生部科研基金和院重点科研基金项目等共计1400余万。变态(过敏)反应科医生目前已在国内外核心杂志发表论文章200余篇,并多次获奖。北京协和医院变态(过敏)反应科对中华医学会变态反应学分会的创建做出了重要贡献。1986年,在协和变态反应科的倡议下,成立了全国性的学术组织----中华微生物和免疫学会变态反应学组,并于1989年、1992年、1995年和1998年举办了四届全国变态学术讨论会,叶世泰教授任历届学组组长。2000年8月,中华医学会常务理事会讨论通过成立中华医学会变态反应学分会。2001年,在中华医学会变态反应学分会第一届会议上,叶世泰教授当选为名誉主委,张宏誉教授当选为主任委员。变态(过敏)反应科教授还分别当选为学会秘书长,常委及工作秘书。2009年十月,我科尹佳教授在中华医学会变态反应分会全国大会上当选为新一届中华医学会变态反应分会主任委员,我科王良录教授当选为候任主委。

变态(过敏)反应科:顾瑞金、文昭明、张宏誉、王良录、尹佳

心内科: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由黄宛教授和方圻教授组建了协和医院内科心组,率先在国内开展了心血管专科的临床和研究工作。50年代初期,黄宛教授等从修复三导联的弦线心电图机开始到制造出十二导联心电图机,为心电图在我国的普及做出了巨大的贡献。50年代末期,在黄宛和方圻教授的领导下,心组在国内率先开展了右心导管和血液动力学监测。在1958年北京阜外医院成立初期,黄宛、方圻、陈在嘉、吴宁教授等由协和医院心组调往阜外医院,为我国第一家心血管专科医院的创立做出了贡献。此后,方圻和吴宁教授返回协和。方圻、金兰、吴宁和朱文玲教授曾先后担任心内科行政主任,建立了心内科的电生理专业、心导管室和心内科实验室,率先在国内开展了射频消融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冠状动脉内超声成像技术的临床应用等项目,对国内心血管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目前协和医院心内科为教育部重点学科,在国内心血管学界仍有很高的学术地位。

心内科共有主任医师6人,副主任医师11人,副研究员1人,主治医师23人。主管技师及技师10人。导管室专科护师5人。病房主管护师、护师及护士43人,护理员3人,助理护士1人。共有在职职工101人。

方圻教授是我国心血管界德高望重、最有影响的老教授,得到整个心血管界的尊重和敬仰。吴宁教授是前任中华心血管病学会主任委员,目前是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的副主编。金兰、游凯、戴玉华、朱文玲教授也是国内心血管界的知名教授。方全、严晓伟、张抒扬、沈珠军、范中杰等教授在国内的知名度也在不断上升,年轻一代的业务能力,尤其是疑难心血管疾病的综合处理能力、严谨的治学态度,已经得到业内人士的广泛认可。他们已经在本领域的很多核心杂志包括《中华心血管病杂志》、《中国循环杂志》、《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基础医学与临床》、《中国起搏电生理杂志》、《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等的编委会中担任编委,并且已成为长城国际心血管病大会、阜外国际心血管病大会、CIT.国际介入心脏病学研讨会、高血压及相关疾病国际研讨会、全国介入心脏病学论坛等国内大型心血管年会的主席团或学术委员会的成员,并应邀在国际、国内的大型研讨会上作主要发言,已经逐渐成为一批目前在国内心血管界有一定影响的年轻专家。

心内科:方圻、纪宝华、朱文玲、方全、严晓伟

妇产科: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妇产科学系(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是国家卫生部命名的林巧稚妇产科研究中心,国家级重点学科,全国妇产科疑难重症诊治中心,国家教委博士学位授予点,妇产科博士后流动站,卫生部妇产科住院医师培训基地,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妇产科药物研究基地,国家级妇产科继续教育基地 。妇产科人才济济,梯队完善,专业齐全,学科发展平衡,实验室装备精良,教学具有特色以及独特的地位与作用。

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专业分组:产科、妇科常规、妇科肿瘤、生殖内分泌、计划生育、绒癌。各专业组均有教授为组长,并请经验丰富的著名专家作顾问;已经形成了各自的特点,有着明确的研究方向;都有独到的建树。

