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就诊指南 > 常见疾病 > 甲癣

甲癣

  别名:甲真菌病

概述

甲癣(tirlea unguium)是由皮肤癣菌所致的甲板或甲下组织感染,最常见的致病菌为红色毛癣菌。

病因


   甲癣常由红色毛癣菌、须癣毛癣菌、絮状表皮癣菌等所引起。其他如许兰毛癣菌、紫色毛癣菌、断发毛癣菌、玫瑰色毛癣菌、同心性毛癣菌也可致甲癣。而石膏样小孢子菌、犬小孢子菌、铁锈色小孢子菌及奥桂盎小孢子菌等较少引起甲癣。真菌性白甲常由须癣毛癣菌所引起,尤其是其残毁及(趾)间型更为常见。近期发现苏丹毛癣可致甲板内型甲真菌病(ENO)、较难治好,有时需手术除切病甲。
   甲真菌病也可由其他丝状真菌、酵母样菌及酵母菌等引起,偶尔也可有头孢子菌、镰刀菌及土色曲霉等引起,大多见于营养不良的甲。已确定白念珠菌及短帚霉可致感染,其他如念珠曲霉、黄曲霉、熏烟色曲霉、淡灰曲霉、聚多曲霉、焦曲霉、杂色曲霉、头孢子菌、镰刀菌、短帚霉等均可致病。念珠菌中除白念珠菌外,近期发现近平滑念珠菌等也常可致甲真菌病,而且其所占比例逐年增加。
  
  

症状


   甲下型甲癣:常从甲板两侧或末端开始,多先有轻度甲沟炎,后来逐渐变成慢性或渐趋消退。甲沟炎可引起甲面有凹点或沟纹,开始为小而清楚的凹陷或带白色的斑点,持续不变或渐次波及甲根。一旦甲板被感染,即可形成裂纹、变脆或增厚,呈棕或黑色。甲癣的特征是甲下有角蛋白及碎屑沉积。正常情况下甲床不参与甲板的角蛋白形成,仅在甲板下形成角蛋白。当甲床中有真菌侵犯后,可刺激使其形成软而脆性的角蛋白,如此即可使甲变松,角蛋白沉积致甲板明显增厚。此与念珠菌性甲真菌病明显不同,后者常无碎屑沉积,甲板也多不增厚。由于甲床碎屑和角蛋白等营养物存在有利予真菌的快速生长,因此真菌可从其下面直接侵犯到硬甲板,并刺激甲床促使形成更多的角质生成细胞以致甲板变得明显增厚。也有同时有其他真菌或细菌侵犯此碎屑部位。但甲母质常不受其侵犯,只有部分发生轻度外形改变及色泽变化。少数尚可无明显异常发现。红色毛癣菌感染时的临床表现常呈甲板远端脆裂、分离而留下一薄的沟,其边缘粗糙,波及全甲时可破坏全指甲,本型较为常见。
   真菌性白甲(浅表性白色甲癣):初起为甲板表面发生一小的浑浊区,开始常呈点状,外形不规则,可以仅有一点或有多个小点,起于甲面的中央近新月区、甲的游离缘或其两侧皱襞。可局限于一处或波及全甲。甲面较软。有时也无任何症状,感染常持续多年。由须癣毛癣菌所引起的甲癣常较浅,无甲沟炎,常于甲床皱襞皮肤处见有脱屑,且多数只波及甲的一部分,有时也可波及全甲板。
   由白念珠菌引起的甲真菌病多合并有甲沟炎,起于两侧甲皱襞,可有少量积脓,其上的皮肤发红、肿胀、有压痛。甲之附近变为暗色,高起,并与其下的甲床分离,其后整个甲板被波及。而指甲较趾甲更易受染。多见于家庭主妇、炊事员及经常接触水的人。其甲板不像毛癣菌感染那样变软、发黄或发白,可仍如正常甲板那样发硬、发亮。短帚霉等有时亦可引起甲真菌病,在甲板下可有大量碎屑。近来发现马拉色菌亦可引起甲真菌病。
  
  

并发症

指甲的患甲长期暴露在外,一旦受到各种外伤,细菌就容易滋生,引发甲沟炎,手指脓皮病,甲床炎等并发症。

诊断

1.典型临床表现。
   2.实验室检查:刮取碎甲及甲下碎屑镜检可见菌丝。真菌培养阳性。

治疗

甲癣为皮癣菌病中最顽固难治的一种,有时临床治愈后还可能再发,内服灰黄霉素虽有一定疗效,但治愈率低,疗程要长。而长期服药后又易引起毒性与不良反应,故不宜作为甲癣的常规疗法。近来上市的一些新药大大改变了甲癣的预后,如每日服特比萘芬250mg,连服6~12周;伊曲康唑400 mg/d,连服7天、休息21天为一疗程,连续3~4疗程以上;亦可每周1~2次服氟康唑150 mg,连续4月以上,可治愈80%以上的甲癣及甲真菌病,也可以局部疗法,如:
   1. 30%冰醋酸外涂或10%冰醋酸泡病甲,每日1次,持续3~6月以上。涂药前若先将病甲刮薄,则疗效较好。涂30%的冰醋酸时应注意保护甲周的皮肤。
   2. 6%水杨酸、12%乳酸、95%酒精溶液、10%碘酊或与10%乳酸各半涂病甲。其用法、疗程及注意事项同上。
   3.白风仙花、鲜羊蹄根各半,捣碎后包敷病甲部,每日1次,需坚持用数月至数年。
   4.用40%尿素软膏包敷后再移除病甲。
   5.8%环吡酮胺指甲油先每隔日涂1次,1个月后每周涂2次,3月后每月涂1次,持续半年以上,也可治愈部分患者。
   6. 5%阿莫罗芬指甲油外涂也可收效。
  
  

预防

甲癣及甲真菌病的预防,首先是积极防治常见的癣病,在有甲营养不良时更应防止真菌感染。



分享到:
(更新时间: 2016-01-08 本信息由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信息研究所专家团队审核)