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就诊指南 > 常见疾病 > 拉沙热

拉沙热

  别名:Lassa fever

概述

拉沙热(Lassa Fever)是由拉沙热病毒引起的一种出血热,临床表现差异很大,可以无明显临床症状,或仅出现流感样症状,亦可表现为高热、全身肌肉和关节疼痛、咽炎,心、脑、肝、肺、肾等多器官功能受损,并可出现皮疹、出血倾向、休克,严重者死亡。该病主要发生在西非,近年欧洲、加拿大、以色列、日本和美国亦有此类病例报道,病死率很高。1997~2002年在Kenema病死率达12%~23%。1950年已经发现此病,但病原不清,直到1969年在尼日利亚的拉沙镇2名教会护士因此病死亡,才发现病原。

症状

潜伏期为6~21d,平均10d。临床表现较为复杂,80%感染者症状轻微或无明显症状,而20%感染者会有严重的多系统症状,少数患者发展至出血、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脑病和低血容量性休克。多数患者在入院前4~5d已有症状,初期症状包括咽喉痛、发热、畏寒、头痛、肌痛等不适,常见相对心动过缓,一些患者可出现全身无痛性淋巴结肿大;此后咽喉痛逐渐加重,扁桃体表面可出现白色或黄色渗出物,并可融合形成假膜,以后可出现厌食、呕吐、胸痛和上腹痛。10%~30%的患者有颜面、颈部水肿及结膜出血,偶有耳鸣、鼻出血、齿龈和静脉穿刺部位出血、斑丘疹、咳嗽及头晕。急性期,60%~80%的患者收缩压<12.0kPa(<90mmHg),脉压<2.67kPa(<20mmHg)。10d左右将要恢复的患者体温下降,而病情严重者可出现休克、意识模糊、焦躁不安、肺部啰音和胸膜渗出液,有时出现癫痫大发作。存活者病程7~31d(平均15d),死亡病例的病程7~26d(平均12d)。
   听觉神经的损伤是拉沙热的一个特征,发生在康复期,与免疫过程有关,确诊病例中29%有听力缺陷,在高发区人群中81%的突然听力丧失者有拉沙病毒抗体。疾病的严重程度、病初听力丧失与疾病的预后无相关性。

并发症

并发症包括黏膜出血(占17%)、听力丧失(占4%)、胸膜渗出(占3%)、心包渗出(占2%),偶见脱发、虹膜睫状体炎及短暂性失明。

诊断

对诊断拉沙热有意义的临床表现是发热、咽炎、胸骨后疼痛和蛋白尿。对于生活在流行地区,出现发热、咽痛、头痛、肌痛、渗出性咽峡炎、咳嗽、胸痛等呼吸道症状,腹痛、腹泻、呕吐、厌食等消化道症状,检查白细胞正常或降低,尿蛋白阳性,肝功能异常,对抗生素和抗疟药无效的患者,要考虑到拉沙热;曾到过流行地区,与此类患者有密切接触史者,亦应高度警惕发病的可能性。拉沙热的确诊依赖特异性实验室检查。

治疗

抗病毒治疗:利巴韦林是治疗拉沙热的一种特异性抗病毒药,病初6d内应用利巴韦林病死率可以减少90%,静脉给药药效是口服给药的2倍以上。
  

预防

1.防鼠灭鼠是预防控制本病的根本措施,对多乳头鼠进行有计划的检测和开展灭鼠活动。对患者或可疑患者应隔离治疗及监护,隔离期3周,或从其血液、咽洗液及尿液中分离病毒阴性为准。对接触者留验检疫3周。对患者、接触者以及直接有关的自然环境进行彻底的消毒,包括焚烧有关被污染物品。
   2.防止食物、水源被鼠类接触、污染;医院要有充分的感染控制措施,防止医院内传播;对患者的体液、排泄物及用过的医疗器械等要严格消毒处理。
   3.流行期间可考虑服用利巴韦林(病毒唑)预防。人类主要由于接触啮齿类动物或受感染的人而感染,普遍防止这种接触目前是不可能的,因此为公众和医院提供一种安全、有效的疫苗对维护公众健康需要是必要的,但由此带来的消耗和逻辑问题是非常巨大的。灵长目动物实验表明减毒疫苗可以诱导产生高效价抗体,但是不能阻止病毒复制及动物死亡。过去由于资金缺乏,拉沙热疫苗的研制受到阻碍,目前由于充足的资金和新疫苗技术的申请,相信很快就可以看到一种疫苗应用于临床试骏。



分享到:
(更新时间: 2014-05-28 本信息由百科名医网科普专家团队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