国家级研究中心有:1994年起成为世界卫生组织(WHO)人类生殖研究合作中心、2001年被卫生部命名为林巧稚妇产科研究中心、2003年被指令为国家产前诊断中心、目前该学科是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妇产科学系、卫生部妇产科及计划生育新药临床试验基地、全国唯一的国家继续教育基地。

科室承担并完成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网络技术在妇产科教学中的应用。建立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教育网.(WWW.PUMCH-OBGYN)(2005年),获得“北京协和医学院校级精品课程”(2007年),“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2008年),“北京市精品课程(妇产科学)”(2009年),“国家级精品课程(妇产科学)”(2009年)等荣誉称号。

作为国家级继续教育基地,对普通妇科、妇科肿瘤、妇科内分泌、妇科盆底学、产前诊断、产科生命支持等方面的新进展、新技术推广、普及和应用起到的重要作用。基地拥有众多高知名度的专家教授,许多教授是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分会及各学组的骨干力量,与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分会合办多项继续教育活动影响大、覆盖面广、面授培训、短时间内集中培训、参加人员来自国内各省市各级医院、能够较快、较广传播新技术,取得较好的效果。重视规范治疗的推广、新技术新操作的推广及亚学科知识的培训,有利于亚学科发展和各地学科带头人的培养。一年一度的“华润会议”已成品牌,讲演、手术并重,书著光盘齐出,每期达千人之众。2007年-2010年举办继续教育项目近300次,受众达25000余人。每年招收进修医生40~60名,坚持定期进修生讲座,返回各医院的进修医生大多成长为业务骨干和学科带头人。

妇产科:郎景和、向阳、刘俊涛、沈铿、潘凌亚、郁琦

基本外科:北京协和医院基本外科在我国医学史上有着辉煌的业绩,涌现出很多全国甚至国际闻名的医学专家,比如曾宪九、朱预、费立民、蒋朱明、钟守先、赵玉沛教授等。基本外科成立于1921年,是与我院院龄相同的核心科室之一。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历任主任及学科带头人的领导下,根据基本外科的特点,在国内最早细化建立专业组:包括胰腺、胆道、胃肠、血管、乳腺、肝脏、外科营养、重症及相关临床专业实验室。经过几十年几代人的不懈努力,现拥有158张病床及2个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已成为普外领域全国疑难重症疾病的诊治中心,拥有结构合理、素质优秀的人材梯队,多名专家在中华医学会和国内外杂志担任各种领导职务。

北京协和医院基本外科在胰腺疾病、胃肠疾病、胆道疾病、肠外肠内营养等临床与科研领域独具特色,部分研究处于国内、国际领先水平。

基本外科:赵玉沛、邱辉忠、何小东、于健春、廖泉

骨科:北京协和医院骨科的前身是北平协和医学院骨科,创立于20世纪20年代,是我国一流的骨科学临床和研究中心,许多我国外科学界骨科专业的老前辈,如孟继懋教授、王桂生教授、吴之康教授、王福权教授、宋献文教授等都曾在这里执教和工作过。现任主任是我国著名骨科学专家、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主任委员邱贵兴院士。

20世纪80年代,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当时的科主任吴之康教授(已故)带领全科医师率先在国内开展脊柱侧弯手术治疗,在前北美脊柱外科协会主席Dr. Amstrong的帮助下,先后使用Harrigton、Luque、Zielke、CD、Galveston等国际先进技术和设备治疗各类脊柱侧弯,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及卫生部科技进步二等奖。近年来在邱贵兴教授的领导下,全科各方面得到进一步发展,特别在脊柱外科及人工关节的研究等方面已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2005年。

