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就诊指南 > 常用药品 > 绒促性素

绒促性素

  别名:安胎素

性状

白色或类白色的粉末。

适应症

1.女性:(1)下丘脑-垂体功能低下或不协调的无排卵性不孕症,用以诱导排卵。常与氯米芬(CC)或尿促性素(HMG)配合使用。(2)在助孕技术(ART)中与尿促性素配合,用于有正常排卵的妇女,以刺激超排卵。(3)用于黄体功能不全、先兆流产或习惯性流产。(4)用于功能性子宫出血。
   2.男性:(1)用于促性腺激素分泌不足的性腺功能减退和伴原发性精液异常的生育力低下。与促性素联合长期应用,可促使低促性腺激素男性性功能减低患者的精子形成。(2)用于促性腺激素垂体功能不足导致的青春期延缓。(3)用于非解剖梗阻的隐睾症。(4)用于检验睾丸间质细胞功能。

禁忌症


   1.对本药过敏者。
   2.青春期性早熟者。
   3.垂体增生或肿瘤。
   4.未确诊的阴道出血。
   5.子宫肌瘤。
   6.卵巢囊肿或卵巢增大。
   7.宫颈癌。
   8.激素性活动型性腺癌。
   9.生殖系统炎症。
   10.确诊或怀疑的雄激素依赖性肿瘤,如前列腺癌或男性乳腺癌。
   11.Turner's综合征、单纯性腺发育不良、卵巢早衰等卵巢功能低下或缺如的疾病。
   12.无性腺(先天性或手术后)患者。
   13.血栓性静脉炎及其他血栓栓塞性疾病。
   14.孕妇。
   15.哺乳妇女。

不良反应


   1.女性:
   (1)用于促排卵时,常诱发卵巢囊肿或轻至中度的卵巢肿大,并伴轻度胃胀、胃痛、下腹痛,一般可在2~3周内消退;少见严重的OHSS。
   (2)ART治疗的女性流产率高于正常。
   2.男性:偶见男子乳腺发育);青春期前男孩使用可能导致最终身高不能达到成人正常高度。
   3.其他:偶有过敏反应。较少见乳房肿大、头痛、易激动、抑郁、易疲劳、小腿及(或)足部浮肿、注射局部疼痛等。

如您在使用药品过程中有任何不适,请及时咨询医师或药师;如不适严重或没有消除,请您及时就医。

注意事项


   1.癫痫、偏头痛、哮喘、高血压、心脏病及有肾功能损害者慎用。
   2.用本药促排卵可增加多胎率,并有发生早产的可能。本药不能用于妊娠期间。
   3.哺乳妇女禁用。
   4.用药后妊娠试验可出现假阳性结果,故应在用药10日后进行检查。
   5. 可使尿17-羟类固醇17-酮类固醇及其他甾体激素的分泌增加。
   6.用药前后及用药时应当在专科医生指导下接受相关检查或监测。

用药前,需告知您的医师或药师,您的过敏史、手术史、病史、正在使用的药品及采取的治疗;是否处于妊娠期、是否准备怀孕或处于哺乳期等相关信息。

此药与其他药物同时使用可能会发生药物相互作用,详情请您咨询医师或药师,或查看药品说明书。

其他注意事项请您咨询医师或药师。

用法与用量

药物的剂量因人而异,请您遵医嘱或药品说明书使用。下面是常用剂量,如您的用药剂量不同,请您不要未经医生允许擅自更改剂量。


  成人
   肌内注射:
   1.下丘脑-垂体功能低下或不协调的无排卵性不育症:
   (1)如与氯米芬配合,可在停用氯米芬后第7日,一次肌注5000u。
   (2)如与尿促性素配合,应从月经周期第8日起B超监测卵泡发育,或进行尿雌激素测定,如卵泡平均直径达18~20mm,或尿雌激素高峰后24小时,则一次予本药5000~10000U,并建议患者在36小时内同房。
   2.黄体功能不全:自排卵之日起,一次1500U,隔日1次,剂量根据患者的反应进行调整。妊娠后,须维持原剂量直至妊娠7~10周。
   3.先兆流产或习惯性流产:一次3000~5000U,每1~2日1次,共5~10次。
   4.功能性子宫出血:一日300~1500U,连用3~5日。
   5.助孕技术:用于刺激正常排卵的妇女超促排卵,常与尿促性素配合,从月经周期第8日起B超监测卵泡发育,当卵泡直径达16~17mm时,注射本药5000~10000u,注射后32~36小时取卵。
   6.体外受精:于胚胎移植当日起,一次3000U,每1~2日1次,共3次。
   7.男性促性激素低下性不育症:一次2000U,一周2次,持续3~6月至睾丸体积达8ml;再同时注射本药及FSH各12.5U,一周3次,约用12个月直至精子生成、配偶受孕。
  
  儿童
   肌内注射:
   1.青春期延缓:一次1500U,一周2~3次,至少使用6个月。剂量可根据患者反应做相应调整。
   2.隐睾症:
   (1)· 2岁以下:一次250U,一周2次,使用6周;
   · 6岁以下:一次500~1000U,一周2次,使用6周;
   · 6岁以上:一次1500U,一周2次,使用6周。
   (2)必要时可重复上述治疗。
   (3)剂量可根据患者反应做相应调整。



分享到:
(更新时间: 2016-01-06 本信息由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信息研究所专家团队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