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就诊指南 > 常见疾病 > 镰状细胞性贫血

镰状细胞性贫血

  别名:镰状细胞贫血

概述

本病系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主要见于非洲黑人,杂合子状态者占非洲黑人的20%,美国黑人群的8%,此外也见于中东、希腊、土籍印第安人及与上述民族长期通婚的人群。杂合子之间通婚,其1/4子女为纯合子,导致镰状细胞贫血。

病因

本病系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

症状

患者出生后半年内血红蛋白主要是HbF,故表现无异常。而后,HbF逐渐由HbS替代,症状和体征即逐渐出现。由于早年发病,患者多有生长和发育不良,一般状况较差,易发生感染,尤其是肺炎球菌性感染。此与劳累、脾功能受损有关。有贫血、黄疸和肝、脾肿大。心、肺功能常受损,可发生充血性心力衰竭。肾脏受累可表现为等渗尿、血尿、多尿,部分患者发展为肾病综合征、肾功能衰竭。骨髓造血组织过度代偿性增加使骨皮质变薄、骨质疏松,导致脊柱变形呈双凹形或鱼嘴形,股骨头无菌性坏死,而另一方面,骨骼梗死又可导致骨小梁增加和骨质硬化。眼部症状由视网膜梗塞、眼底出血、视网膜剥离等病变引起。神经系统表现有脑血栓形成、蛛网膜下腔出血。男性患者可有性功能不全。下肢皮肤慢性溃疡是常见的体征。
   本病在病情稳定时,患者可耐受贫血及其他临床症状;但当病情突然加重时,称“镰状细胞危象”,则有严重临床表现,甚至导致死亡。感染、代谢性酸中毒、低氧条件可能诱发危象,但有时难以发现明显诱因。根据临床表现特征的不同,可将镰状细胞危象分为5型:梗塞型(疼痛型),再生障碍型,巨幼细胞型,脾滞留型,溶血型。
   1.梗塞型危象:系最常见的一种危象,镰变的僵硬红细胞阻塞小血管;组织缺氧,重者导致组织坏死。血管梗塞可发生于任何部位,但梗塞引起疼痛的部位最常见于四肢骨骼,尤以膝部及膝部以下多见,其次是胸背部及腹部。疼痛常为发作性疼痛,可伴有发热,轻者1~2天自行缓解,重者持续时间较长。发作频度不一;可为数日一次,也可为数年一次。脾梗塞是引起腹痛的常见原因;多次脾梗塞形成大量疤痕组织可使脾脏变小,称自身脾切除。部分病人腹痛与慢性溶血引起的胆石症有关,此时血清胆红质会升高。此型危象发作时贫血常常并不加重。
   2.再生障碍型危象:贫血突然加重,网织红细胞显著减少甚或消失,骨髓增生低下。感染尤其是微小病毒(parvovirus)感染是常见诱发因素。
   3.巨幼细胞型危象:妊娠患者易发生此型危象,叶酸缺乏是主要原因。严重贫血伴有巨幼细胞贫血特征是本型的主要临床表现。
   4.脾滞留型危象:此型危象多见于儿童患者,也可见于脾显著增大的成年患者。主要临床表现是血红蛋白的浓度徒然下降。在幼年患儿可成为致死原因。
   5.溶血型危象:此型危象不常见。当本病患者合并其他疾患(如G6PD缺乏)时,易发生溶血危象。临床表现为贫血加重、黄疸、网织红细胞数增多。常发生溶血者易有胆石症。
  
  

诊断

本病的诊断并不困难,重要的是要考虑到本病的可能性而不遗漏本病。根据种族和家族史、镰变试验阳性、血红蛋白电泳显示主要成分为HbS,再结合临床表现,即可明确诊断。

治疗

目前尚缺乏有效治疗办法。患者大都已经适应慢性贫血,若非必需,不宜经常输血,因为输血有提高血细胞比容、增加血液粘滞度而引发血管堵塞的危险,反复输血还有增加感染机会和引起继发性血色病的发生。当发生再生障碍型危象时,应予输红细胞。发生巨幼细胞危象时,应予叶酸(10~15mg/d)治疗。一旦发生梗塞危象、溶血危象或其他严重临床情况(如严重感染、重度下肢溃疡、患者需行全身麻醉和手术)时,可进行换血疗法,即自患者体内取出一定量(视病情而定)血液,输入正常血液,或输入洗涤红细胞并补充低分子右旋糖酐或5%葡萄糖水,目的是使含HbS的红细胞减少至25%。50%以下,维持血液循环畅通。给予氧气吸入有一定帮助。及早给予止痛剂减轻患者痛苦。本病患者易发生感染,感染又可诱发危象,故应注意预防和治疗感染。脾切除对本病无明显疗效。
   同种异基因骨髓移植治愈本病已有报告,但必须有组织配型相合的供髓者以及骨髓移植本身的危险性限制了它的临床应用,近年来采用非毁髓性异基因干细胞移植(non-myeloablatmg allogeneic hematopoiet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和脐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本病已有成功报道。既往曾试用过多种药物(肾上腺皮质激素、磷酸氢钠、妥拉苏林、乙酰唑胺、尿素等)企图逆转镰状细胞,均未成功。后来应用羟基脲、红细胞生成素并配合补铁,可显著提高HbF水平,减少栓塞危象和输血量。



分享到:
(更新时间: 2014-05-28 本信息由百科名医网科普专家团队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