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就诊指南 > 常见疾病 > 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

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

  别名:疫苗后脑脊髓炎

概述

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acute disseminated encephalomyelitis,ADEM)是一种广泛累及中枢神经系统白质的急性炎症性脱髓鞘病,以多灶性或弥散性脱髓鞘为其主要病理特点。患者尚可表现为急性出血性白质脑炎(acute hemorrhagic leucoencephalitis,AHLE),被认为是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的暴发型,临床经过极为急骤,病情凶险,死亡率高。
  

病因

1790年首次发现感染麻疹病毒的患者于1周后出现双下肢无力、尿潴留等症,最后被诊断为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以后又陆续发现该病常发生于风疹、天花、流感、腮腺炎、水痘、EB病毒、单纯疱疹病毒、甲型肝炎病毒、柯萨奇病毒等感染后及疫苗接种后,分别被称为感染后脑脊髓炎和疫苗接种后脑脊髓炎。服用某些药物或食物,如左旋咪唑、驱虫净、复方磺胺甲噁唑、蚕蛹等亦可引起该病。极少数病例发生于某些特殊时期,如围生期、手术后。还有部分患者既无疫苗接种史、亦无其他感染病史,称为特发性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

症状

该病好发于儿童和青壮年,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异,四季均可发病,散发病例多见。多在感染或疫苗接种后1~2周急性起病,少数也可呈暴发式或亚急性起病,出疹后脑脊髓炎通常出现于皮疹后2~4天,常表现为疹斑正在消退、症状正在改善时患者突然再次出现高热,并伴有头昏、头痛、乏力、全身酸痛,严重时出现抽搐意识障碍。临床表现为多灶性神经功能障碍,绝大多数患者大脑弥漫性损害的症状较为突出,如意识障碍和精神异常;脑局灶性损害的表现,如偏瘫偏盲、视力障碍和共济失调等也较为常见;少数患者脑膜受累,可出现头痛呕吐、脑膜刺激征;锥体外系受累出现震颤、舞蹈样动作等;脊髓病变时出现受损平面以下部分或完全性截瘫或四肢瘫,上升性麻痹,传导束性感觉减退或消失,不同程度的膀胱及直肠功能障碍等。周围神经亦可累及。依据临床症状和病变部位可分为脑型、脑脊髓型和脊髓型。
   急性出血性白质脑炎常见于青壮年,病前1~14天可有上呼吸道感染史,常呈暴发起病,病情凶险,临床表现为高热、头痛、颈项强直、精神异常与昏迷,症状及体征迅速达到高峰,不少病例在2~4天,甚至数小时内死亡。

诊断

在非特异性病毒感染或免疫接种后,出现急性或亚急性脑和脊髓弥漫性损害的症状要高度警惕本病。脑脊液中细胞数轻度增多,EEG广泛中度以上异常,CT或MRI发现脑和脊髓白质内多发散在病灶,特别是丘脑部位,有助于诊断。

治疗

早期使用足量皮质激素能减轻脑和脊髓的充血和水肿,保护血脑屏障,抑制炎性脱髓鞘过程。目前主张静脉用大剂量甲泼尼龙[30kg以下儿童为10~30mg/(kg·d),30kg以上者为1000mg/d]冲击治疗,连用5天,随后改为口服泼尼松,逐渐减量且维持数周,有一定疗效。有些患者在使用皮质激素后症状缓解,但停药后病情又反复,而恢复用药后又获得改善。对皮质激素治疗无效的患者可考虑用血浆置换或免疫球蛋白治疗。容易复发患者可给予免疫抑制剂治疗如环磷酰胺
  



分享到:
(更新时间: 2014-05-28 本信息由百科名医网科普专家团队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