骨科现共有3个病区112张病床,设置有普通病房和特需病房,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医疗需求;骨科分有脊柱外科、关节外科、骨科创伤等专业组;东院区骨科门诊地处繁华的北京东单北大街,西院区骨科门诊毗邻繁华的西单商业街,患者可根据不同的需要选择骨科专家门诊、骨科特需专家门诊及骨科普通门诊的服务,而骨科急诊则全年365天、全天24小时对患者开放,随时为患者提供医疗服务。 科室内拥有教授8名,副教授10名,主治医师11名,住院医师8名,博士后1人,在读博士生及硕士生21人,并建有生物力学实验室及基础实验室,专/兼职研究人员4人。  

骨科:邱贵兴、王以朋、翁习生、沈建雄、张保中

心外科:北京协和医院心脏外科的前身是心胸外科,有着十分辉煌的历史,从这里走出了吴英恺、王大同、张纪政、黄家驷等我国心胸外科先驱,著名专家刘晓程教授、朱晓东院士等也先后在此主持工作。1995年,北京协和医院心外科从心胸外科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三级学科。开放床位25张,其中重症监护床位8张。现有主任医师1名、副主任医师2名、主治医师2名、住院医师2名、灌注技师2名,在读硕士研究生1名。全科拥有博士学位的人员3名、硕士学位人员1名、学士学位人员2名。年门诊量约2500人次,年收治病人400例,每年心脏直视手术例数年230-280例。科室拥有先进的体外循环机、主动脉球囊反搏仪、离心辅助泵、桥血管流量测量仪、监护仪等设备。心外科非常重视与国内外著名心脏中心之间的学术交流。近年来,北京协和医院心脏外科与美国克莱夫兰医学中心、麻省总医院、加拿大McGill大学医院、日本女子医大等世界一流医院都有固定合作和定期学术交流计划,定期互访。我科多名年轻医生在上述心脏中心接受临床培训,并多次邀请国外著名心血管外科医生来我科进行手术演示、学术讲演等。

心外科:苗齐、刘兴荣、张超纪

乳腺外科:乳腺疾病是妇女中的常见病,乳腺癌在我国城市地区已占女性各类肿瘤发病率的首位,是严重危害广大妇女健康及生命的恶性肿瘤。北京协和医院乳腺专业组,是在20世纪80年代由我国外科奠基人之一曾宪九教授提议,并在他的支持和帮助下成立的,黄汉源教授任专业组长。在黄汉源教授的领导下,乳腺专业组不断发展壮大,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了更好的为病人服务和学科的发展,在医院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2006年2月将乳腺专业组扩大为北京协和医院乳腺外科,孙强教授任主任。

中心目前拥有35张住院病床,年诊治病人超过30,000人次,手术1500余台,其中乳腺癌手术600余台。开展的诊疗项目包括:乳腺癌的诊断和手术治疗;乳腺癌术后的放疗、化疗、内分泌治疗、生物治疗等综合治疗;各种乳腺良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乳腺整形;乳腺癌的普查和宣传教育。在长期的医疗实践过程中,协和乳腺外科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个性化治疗规范,如自制中成药治疗乳腺增生效果明显;小切口或隐蔽切口治疗乳腺良性肿瘤美观效果良好;乳腺癌手术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乳腺癌的保乳手术切口隐蔽,部分患者可通过乳晕切口进行保乳,乳腺外形良好;在国内率先开展了X线与B超定位临床不可触及乳腺病变活检手术,大大提高了乳腺疾病的诊断治疗水平。协和乳腺外科研究并制定了协和医院乳腺疾病治疗临床路径,以此临床路径为指导临床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乳腺外科乳腺癌的单病种收费连续多年为全市最低。目前中心拥有可进行立体定位的数字化乳腺钼靶摄片机和先进的彩色超声装置,可对各类不可触及乳腺病变并进行定位和手术活检。同时乳腺外科还配备了乳腺导管内窥镜和Mammotone乳腺旋切活检系统,可对乳头溢液的患者进行精确诊断治疗,对乳腺肿瘤进行术前病理确诊和良性肿瘤的微创切除。乳腺外科还承担着多项国家级的重点科研项目,在科技部社会公益资金支持下率先在国内建立了乳腺癌遗传资源库,目前主持承担的国家“十一五”支撑项目“基于社区的乳腺癌筛查方案的比较与评价”和北京市科委科技计划重大项目“乳腺癌筛查的技术方案和诊断规范化流程的建立”正在顺利进行中。协和医院乳腺外科技术力量雄厚,在医疗、教学、科研等方面均有相当的水平,综合实力位于全国先进行列。

