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就诊指南 > 常见疾病 > 丙型肝炎

丙型肝炎

  别名:丙型病毒性肝炎

概述

丙型肝炎是由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一种以肝脏损害为主的传染性疾病。由于其起病隐匿,转为慢性的概率高,易导致肝硬化和诱生肝细胞肝癌,故预后较差。在病毒性肝炎的构成比中低于15%。儿童中发病不多,可因母婴和密切接触而传播。

病因

丙型肝炎病毒感染是致病根本原因,在外界因素的影响下,如饮酒,劳累,长期服用有肝毒性的药物等,可促进病情的发展。

症状

丙型肝炎的临床表现通常较轻,常呈亚临床型。潜伏期30~180天,平均56天。常表现为5种不同的临床感染状态。
   1.急性自限性肝炎,病毒被消除
   患者多数临床症状较轻,2/3为无黄疸型,出现黄疸者,血清胆红素一般不超过85μmol/L,肝功能异常主要是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1~3个月内症状消失,ALT恢复正常。HCV RNA和抗HCV阳性亦随之转为阴性,部分患者抗HCV效价逐渐降低,病毒不复存在。
   2.急性自限性肝炎,病毒持续存在
   临床症状消失之后,ALT也逐渐恢复正常,但血清HCV RNA持续阳性或间歇阳性,抗HCV仍持续阳性,是丙型肝炎的传染源之一。
   3.HCV持续存在并伴有肝炎的临床或亚临床表现
   这部分患者可由急性肝炎演变而来,也可隐匿发病,HCV RNA及抗HCV呈持续阳性,ALT升高超过6个月以上,并伴有肝炎相关的临床症状,包括慢性持续性肝炎和慢性活动性肝炎。在丙型肝炎的流行中,除临床型病例外,常可见大量的亚临床型,其临床表现主要为单项ALT升高,无肝炎的症状和体征,亚临床型与临床型的比例为3:1~7:1,由于不易被发现,疏于治疗,易发展为肝硬化,且是重要的传染源。
   4.重症肝炎
   重症丙型肝炎大多呈亚急性或慢性重症过程,初起自觉症状较轻,从症状出现到发生昏迷平均为39天。
   5.HCV无症状持续携带状态
   HCV携带者虽可无临床症状和体征,ALT在正常范围,经肝活检肝组织已显示有病理性改变,观察到汇管区有淋巴细胞浸润和聚集,而小叶内炎症变化缺如或轻微。HCV无症状携带者是丙型肝炎的重要传染源。

并发症

肝内并发症主要有肝硬化、肝细胞癌、脂肪肝。

诊断

需经特异性诊断方法确定为丙型肝炎病毒感染才能确诊。

治疗

1.治疗原则:经过适当休息,合理饮食和支持疗法,多数患者能在2~4个月内康复。
   (1)休息:急性期需要充分卧床休息,减轻肝脏负担,有利于肝细胞恢复。当黄疸消退,症状减轻后逐渐增加活动。症状消失,肝功能恢复正常后还应继续休息2~3个月,病情稳定后,需随访观察1年。慢性肝炎活动期应适当休息,如出现黄疸,应卧床休息。慢性肝炎稳定期应避免剧烈运动和过度劳累。
   (2)营养:应根据需要合理安排饮食,注意适当营养,饮食要易于消化,多吃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及维生素。脂肪摄入量要适当控制。
   (3)支持疗法:频繁恶心、呕吐者可静脉输注葡萄糖、维生素和复合氨基酸溶液,以补充摄食不足,增加热量,有低蛋白血症者可补充人血白蛋白。
   2.干扰素治疗:目前还没有一种其他药物可获得比干扰素更好的效果。对于儿童丙型肝炎,基因重组干扰素(IFNα2b),每次5万~10万U/kg,每周3次,4~6个月。疗程结束后随访6~12个月。

预防

丙型肝炎病毒的传播途径主要为经血液传播,不要滥用血液及血制品,使用一次性注射器及输液器具,以减少丙型肝炎感染。
   加强母婴传播的预防工作,孕妇应进行抗丙肝病毒及丙肝病毒RNA的检查,若阳性应采取相应措施,尽量减少新生儿损伤及母血污染。



分享到:
(更新时间: 2016-01-08 本信息由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信息研究所专家团队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