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就诊指南 > 常见疾病 > 脊髓小脑共济失调

脊髓小脑共济失调

  别名:脊髓小脑萎缩

概述


   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SCA)是遗传性共济失调的主要类型,包括SCA1-21。其共同特征是中年发病、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和共济失调。患病率约为8/10万~12/10万,多数在青少年期和中年期发病,大多数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极少数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或X连锁遗传。病理改变以小脑、脊髓和脑干变性为主,其机制与多聚谷氨酰胺选择性损害小脑、脊髓和脑干有关。近年来大部分SCA亚型有了明确的基因定位和克隆,有20余种基因型,以SCA3/MJD最常见,约占50%。测序发现SCA多为基因内编码谷氨酰胺的CAG重复顺序扩增而致病。临床表现除小脑性共济失调外,可伴有眼球运动障碍、慢眼运动、视神经萎缩、视网膜色素变性、锥体束征、锥体外系体征、肌萎缩、周围神经病和痴呆等。
   Harding根据有无眼肌麻痹、锥体外系症状及视网膜色素变性归纳为三组,即ADCA Ⅰ型、Ⅱ型和Ⅲ型,这为临床患者及家系的基因诊断提供了线索,SCA的发病与种族有关,SCA1-2在意大利、英国多见,中国、德国和葡萄牙以SCA3最常见。
  
  

病因


   SCA是由相应的基因外显子CAG拷贝数异常扩增产生多聚谷氨酰胺所致(SCA8除外)。每-SCA亚型的基因位于不同的染色体,有不同的基因结构和突变部位,例如,SCA1基因位于染色体6q22-23,基因组跨度450kb,cDNA长11kb,含有9个外显子,编码816个氨基酸残基组成ataxia-1蛋白,该蛋白位于细胞核;CAG突变位于第8号外显子,其扩增的拷贝数为40~83,正常人为6~38。而SCA3(也称MJD)基因位于染色体14q24.3-32,至少含有4个外显子,编码960个氨基酸残基组成ataxia-3蛋白,分布在细胞质中;CAG突变位于第4号外显子,扩增后的拷贝数介于61~89,正常人为12~41;SCA3是我国最常见的SCA亚型。
  
  

症状


   SCA是高度遗传异质性疾病,各亚型的症状相似,交替重叠,其共同临床表现是:
   1.一般在30~840岁隐袭起病,缓慢进展,但也有儿童期及70岁起病者。
   2.首发症状多为下肢共济失调,走路摇晃、突然跌倒、发音困难;继而出现双手笨拙、意向性震颤、眼震、眼慢扫视运动、痴呆和远端肌萎缩;检查可见肌张力障碍、腱反射亢进、病理反射阳性、痉挛步态和音叉振动觉减退、本体感觉丧失。
   3.均有遗传早现现象,即在同- SCA家系中发病年龄逐代提前,症状逐代加重,是SCA非常突出的表现。一般起病后10~20年患者不能行走。
   4.除了上述共同的症状和体征外,各亚型也具各自的特点而构成不同的疾病。如SCA1的眼肌麻痹,尤其上视不能较突出;SCA2的上肢腱反射减弱或消失,眼慢扫视运动较明显;SCA3的肌萎缩、肌阵挛、面肌及舌肌纤颤、眼睑退缩形成凸眼;SCA4的音叉振动觉、关节位置觉消失、针刺觉减退、跟腱反射消失;SCA5病情进展非常缓慢,单纯的小脑共济失调的症状也较轻;SCA6的早期大腿肌肉痉挛、下视眼球震颤、复视和位置性眩晕;SCA7的特征性症状是视力减退或丧失,视网膜色素变性,心脏损害也较突出;SCA8常婴儿期起病,发音困难、行走不能、癫痫发作;SCA9为共济失调伴癫痫发作;SCA10的纯小脑征和癫痫发作;SCA11病程缓和,腱反射亢进;SCA12早期有手臂震颤,晚期有痴呆;SCA13儿童期发病,精神发育迟缓;SCA14早期出现肌阵挛等。
  
  

诊断


   根据典型的共性症状,结合MRI检查发现小脑、脑干萎缩,排除其他累及小脑和脑干的变性病即可确诊。虽然各亚型具有特征性症状,但临床上仅根据症状体征确诊为某一亚型仍不准确(SCA7除外),均应进行基因诊断,用PCR方法可准确判断其亚型及CAG扩增次数。
  
  

治疗

左旋多巴可缓解强直及其他帕金森症状,氯苯胺丁酸(baclofen)可减轻痉挛,金刚烷胺改善共济失调,毒扁豆碱或胞磷胆碱促进乙酰胆碱合成等,共济失调伴肌阵挛首选氯硝西泮;可试用神经营养药如ATP、辅酶A、肌苷和B族维生素等。
  
  



分享到:
(更新时间: 2014-05-28 本信息由百科名医网科普专家团队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