北京协和医院乳腺外科还非常重视乳腺癌科普和宣教等公益活动,于2009年10月29日成立了“协和粉红花园”公益组织,旨在通过心理辅导,帮助乳腺疾病患者了解病情,提高信心,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疾患;同时,把预防乳腺疾病作为重点,在社会广泛播撒“珍爱乳房,关爱健康”的理念。“协和粉红花园”定期举办活动,获得了患者的一致好评,也使更多的患者加入到志愿者的队伍中来。

乳腺外科:黄汉源、孙强、周易冬

泌尿外科:北京协和医院泌尿外科始建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50年代由老一辈医学家虞松庭、吴阶平、施锡恩创建了一定规模的专科。60年代至80年代刘国振、吴德诚、臧美孚等专家教授将其发展成为国内著名的泌尿外科专业科室。在协和“严谨、求精、勤奋、奉献”院训的激励下,经过几代人数十年的努力,目前已发展建设成为国内一流的具有肾上腺外科、腔道微创外科、肾移植、泌尿系肿瘤、普通泌尿外科、男科学等专业领域的科室。

泌尿外科现有2个病区,病房床位数80多张。具备先进完备的检查、检验及治疗设施,可以进行各种泌尿外科所需的临床检查化验和治疗。拥有国内一流的膀胱镜检查造影设备、腹腔镜手术设备、输尿管硬镜及软镜、经皮肾镜、2um激光、钬激光、Cyberwand 碎石机、EMS 碎石机、体外震波碎石机、超声波诊断仪、影像尿动力学诊断仪、前列腺癌短距离治疗仪、性功能诊断仪、生物反馈治疗仪和先进的腔道泌尿外科诊断治疗设备。每年收治住院病人约2000例以上,年手术量约2000例次,其中疑难、复杂手术约占1/3。年门诊量已超过4万人次,年门诊手术(包括膀胱镜检查)约1900人次。为方便患者就医,门诊设有男科、肾移植等专科门诊,男科年门诊量在6000人次以上。

泌尿外科:李汉忠、纪志刚、毛全宗、李宏军、王惠君

神经外科: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外科历史悠久,是国内最早开展神经外科工作的科室之一。早在20世纪30年代,我国神经外科的先驱关颂韬、赵以成教授首先在北京协和医院开展了国内最早的脑肿瘤手术治疗。其后,我国著名的神经外科专家冯传宜教授、王维钧教授、尹昭炎教授等为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外科的发展和壮大做了大量工作,并为我国神经外科的开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外科目前已累计完成垂体瘤手术5000余例,治疗效果达到国际先进、国内领先的水平,所有副教授以上的医生均能独立完成经单鼻蝶窦入路鞍区病变切除术。基于科室的整体优势及良好的诊治效果,2002年成立了北京协和医院垂体瘤神经外科治疗中心。  

近期,在王任直教授的领导下,在任祖渊、苏长保教授的关怀下,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外科在立足垂体瘤诊治这一传统特色的同时,努力在其他亚专业取得突破:尤其是脑胶质瘤综合治疗、脑血管病、脊柱脊髓疾病、功能神经外科等亚专业组发展势头迅猛,达到了国内的先进乃至领先水平。我科现开展多项神经系统疾病的手术治疗:包括大脑、小脑、脑干、颅底和椎管内的原发和继发性肿瘤;出血性和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如动脉瘤、动静脉畸形、动脉粥样硬化所致颈动脉狭窄等;先天性神经系统畸形如枕大孔区畸形、脊髓空洞症等;颈椎病和腰骶椎退行性病变;功能性神经外科,如面肌痉挛、三叉神经疼、癫痫、帕金森氏病和运动性疾病;以及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

目前,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外科在东、西两院区各有一个病房,共有病床60张。现有主任医师(教授)4名、副主任医师(副教授)7名、主治医师(讲师)6名、住院医师2名、护理人员35名。另外有硕士研究生4名,博士研究生8名。全天候设立专科门诊,并有专家出诊。

