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就诊指南 > 常见疾病 > 扁桃体周脓肿

扁桃体周脓肿

  别名:Peritonsillar abscess

概述

扁桃体周脓肿(peritonsillar abscess)为扁桃体周围隙内的化脓性炎症,早期发生蜂窝织炎(称为扁桃体周炎),继之形成脓肿。该病由Celsus首次描述和治疗。好发于青壮年,平均年龄20~35岁,儿童和老人少见,国外报道年龄最小患者为4个月婴儿,我科曾见1例发生于1岁的婴儿(1973),实属罕见。夏、秋两季多发。

病因

大多继发于急性扁桃体炎,尤其多见于慢性扁桃体炎屡次急性发作者。
   扁桃体隐窝,特别是扁桃体上隐窝中的炎症,因窝口阻塞,其中的细菌或炎性产物破坏上皮组织,向隐窝深部发展,穿透扁桃体被膜,进入扁桃体周围隙,形成蜂窝织炎,继之形成脓肿。小儿的扁桃体被膜较厚且致密,扁桃体隐窝呈裂隙状,分支少,且表浅,细菌不易聚集和穿透扩散,故极少发生此病。
   1994年,Passy提出新的观点,认为Weber唾液腺与扁桃体周炎和扁桃体周脓肿的形成有密切关系。
   Weber腺位于扁桃体上间隙、扁桃体上方的软腭部,大约有20~30个唾液腺腺体结构,由一个共同的管道从腺体后方到达扁桃体的中间部分,即扁桃体渗透囊,其导管系统伸到扁桃体的表面,其分泌的唾液帮助消化附着于扁桃体隐窝上的残余食物。当Weber腺体或导管系统阻塞或感染时产生蜂窝织炎,组织坏死溶解,最后在扁桃体囊和咽侧壁、扁桃体上间隙之间形成脓肿。

症状

初起如急性扁桃体炎症状,3~4日后,发热仍持续或又加重,一侧咽痛加剧,吞咽时尤甚,疼痛常向同侧耳部或牙齿放射。再经2~3日后,疼痛更剧,因不敢吞咽致唾液在日内潴留,甚至外溢。患者头偏向患侧,颈项呈假性僵直;口微张,流涎,言语含糊不清,严重者张口困难,不能进食。同侧下颌下淋巴结常肿大。
   患者全身症状明显,可有高热、畏寒、全身乏力、肌肉酸痛、胃纳差、大便秘结等。
   患者呈急性病容,表现痛苦,因剧烈咽痛和张口困难,检查常不合作。早期周围炎时,可见一侧腭舌弓显著充血。若局部明显隆起,甚至张口困难,提示脓肿已形成。属前上型者,患侧腭舌弓及软腭红肿突出,悬雍垂水肿,偏向对侧,腭舌弓上方隆起,扁桃体被遮盖且推向内下方。病程7~10天者,有的脓肿可自行破溃排脓。属后上型者,患侧腭咽弓红肿呈圆柱状,扁桃体被推向前下方,软腭与悬雍垂可无水肿,常无张口困难。但是,炎症可向下扩散至喉咽部及喉入口等处,可引起喉水肿等并发症。

并发症


   炎症扩散至咽旁隙,可发生咽旁脓肿。向下蔓延,可发生喉炎喉水肿,迅速出现呼吸困难。少数病例可发生颈内静脉血栓,化脓性颈淋巴结炎、败血症或脓毒血症。罕见的并发症有颈部坏死性筋膜炎,下行性坏死性纵隔炎和Lemierre综合征(一种口咽厌氧菌感染局部和全身所出现的一组临床综合征,主要有以下特点:沿胸锁乳突肌发生颈部强直和颈上段肿胀;可在肺、胸膜形成移动性脓肿并随之出现肺梗死;很快出现化脓性关节炎;可见黄疸或轻度黄疸出现;有蛋白尿和逐渐增多的血尿;大多数患者可从血液或转移性化脓灶中培养出香肠型拟杆菌,一般1~2周后死亡)。
  
  

诊断

根据临床表现及检查,诊断不难。咽痛逾4~5天,局部隆起明显及剧烈咽痛,即可判定脓肿已形成,穿刺抽脓可确定诊断。当脓肿位于扁桃体周间隙中部和下部时,软腭部诊断性穿刺容易漏诊。超声诊断显示扁桃体周脓肿的敏感度为90.9%,其鉴别扁桃体周炎和扁桃体周脓肿的准确率可达88.9%,特异性为80%(Ahmed,1994)。扁桃体增大或均匀的脓肿可通过口外超声检查证实,但当扁桃体周脓肿为不均匀的囊腔时,经口内超声检查准确性更高。

治疗

脓肿形成前的处理按急性扁桃体炎处理,给予足量的抗生素类药物及适量的类固醇激素,并给予输液、对症处理。
  



分享到:
(更新时间: 2014-05-28 本信息由百科名医网科普专家团队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