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就诊指南 > 常见疾病 > 结节性非化脓性脂膜炎

结节性非化脓性脂膜炎

  别名:结节性脂膜炎

概述

结节性脂膜炎以反复发作皮下脂肪层炎性结节或斑块,伴发热等全身症状为特征,又称复发性结节性发热性非化脓性脂膜炎或特发性小叶性脂膜炎、回归性发热性非化脓性脂膜炎(Weber-Chris-tian综合征),本病临床上少见,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以30~50岁女性多见。女:男约为2.5:1。

病因

病因与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一般认为本病属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范畴,靶器官为脂肪组织,但尚未发现有相应的自身抗体。
   近年来,大多数认为本病可能并非是一种独立的疾病,而是多种疾病的一种临床表现,因此,在诊断本病时应十分慎重。根据发病诱因明显与否,本病可分为特发性与继发性两种,前者无明显诱因可寻,后者可继发于感染、外伤、药物过敏、化学或物理因素、过快减停长期应用的糖皮质激素后以及胰腺疾患等。全身脂肪组织均可受累,包括网膜、肠系膜及实质性脏器等。根据其病理变化可分为三期:
   1.急性炎症期:脂肪细胞变性,甚或出现灶性坏死,炎症细胞浸润以中性粒细胞为主,其他如淋巴细胞、组织细胞等,不形成脓肿。
   2.肉芽肿期:以组织细胞浸润为主,它们吞噬脂肪而成为泡沫状巨噬细胞,并有少量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
   3.纤维化期:病变中主要为纤维母细胞和淋巴细胞,并有大量增生的纤维组织。在病变过程中常伴有血管周围细胞浸润以及血管内膜增生、纤维蛋白样变性等。
   最常受累的重要脏器为肝脏,活检时可见脂肪浸润伴灶性坏死。肺部病变表现为间质性炎性细胞浸润、肉芽肿性肺炎、脂肪栓塞性肺梗塞,发生渗出性胸膜炎时,渗出液中可找到特征性的泡沫细胞。严重的病例累及骨髓时,呈斑状纤维化而导致全血细胞下降,眼球后脂肪受累时可导致失明。

症状

1.多见于30~50岁女性,男:女之比为1:2.5。
   2.有反复成批出现的非化脓性皮下结节,伴疼痛和触痛,好发于臀部和下肢,结节消退后局部皮肤有凹陷,并有色素沉着,少数脂肪坏死破溃,并有黄棕色油状液体流出,称为“液化性脂膜炎”。
   3.可有非特异性全身症状如发热、乏力、食欲减退、肌肉和关节疼痛等。
   4.可有内脏受累:肝脏损害(肝大、肝功能异常和黄疸),小肠受累(脂肪痢和肠穿孔等),骨髓、肺、心脏、脾和肾等脏器受累。
   5.结节病理变化:早期表现为脂肪细胞变性坏死,炎细胞浸润;中期表现为吞噬有脂肪颗粒的脂质肉芽肿;晚期表现为脂肪萎缩、纤维化和钙盐沉着。
   6.内脏受累广泛者预后差。

诊断

由于本病少见,症状又常无特异性,早期诊断的符合率仅1/4左右,常可被误诊为其他疾病,如溃疡性结肠炎、败血症、类风湿性关节炎、硬红斑、系统性红斑狼疮、胰头肿瘤、淋巴瘤等。因此,应警惕本病的发生,注意检查皮下结节和斑块,结合全身表现,对可疑病例应及早做活组织检查以明确诊断。本病特征为成批反复发生的皮下结节,结节有疼痛感和显著触痛,大多数发作时伴发热,结合组织病理学检查即可确诊。

治疗

1.应用糖皮质激素:1mg/(kg.d)口服6~8周后,每周递减5mg,至0.5mg/(kg.d)维持3~6个月,再减至维持量10~15mg/d,维持1~2年。
   2.免疫抑制剂:适应于经大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6~8周疗效不佳者,或经大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有效,但减量或停药时,又复发者可选用免疫抑制剂。环孢素疗效较好,剂量100~300mg/d,2~5个月后逐渐减量,也可应用其他药物如硫唑嘌呤环磷酰胺等。
   3.纤维蛋白溶解疗法:精制蝮蛇抗栓酶0.75U,静滴,1次/日,连用2周,4个月后巩固1个疗程,疗效较好。



分享到:
(更新时间: 2016-01-08 本信息由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信息研究所专家团队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