神经外科:王任直、任祖渊、苏长保、杨义、马文斌

麻醉科:北京协和医院成立于1921年,1951年开始任命赵俊、罗来葵教授等设立麻醉专业,是国内最早成立独立麻醉科室的单位之一。1984年协和麻醉科正式成为临床二级学科。1995年协和医院联合阜外医院、整形医院、肿瘤医院麻醉科成立中国协和医科大学麻醉中心,并于2002年被授予国内唯一的麻醉学专业国家高等院校重点学科。2011年被评为卫生部临床重点专科。

协和麻醉科在几代人的努力下,如今已成为具有雄厚科研、临床、教学力量的一个科室。作为全国疑难重症诊治中心,协和医院麻醉科在疑难危重病例的麻醉处理方面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尤其在内分泌疾患病人的围术期处理、急慢性疼痛病人的诊断和治疗等方面。作为 “卫生部国家新药监督管理局药品监督研究基地”,协和医院麻醉科承担了大量麻醉新药的临床验证工作。协和医院麻醉科是麻醉学专业博士点,在繁重的临床、科研工作的同时,还承担硕、博士研究生、住院医培训、进修医生、实习医生的教学培训任务,每年还举办“疑难危重病麻醉和新技术”和“困难气道管理”的全国性学习班。同时麻醉科还是“北京市麻醉专科住院医师培训基地”,每年都接受北京市不同医院的住院医师进行规范化培训。

作为主要承担国内最早的八年制医科大学的麻醉学系教学任务的科室,北京协和医院麻醉科在医学教育、科研、临床等方面坚持走“综合与专科相结合”的道路,在全方位提高麻醉专业水平的同时,紧密结合临床实际,开拓了多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和自身特色的研究领域,使其临床及科研水平,尤其在危重疑难病例及内分泌疾患病人的麻醉管理、疼痛治疗、低流量吸入麻醉及麻醉药的药理学研究等方面均处于国内领先地位。近5年中又在国内率先引进开展“超声/神经刺激器定位外周神经阻滞”、“靶控输注全凭静脉内麻醉”、“经食道超声术中心脏及血流动力学监测”等多项具备国际先进水平的临床麻醉新技术。

麻醉科:黄宇光、任洪智、叶铁虎、赵晶、龚志毅

病理科:北京协和医院病理科的前身是北京协和医学院(PUMC)病理系,是北京协和医学院建立最早的学系之一。尸检及外检工作在1916年已开始(现有档案资料证实)。八十多年来为我国及世界培养了大批人才,我国著名的病理学家,如胡正详、白希清、刘永、杨简、李铭新、王蘅文等,都出自协和,或曾在协和工作。为我国病理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目前,病理科全科共有工作人员48人,现有院士1名,主任医师4名,研究员1名,副主任医师5名,主治医师9名,住院医师8名,主管技师8名,技师8名及技士1名,其他工作人员3名。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有12名。我科陈杰教授现任中华医学会病理分会主任委员。卢朝辉任中华医学会病理分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崔全才任北京市病理学分会委员。协和病理科于2003年批准为国家重点学科。2009年被卫生部指定为全国病理质量及评价指导中心。北京市病理学精品课程。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

北京协和医院病理科多年来在医疗、教学、科研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其中多个方面处于国内领先地位。自建院以来病理病例总数已超过80万例,近年来每年都以10-15%的速度增加,超过35000例/年。随着手术的增加及临床手术医生手术中对快速诊断的需要,术中冰冻明显增加,每年达4000多例。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是目前我科常规外检普遍应用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技术,可以做上百种抗体的染色检查,每年免疫组化染色片40000余张,并且在持续增加。我们应用先进的细胞学技术开展了包括宫颈及非妇科脱落细胞检查,每年完成 3万多例的检查。我科应用FISH,LOH等分子遗传学技术开展了乳腺癌肺癌、软组织肿瘤、内分泌肿瘤等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基因重排技术及EB病毒原位杂交技术的开展为淋巴瘤诊断及鉴别诊断提供更可靠的证据。由于北京协和医院是一所大型综合性医院及全国疑难重症诊治中心,除少数常见病外,每年有很多疑难病理会诊。会诊总数已达55000多例。并且以每年7000多例速度在增加。为全国许多患者明确了诊断,并得到及时的治疗。我科始终坚持以医疗质量为中心,为临床医生及患者提供满意的服务,指导临床医生对患者疾病的判断、治疗及预后。常规病理门诊小标本规定3-4个工作日,大标本5-7天发报告,对特殊及疑难诊断病例发延迟报告通知书,及时通知临床医生。近年来,由于种种原因,尸检率明显下降,造成临床病理讨论的材料明显减少,直接影响了整体医疗水平的提高,有关问题有待立法解决。

