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就诊指南 > 常见疾病 > 腮腺肿瘤

腮腺肿瘤

  别名:腮腺癌

概述

腮腺是最大的涎腺,色淡黄,质软。成人的腮腺重约30克,腺体外面包有一层由颈深筋膜浅层所构成的腮腺鞘膜。根据胚胎学的观点,腮腺为单叶性结构。但临床上常以面神经平面为界,分为深、浅两部,沿用传统命名,称其为浅叶和深叶。我们在腮腺手术中发现,在腮腺浅深叶间确有一个潜在的间隙,若能沿这个平面分离,则很容易解剖出面神经。在涎腺肿瘤中,腮腺肿瘤的发生率最高,约占80%。在腮腺肿瘤的初诊病例中,良性肿瘤约占70%~80%。而且80%以上的肿瘤发生在腮腺的浅叶,仅15%左右发生在深叶。另有极少数肿瘤发生在副腮腺。腮腺肿瘤可发生在任何年龄,男女均可患病。
   1.腮腺良性肿瘤
   腮腺良性肿瘤发病率较高,混合瘤最常见,其次为腺淋巴瘤和嗜酸性腺瘤,分述如下:
   (1)混合瘤
   混合瘤(mixed tumor)又名多形性腺瘤(Pleomorphic adenoma),多发生在腮腺(83%),其次是颌下腺(8%),舌下腺极少见,小涎腺约占7%。
   (2)腺淋巴瘤(又名Warthin瘤)
   腺淋巴瘤(adenolymphoma)或乳头状淋巴瘤腺瘤(papillary cystadenoma lymphomatosum)较少见,多发生于腮腺,胚胎发育期腮腺与腺内淋巴组织可以同时发育。当淋巴组织尚未形成淋巴结被膜时,腺体组织可以迷走到淋巴组织中,腺体组织被包裹在淋巴结中,这种迷走腺体组织可以发生瘤变而形成腺淋巴瘤(Warthin瘤)。另有学者认为此病属一种迟发性过敏性疾病而非真性肿瘤。
   (3)嗜酸性腺瘤
   嗜酸性腺瘤(oxyphilic adenoma)很少见,多发生在腮腺,女性较男性多见,少数发生在双侧腮腺。临床表现类似混合瘤,生长缓慢,一般瘤体较小,直径约3~5cm。
   2.腮腺恶性肿瘤
   腮腺恶性肿瘤发病率位居涎腺恶性肿瘤首位,病因尚不十分清楚,以黏液表皮样癌发病率最高,腺样囊性癌次之,恶性混合瘤较少见,分述如下:
   (1)黏液表皮样癌
   黏液表皮样癌(mucoepidermoid carcinoma)是涎腺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多发生在腮腺,其次是腭部小涎腺及颌下腺,瘤组织来源于腺管上皮细胞。
   (2)腺样囊性癌
   腺样囊性癌(denoid cystic carcinoma)在涎腺恶性肿瘤中仅次于黏液表皮样癌。本病好发于小涎腺和大涎腺中较小的腺体,以颌下腺发生率最高,腮腺较低。
   (3)恶性混合瘤
   恶性混合瘤(malignant mixed tumor)有混合瘤恶变或原发恶性混合瘤两种类型。

