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就诊指南 > 常见疾病 > 结核性腹膜炎

结核性腹膜炎

  别名:腹膜结核

概述

结核性腹膜炎系由结核杆菌引起的慢性、弥漫性腹膜炎症。本病多数是由肠结核、肠系膜淋巴结核或盆腔结核蔓延而来,少数来源于血行播散。

病因

结核杆菌主要通过下列两种途径累及腹膜。
   1.血源播散:活动性肺结核或体内其他部位的结核灶,可经血行播散累及腹膜引起炎症。起病紧随血源播散后出现,见于某些年轻患者,常伴有肺部浸润、纵隔淋巴结肿大、胸膜渗出等活动性结核,血源播散引起的结核性腹膜炎较少见。
   2.直接蔓延:这是大多数结核性腹膜炎的主要感染途径。腹腔脏器如肠系膜淋巴结、小肠或回-盲肠、输卵管等活动性结核病灶直接蔓延侵及腹膜引起炎症。绝大多数是在肺部结核感染多年之后,原先少量血行播散受累的肠系膜淋巴结等结核灶再次活动所致。

症状

1.多数有缓慢发生的发热、乏力、消瘦、腹胀和排便习惯改变。
   2.病理上为渗出型者,多以腹胀为主;粘连型常以腹痛为主;干酪型则以全身中毒症状更为突出,如高热、腹痛、腹胀等。

并发症

以肠梗阻多见,多发生于粘连型,梗阻近端肠管可以发生急性穿孔,肠瘘多见于干酪型,可合并腹腔冷脓肿。

诊断

1.中、青年,特别是女性发生逐渐加重的腹胀、腹痛、低热、乏力和消瘦。
   2.出现腹部揉面感、腹水或肠梗阻表现。
   3.血沉增快,贫血,结核菌素试验阳性。
   4.渗出性腹水。
   5.腹水的结核杆菌培养阳性或结核抗体阳性。
   6.腹膜穿刺找到干酪性肉芽肿。
   7.腹腔镜检查发现腹膜弥漫性、散在的粟粒状黄白色小结。
   8.X线钡餐造影可发现同时存在的肠结核征象,超声波检查或CT可协助鉴别腹部包块性质(囊性还是实质性)。
   9.鉴别诊断有困难时,可考虑行剖腹探查。
   10.注意排除腹腔和盆腔的良、恶性肿瘤、肝硬化、心血管病变、甲状腺功能低下、慢性肾脏疾病等其他可引起腹水的疾病。

治疗

治疗原则:早期、联合、全程足量的规则抗结核药物治疗,同时加强全身性支持治疗。除抗结核药物治疗和支持治疗外,还有对症处理和手术治疗。
   1.支持治疗:注意休息,给予高蛋白、高维生素、高热量食物,有梗阻征象时给予流食或半流食。
   2.对症处理:腹水较多时可酌情放腹水。
   3.抗结核药物治疗:使用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加链霉素或乙胺丁醇等,3~4种药联合,疗程需1.5~2年以上。应注意抗结核药物的毒副反应。异烟肼、利福平和吡嗪酰胺的毒副反应主要是肝功能的损害;使用链霉素要注意耳毒性和肾功能;乙胺丁醇则主要是视神经损害。有血行播散或显著结核毒血症者,在抗结核药物治疗的同时,可加用激素短期治疗,泼尼松30~40mg/d。
   4.手术治疗:限于完全性肠梗阻、肠瘘、肠穿孔等严重合并症;若诊断困难和腹腔内肿物或某些原因引起的急腹症不能鉴别时,可考虑剖腹探查。

预防

对肺、肠、肠系膜淋巴结、输卵管等结核病的早期诊断与积极治疗,是预防本病的重要措施。



分享到:
(更新时间: 2016-01-08 本信息由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信息研究所专家团队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