病理科:刘彤华、陈杰、崔全才、梁智勇、卢朝辉

超声诊断科:北京协和医院于1972年建立超声诊断专业组,1986年正式成立超声医学科,是中国最早建立的超声医学科之一,张缙熙教授任第一届科主任,历任主任包括程玉芳教授、姜玉新教授、戴晴教授(现任),其中姜玉新教授担任超声科主任达15年之久。在中国超声医学发展历史当中,为北京协和医院超声医学科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中华医学会超声医学分会的5位主任委员中就有两位来自北京协和医院超声医学科,他们是曾任主委张缙熙教授及现任主委姜玉新教授,其中姜玉新教授连任两届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超声医学分会第五及第六届主任委员)。姜玉新教授目前为科室学术带头人,并任北京协和医院党委书记。

北京协和医院超声医学科为国家重点学科,博士生、硕士生以及超声医学专业住院医师培养基地。全科共有正教授4人,副教授8人,主治医师 13人, 住院医师 8人。现有博士生导师2人,硕士生导师6人。35岁以下年轻医师中90%具有博士学位或者为在职在读博士、硕士研究生。科室设施及仪器设备优良,拥有目前几乎所有世界顶级超声诊断设备及介入治疗设备。科室医疗实力雄厚,目前超声诊断及介入治疗位于国内领先、国际一流水平,年检查量逾二十万例,穿刺介入量约3000例,承担高干保健、外宾医疗等重点医疗任务。检查包括腹部、小器官、血管、妇产科、介入等内容,其中大量为疑难病例的会诊。能够满足临床需求,最大限度地服务于患者。作为平台科室,本科与其他科室联系紧密,积极推动北京协和医院的多学科合作,取得许多成果,其中包括2次中华科技奖及多次北京协和医院医疗成果奖。

北京协和医院超声医学科重视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多次主办、协办重大国内外会议,与国内外多家医院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促进了学科发展,提高了科室的知名度,为超声新技术在中国的普及、超声医生技术水平的提高做出了卓越贡献。2003年至2007年,多次协助举办了北京市超声医学科研论文报告会;2004年初,与国际乳腺超声学校合作举办了国际乳腺超声研讨会;2004年底,在北京协和医院成功举办了世界医学超声与生物学大会教育培训会;2010年,在北京举办国际妇产科超声学会培训会仪。不仅如此,北京协和医院超声医学科一贯重视继续教育,是中国最早的超声培训基地之一。1995年,北京协和医院与美国费城托马斯-杰费逊医院合作在我院建立了北京协和-美国杰费逊超声教育培训中心。2002年,超声医学科成立了北京协和-美国菲利浦高分辨力数字超声成像中心。2003年,超声医学科成立超声造影剂及超声造影临床培训基地。2007年,科内开通超声教育网站Sonoworld中国站,为中国超声医生提供了有力的学术辅导及支持。

超声诊断科:姜玉新、李建初、戴晴、程玉芳、张缙熙

放射科:北京协和医院放射科是中国最早成立的放射学科之一,曾经拥有谢志光、汪绍训、胡懋华、解毓章、李果珍、刘玉清、张铁梁等中国著名影像学家,在国内率先开展了多种放射影像诊断和治疗技术,举办过多种全国性专业学习班,为促进我国放射-影像学事业的发展和影像专业人才的培养作出了重要贡献。2001年通过国家教委评审成为国家重点学科,现已基本形成种类齐全、设备先进、人员梯队合理的现代医学影像学体系,是国家级继续教育基地和北京市住院医师/专科医师培训基地。截止2011年科室在岗正式职工112人,其中正高职称8人、副高职称14人,中级职称40人,其余为初级职称,梯队合理。50%以上的科室人员具有硕士以上学位。