病因

腮腺肿瘤和其他涎腺肿瘤一样,病因目前仍不太清楚。腮腺恶性肿瘤可能与接触放射线有关。另外,病毒感染,长期暴露在烟雾或灰尘中,接触化学物品等职业者易患此病。

症状

腮腺的良性肿瘤生长缓慢,常在无意中被发现。患者多因发现腮腺区无痛性肿块后而就诊,其病史可为数年乃至数十年。肿瘤较大者,除有局部坠胀感、表面畸形外,一般无其他不适。很少引起功能障碍,亦无面神经受侵犯的症状。除Warthin瘤(病变常位于腮腺的后部分及下部)外,良性肿瘤常以耳垂为中心生长,呈圆形或椭圆形,表面光滑或呈结节状,界限清楚,质地中等,活动而无粘连。腮腺混合瘤约有10%发生在腮腺深叶,由于肿瘤位置较深,不易被患者发现。腮腺浅叶的复发性良性肿瘤并非少见,多因多形性腺瘤初次手术时采用切除术或术中肿瘤破裂造成瘤细胞种植所致。常表现为大小不等的多个结节,有的位于切口线上。
   腮腺的恶性肿瘤生长较快,病程较短。肿瘤早期以无痛性肿块为多,少数患者在发现时即有疼痛。约20%左右的患者可出现程度不等的面瘫,有的以面瘫为主诉就诊,经医师检查才发现为腮腺肿瘤。其肿块大多形态不规则、质地较硬,界限不清,与周围组织粘连,活动度差。肿瘤晚期可侵犯深部组织或皮肤,出现皮肤破溃,张口受限及颈部淋巴结转移等。
   多形性腺瘤生长缓慢,如果短期内生长速度加快,肿块固定,与皮肤或深层组织发生粘连,疼痛并伴有面瘫时,应考虑有恶变的可能。
   1.原发于腮腺深叶的肿瘤根据其肿块所在位置,临床上有三种类型的表现形式:
   (1)颌后肿块型:最常见。瘤体在下颌升支后缘与乳突间,或在耳垂稍下的颌后凹内。耳下区可触及肿块,但咽侧无肿块突出。
   (2)哑铃型:瘤体一端突向咽侧、软腭,另一端突向耳下区,呈哑铃状。因此在耳垂下及咽侧均可见肿物,其特点是双合诊时可感到瘤体活动。
   (3)咽侧突出型:肿瘤位于咽旁间隙,向咽侧及软腭突出,耳下区难以触及肿块。由于肿瘤向咽侧和软腭突出,可使口咽缩小,出现呼吸或吞咽障碍,咽异物感。肿瘤常位于扁桃体上方,并向上伸入软腭,使悬雍垂偏向对侧。尽管肿物较大,但肿瘤表面黏膜光滑。
   2.常见腮腺肿瘤的临床表现如下:
   (1)混合瘤
   肿瘤生长缓慢,病程较长,可长达数年甚至十几年,早期无任何症状,常无意中发现肿瘤才来就诊肿瘤长大到一定程度时可引起面部外形改变,一般不引起面瘫、张口受限等功能障碍,触诊肿块表面滑,呈分叶状或结节状,质地中等,无压痛,与周围组织界限清楚,可活动。有囊性变者,可扪及波动。
   (2)腮腺淋巴瘤
   本病常具有以下特点:
   ①多发生于50岁以上的男性,男女之比为6:1;
   ②病程长,肿瘤生长缓慢,瘤体很少超过3cm直径;
   ③多位于腮腺浅叶下极,肿瘤呈圆形或卵圆形,表面光滑,质柔软,边界清楚,与周围组织无粘连;
   ④可发生在双侧腮腺,或单侧腮腺中生长多个瘤体;
   ⑤可有感染史。
   (3)黏液表皮样癌
   根据细胞分化程度和生物学特征,可分为低度恶性或高度恶性肿瘤。低度恶性肿瘤的临床表现与混合瘤相似,有时难以区别。高度恶性肿瘤表现为生长较快,常有局部疼痛,麻木感,肿瘤易向周围组织侵犯,可引起面瘫、皮肤溃烂及涎腺瘘等。肿瘤质硬常不活动,与周围组织粘连,临床较少出现颈淋巴结转移和血行转移。
   (4)腺样囊性癌
   肿瘤生长缓慢,易沿神经扩展,早期常出现神经受累症状,如感觉异常、麻术、疼痛及面瘫等。晚期可发生血行转移,多转移至肺,淋巴结转移较少见。肿瘤临床表现似混合瘤,圆形或结节状、光滑、边界不清楚、不活动。
   (5)恶性混合瘤
   原发性混合瘤病程较短,肿瘤发展迅速;如稳定较长时间的良性肿瘤,短期内迅速生长,可考虑混合瘤恶变,常伴有局部疼痛、张口受限及面瘫等症状。肿瘤向周围组织浸润性生长,质硬不活动,边界不清,局部淋巴结可肿大。

诊断

腮腺浅叶部位表浅,故发现肿块多无困难。位于耳垂下或耳前区的类圆形或结节状肿块,活动,质地中等,无触痛,生长缓慢,无特殊不适者,多为良性肿瘤。反之,肿瘤生长迅速,肿块外形不规则,质硬,固定,与周围组织粘连且伴有疼痛、面瘫或出现颈淋巴结转移者,则多为恶性肿瘤。然而,一些低度恶性肿瘤,如高分化黏液表皮样癌及腺泡细胞癌,其临床表现类似于多形性腺瘤。因此,不能仅凭临床经验,需做进一步检查。
   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对腮腺肿瘤有较高的诊断价值。CT检查、腮腺造影、B超检查及核素扫描等对腮腺肿瘤的诊断均可提供有益的帮助。
   1.混合瘤
   根据病史及检查一般可作出诊断。涎腺造影X线摄片有助于了解肿瘤的位置及导管受压情况,B超可了解肿瘤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及有无囊性变,CT表现为边界清楚的圆形或类圆形肿块,瘤体较大时可见颈外动脉等腮腺内血管移位征,CT值20~40Hu,瘤体内可见点状钙化和囊变。MRI表现T1加权像呈低信号、T2加权像呈等或高信号,信号强度不均匀。
   2.腺淋巴瘤
   根据病史及检查可初步作出诊断,但应注意与腮腺混合瘤相鉴别,往往需切除肿瘤作病理检查才能确诊。
   3.黏液表皮样癌
   腮腺区肿块短期内进行性增大,伴有局部疼痛,面瘫,瘤体质硬,节结状、不活动,应高度怀疑恶性肿瘤。涎腺X线造影摄片发现分支导管管壁不光滑甚至破坏,造影剂外溢呈斑点状改变。CT和MRI检查可进一步了解肿瘤侵犯范围。
   4.腺样囊性癌
   早期即出现局部疼痛,时轻时重,伴有神经瘫痪症状,其症状与瘤体大小、生长速度不成比例。X线造影表现为恶性肿瘤特征,应考虑为本病,最后确诊有赖于病理检查
   5.恶性混合瘤
   涎腺内短期内迅速生长的肿块,呈现恶性肿瘤的生物学特点时,即应考虑本病。确诊需行病检。

治疗

腮腺恶性肿瘤的化疗目前还没有系统、规范化的治疗方案。常用药物有顺铂、甲氨蝶呤、5-Fu、阿霉素等。
  



分享到:
(更新时间: 2014-05-28 本信息由百科名医网科普专家团队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