放射科:严洪珍、赵玉祥、金征宇、秦明伟、余卫

核医学科:北京协和医院核医学科创立于1958年,是我国最早成立的临床核医学科之一。五十年来,经过以王世真院士、周前教授等为代表的几代协和核医学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北京协和医院核医学科逐步发展成为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的核医学医疗、研究与培训中心,为核医学在我国的引进诞生、发展壮大和人才培养作出了突出贡献。

目前,科室拥有PET显像专业组(PET中心)、SPECT显像专业组、核素治疗专业组、体外测定专业组、放射性药物专业组及实验核医学研究专业组。开展了常规诊断、治疗项目80余项,是国内开展核医学常规诊断、治疗诊疗项目最齐全、数量最多的科室之一。其中多个诊疗项目为国内最先创立。如心肌断层显像、肝血流血池显像、脑血流灌注断层显像、生长抑素受体显像、新生儿甲低筛查的纸片法放免分析、红细胞寿命及红细胞容量的测定、幽门螺旋杆菌的14C-尿素呼气实验等。在国内最早开展131I治疗Graves甲亢,已治疗病人逾数万例,随访长达40余年,其治疗方法及效果居全国领先地位。

作为卫生部属放射性药物临床药理基地是国内唯一集核医学新药研究、小批量制备和临床应用于一体的单位。在新型心、脑、肾、炎症和肿瘤等显像剂的设计、合成、药理及临床应用取得多项重要成果。

科室师资、科研实力雄厚。拥有国内乃至国际上都具影响的知名专家。自1989年起成为国家教委核医学唯一重点学科点,2002年再次成为教育部重点学科点。设有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及国际原子能机构援建的放射性药物研究及培训中心。承担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八年制本科临床核医学课,研究生基础核医学课程。

现在,核医学科已发展成为集临床核医学(核医学影像诊断、核素治疗)、实验核医学与放射性药物研究于一身,医疗、教学和培训相互促进的核医学综合研究基地。北京协和医院核医学科承担诊断、治疗、教学与科研多项任务,科室设备先进,综合实力处于国内先进水平。

核医学科:王世真、周前、李方、林岩松、康增寿

地址

(东院)北京市东城区帅府园一号,100730;(西院)北京市西城区大木仓胡同41号,100032

联系电话

总机:010-69156114;门诊咨询:010-69155564

地理坐标


  
市内线路查询

  

行车路线

东院:

地铁:1号线或5号线到东单站,A或B出口向北。

公交:106,108,110,111,116,684,685到东单路口北;41,104快,814到东单路口南;1,52,728,802到东单路口西;10,20,25,37,39,到东单路口东;103,104,420,803到新东安市场。

西院:                           
          地铁:  1号线或4号线到西单站,F1或G出口向北。         

公交:68到辟才胡同东口;22,46,102,105,109,603,604,626,690,808,826到西单商场;1,10,37,52,70,728,802到西单路口东 。



分享到:
(更新时间: 2023-12-27)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
特色科室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
相关医生
    赵晶

    姓名:赵晶

    技术职称:主任医师
    蒋朱明

    姓名:蒋朱明

    技术职称:主任医师
    龚志毅

    姓名:龚志毅

    技术职称:主任医师
    张秀华

    姓名:张秀华

    技术职称:主任医师
    王玲

    姓名:王玲

    技术职称:主任医师
    罗来葵

    姓名:罗来葵

    技术职称:主任医师
    郎景和

    姓名:郎景和

    技术职称:主任医师
    杨剑秋

    姓名:杨剑秋

    技术职称:主任医师
    徐景蓁

    姓名:徐景蓁

    技术职称:主任医师
    沈铿

    姓名:沈铿

    技术职称:主任医师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